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信息

渊薮 智含渊薮 行絜冰霜 天津大学教授陈容之先生

智慧包含深渊的冰霜。

——天津大学著名教授陈

“学术理论差,科技轰轰烈烈,重实验,雕虫薄技”是当今成年人耳熟能详的校歌,也是无数北洋人的不懈追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大学首批自动化控制与电子前沿学术领域的资深教授之一,陈以其开阔的世界视野、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默默耕耘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先后担任电力工程系工业企业电气化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河北分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78年至1983年,在国家高等教育一片废墟的时期,他担任无线电工程系系主任。他为中国工业现代化和国防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彩电技术研究、彩电产业发展、天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家世和学术出身,博学和野心

陈,广东新会人,自幼随父母生活在北京。他的父亲是陈远,北京师范大学前校长,一代历史学家。陈垣曾被毛泽东尊为“国宝”,与王国维齐名,后与陈寅恪并称“第二部史学史”,在元史、中国宗教史、中西交通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在陈的童年时代,他的父亲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崇尚“会说话、会说话、有大儒”和“清高”的一员,而他的母亲则崇尚“欧化”。他的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多读书”,“努力上进”,而他妈妈对他的要求更明确,就是“上个好学校,学好英语,学好理科”。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先后就读于崇德中学、辅仁中学、燕京大学等名校。他熟读《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名著,逐渐学会了礼义廉耻的做人之道,以及他博大的眼界、开放的学识、创新进取的天性和胸怀,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但年轻的陈从未感到经济上的窘迫。然而,当他目睹旧中国长期遭受列强侵略和连年战争的惨淡景象时,他仍然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冲击。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受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中学时期的陈开始萌发了初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思想,先后参加了在太和殿前的抗日示威和群众大会。随着抵制日货深入人心,陈除了“读好书”和“奋发图强”之外,更期待国家的繁荣昌盛。他经常想到“振兴工业”、“科学救国”、“工业救国”。

一九三五年八月,陈被燕京大学录取。入学的头几个月,师生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热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12月9日,他和所有同学加入进京的军队,开展请愿抗日、救国示威活动;当月16日,他前往万平县、长辛店等地,与学校的南走宣传队一起开展宣传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声响起,战火下的北平城,很难摆一张安静的桌子。为了继续学业,他离开家乡,带着燕京大学的20多名学生走遍天津、上海,然后南下广州,再到汉口武汉大学读书。然而,不到两个月,学校就因为紧张的战争局势和轰炸被迫停课。像其他从北京和天津流亡的学生一样,他不能回家,留在学校。1938年春,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复课。陈在后方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下刻苦学习,1939年8月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日军残暴轰炸819川西后,他离开四川来到湖北恩施,在湖北省联合中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在动荡不安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陈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沉重打击。他对后方蒋政权的专制腐败不满,觉得虽然他的“实业救国”的梦想在当时的中国无法实现,但他可以通过做一些科学研究或技术工作间接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在工作的前两年,他不仅努力教书,还专注于巩固自己的数学课程,争取科技报国的机会。1941年1月,陈回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进入无线电研究室研究制造超短波无线电设备。半年后,经武汉大学马世良教授和同学叶子泰介绍,进入重庆无线电厂,先后担任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

深度积累,深度研究,业务提升

20世纪,各种电力电子技术和产品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在中国,虽然电报和无线电广播逐渐被公众理解和应用,但对电磁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基础非常薄弱。相关的电子电气产品几乎都是进口产品。能够在当时设备和技术水平都很好的重庆无线电厂工作,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通过实践和学习,他致力于制造和修理中小型变压器、手摇发电机、DC助推器、接收设备和发射设备等。,支持了前方抗日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实业救国”思想。

当陈在重庆无线电厂工作时,他深感震惊的是,他接触的仪器、机械和原材料都是美国产品。1944年,他通过了国家留学考试,获得了在美国学习的机会。1945年3月至1947年7月赴美留学期间,先就读并毕业于菲尔科的无线电技术班,后赴威敏州立大学工程研究院系统学习工业电子与自动控制、伺服工程、传动工程、无线电工程等知识和先进技术,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业余时间还去了美国、加拿大的很多电气厂、无线电公司实习,深入学习电气制造和装配线,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此期间,他被授予美国菲利普学会金钥匙荣誉会员。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天津的日伪工业企业,1946年重庆无线电厂全部迁至天津,改建成中央无线电设备厂天津厂,当时的厂长是马世良。该厂最初从事军用无线电设备的制造和分销,但后来由于大量倾销美国制造的无线电设备,开始从事维修业务,也从事民用无线电的生产。1947年8月,陈回国后进入工厂,主要工作是规划装配线的装配线,认为“中国也要高度工业化”、“富强”,并试图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理念和先进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主持设计了一条日产量200台的p806外差接收机流水线,实行了高定额计件工资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这个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中央无线电设备厂天津厂被天津军管委电信接管处接管。作为生产技术的骨干,陈与工厂员工一起,克服了美国经济封锁造成的无线电元器件来源中断的困难,依靠自力更生发展生产。1949年9月,陈经武汉大学同学、当时南开大学电气工程系讲师杨恩泽推荐,申请成为该系大学教授。最后,他能够在大学校园里平静地“做一些科研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陈从南开大学电气工程系调到天津大学,任电气工程系教授。

院系调整后,学校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向苏联学习,调整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组织,按专业培养人才。当时全系增加了很多课程,都要求使用苏联教材,有些没有翻译成中文,老师对苏联教材掌握和学习不够深入。作为当时系里仅有的十位教授、副教授之一,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带头讲授新课程,起到了传承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到1956年,先后开设和教授工业电子学、电气原理、电机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理论等课程,并担任工业企业电气化教研室主任。

1956年9月至1958年9月,陈作为该系骨干教师之一,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电气工程学院深造。在苏联期间,他热切地致力于紧张的学习,把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作为祖国交给他的主要任务。在努力提高俄语水平的基础上,他深入参与了自动化与远程控制、计算机设备、同步伺服系统、工业企业电气设备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系统地掌握了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仿真的理论和技术,学习了远程控制的相关知识,研究了苏联先进的教学环节设置和教学方法,了解和学习了毕业设计、研究生培养与答辩、实验室建设等组织过程和方法。他还充分利用假期去了列宁格勒电厂、斯维兰娜工厂、无线电仪器厂、列宁格勒科学院电气工程研究所、莫斯科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去波罗斯市检查钢铁企业自动化轧制车间,去了莫斯科电力学院自动化教研室、工业企业电气化教研室、列宁格勒加里宁理工学院几个教研室的实验室。对于每一次学习和实习,他都认真记录和总结,尽可能收集一些重要的设备数据、图表和课程设计数据,带回国内供老师和学生参考。他还敦促苏联列宁格勒电气工程学院向天津大学提交典型冶金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其他自动化系统以及自动化系统的课程设计。回国后,陈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投身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发挥他在苏联所学的一切。1959年,陈任中国科学院河北分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1960年5月,学校从电力工程系抽调了赞宝成、陈两位教授和一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立了无线电工程系,设有无线电技术、遥测遥感等专业。遥测遥控是一个前沿专业,除了清华大学,当时国内高校很少开设。作为专业负责人,陈牵头成立了无线电遥控教研室和研究室,并担任主任,专注专业建设,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针对国家航天建设、国防导弹建设等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他编辑了《心灵遥控》的第一卷和第二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材料。他指导学生使用晶体管进行数字遥测研究。但当时国内只有几家先进的工厂能引进生产晶体管电子器件,于是他去北京的相关工厂购买。虽然屡次被拒绝,但他一点也不气馁。他不断往返于北京和天津之间,并结合自己的海外学习和研究经验,多次向工厂领导提出申请,最终“寻求”到了半导体晶体管。之后,他和他的学生们继续在实验室里进行讨论和实验,创新性地制作了一款7位模数转换器,填补了当时国内的技术空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64年至1966年,陈作为负责人和部分青年教师带领学生承担了大港油田100口井无人遥测遥控试验区工程,成功研制出当时国内第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人值守微波接力通信遥控系统。

1970年,天津大学组织部分师生参加全国彩电比赛。熟悉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多种语言的陈被安排到翻译组。作为翻译团队的骨干,他和团队的其他成员一起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并分阶段出版了一套译本作为国内交流的内部资料。1971年,陈根据在德国刊物上的连载文章,编写并正式出版了第一部以pAL模拟电视为主,讲述彩色电视原理和设备的《彩色电视技术》。这些翻译对当时参加战斗的研究人员研究国际相关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倩重工育人成才

陈是一位难得的赴美留学、赴苏教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重视将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与国内教学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严谨治学,严格满足教学要求,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受到同行和学生的喜爱,使大家受益匪浅。

第一,非常重视基础课,尤其是数学和英语。20世纪60年代,他要求基础课部分别为广播准备本科生的《高等数学》教材和研究生的《工程数学》讲义。特聘学校数学系教授和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生担任研究生数学课程的主讲人和助教;即使只招一个研究生,无线电遥控课程也是面授。当时学生主要学习俄语,英语基础薄弱。作为该系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负责人,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严格的要求。比如他让每一个新入学的研究生从图书馆借一本麻省理工写的英语实验指南,完成书中近20个实验,用英语写下每一个实验报告。他仔细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即使他们在英语拼写上犯了错误,也会被要求改正。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英语水平很快就会突飞猛进。

第二,教学内容和方法很有前瞻性。他教授的《彩电新技术》课程采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双语教学。每节课都摆满了漂亮的英语板,讲课都是用标准的口语。还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英语文档,并当场纠正和指导。他的任务是翻译包括英、日电视技术和国外专利资料在内的国际先进科技文献,使学生跟上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掌握阅读外国文献的能力。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为学生提供外语专业书籍的阅读书目,每周听学生学习经历的汇报,有时还会给学生几个问题以书面形式回答,以便及时检查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为了教给学生最新的专业知识,他不断充实自己。每个星期天第一件事就是去校园新华书店等着开门买书。每个月花在书上的钱,往往占他当时收入的四分之一。

第三,我们非常注重实践能力,尤其是实验。陈是著名的“焊工”,他焊接电子元器件的技术甚至比工作多年的焊工还要准。他要求学生把焊接作为基本功来训练,并反复强调焊接水平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无论是学生的课程教学还是毕业论文选题,陈都注重与当时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加入实际的科研项目团队,从而培养学生在基础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研究生参观京津唐电网控制中心、北京火车站控制室、北京电车监控站、大港油田。在教学水平较高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新开设的“图像模式识别”课程中增加实验环节,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第四,治学严谨但教学生动幽默。陈在教学科研和部门管理方面都非常严格、认真、细致。他逐字批改学生的作业,甚至标点符号;对于犯错的学生。他总是教书,有时甚至严厉批评,但他总是对事情有错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不重复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他注重方法和技巧,讲课语言生动幽默。据说,当老师和同学们经过教学楼时,他们知道陈正在讲课,每当他们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笑声。他善于用精辟生动的语言讲授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感染力和感染力。他上课无私,经常忘铃,甚至中午吃饭。

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陈深知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并为研究生的培养付出了大量的努力。1962年夏天,全国首次采用考试方式招收研究生,他开始招收培养无线电遥控专业的研究生,一直中断到文革。1978年,无线电工程系授予通信与电子系统两个学科硕士学位,陈、余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当时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刚刚恢复,教学条件还很差,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为了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他不顾学校和工厂的好年景,立即招收了五名研究生。他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诚实善良的心态,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实验等教学环节,把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带上了科技强国之路。1981年这些研究生毕业时,他亲自决定带头召开全校师生公开学术答辩会,并邀请国家广电界的领军专家学者和系里的主要教授担任评委,严格控制毕业质量。研究生在当时的论文中名列前茅。其中一篇论文发表在1981年《中国电视技术》第四期答辩后不久,另一篇是1985年第14届国际电视研讨会发表的论文的组成部分。1978年至1986年退休前,他培养了17名研究生。在这些学生中,涌现出了优秀的国防项目专家、优秀的大学管理者、成功的国外电子技术公司负责人,以及一批知名的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

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主任的陈,非常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和发展机会,支持他们的业务成长,精心指导青年教师的进步。陈学识渊博,愿意与青年教师和学生分享他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在参加学术报告或研究生答辩时,他总是频频点评,既活跃了气氛,又启发记者深入讨论问题。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功,陈经常听青年教师讲授的课程。他坐在第一排,在课堂上从头到尾听他们讲课。他在课后给年轻教师指导。如果年轻老师备课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来他家一起讨论。1963年夏,为了支持新成立的武汉钢铁学院的建设,教研室一位年轻教师服从安排,被调任。当时教研室主任陈特地邀请他回家欢送,并赠送了他从苏联带回来的课程设计书《自动调整原理》和四辊热轧钢板轧机主传动毕业设计等重要书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时任中央广播电视局局长的陈应中央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许崇华的邀请,到北京进行了长谈,对促进双方继续开展更广泛的合作起到了很大作用。早在文革后期的模拟电视技术阶段,陈就注意到了数字技术,并与余教授一起作为学术带头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支持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这是国内第一个开展图文电视实验研究的团体。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并与其他单位合作应用,使图文电视成为中国最早面向广大用户的数字电视广播节目。在此期间,陈利用应邀参加欧洲通信广电产业管理局课题组的机会,带回了国内没有的集成电路,帮助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1987年,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他还传达了自己在欧洲的经历,尤其是计算机在欧洲相关研究所和广播部门的广泛应用,深深触动了师生,促使部分教师更早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1983年,陈作为评委会委员参加了天津市文革后的第一次职称评定,获得了补报名额和被批准为系内教师的机会,为学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内省,进步,谦虚,豁达

在许多同事和学生眼中,陈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而且是一位随和、健谈、谦虚、平易近人的长者。他教学科研一丝不苟,面对困难,孜孜不倦地追求,但他生活很平和朴素,待人和善,乐观机智。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风格,很自然地融入到陈这个被父母教育成书香门第的“清高”“上进”的知识分子身上,在洋气的学校里长大,在旧社会工作十年,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但也是必须的。在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差异,使陈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思考和自我审视,力求严格的自我审视和自律,求知若渴。虽然经历了困难和复杂,但他对人和人生仍然有真诚和哲学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前,他深切感受到当时中美社会生产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差距。在不断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实现“实业救国”理念的同时,他也一度被“尊美”的理念所迷惑和迷惑。比如他在后来的自传和总结中多次解剖,有一次“解放初期,他对新中国如何从一片残破的烂摊子中建设起来持怀疑态度”,琢磨着“党和政府有没有力量、人力、物力去建设一个古老的大国?哪一年能赶上列强?”但解放后,我亲眼看到“祖国建设突飞猛进”,“劳动人民热情拥护抗美援朝”,“党为各地人民着想”。进入天津大学后,我个人感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辛勤工作和学习,以及他们真诚的关心。特别是在苏联留学加深了我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逐渐放下了思想包袱,逐渐“树立了热爱祖国的热情”,“巩固了无产阶级的地位”。正是这样,陈的思想经过不断的自省、学习和改革,逐步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他决心“做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克服纯粹的技术观念和缺点,脚踏实地,勇于承担责任,做好人民赋予我的工作”,决心“为祖国培养红色专业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因为“祖国的工业建设,不大小齐头并进,国内外技术齐头并进,就不可能有伟大的成就”,他认为“教学科研工作也要和生产紧密结合,努力帮助祖国解决工业化所需要的实际问题”。据当时陈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介绍,“陈先生的研究方向是分散目标的四遥系统,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中的电网运行、石油开采与冶炼、铁路与交通管理等一些主要行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集中管理与控制。研究课题很务实,就是面向国家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因为他意识到“强调个人生活的改善是不正确的,他应该和劳动人民同甘共苦”,他主动放下了对美国“20世纪物质文明和生活”的欣赏,学会了努力工作,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作风。分配给他的工作,他没有挑挑拣拣,努力完成。积极参加300 MHz频率计的试制和频率计短训班,带领1973级学生毕业实习,承担了给外国留学生讲课等各种教学科研工作。虽然是半个多世纪的教授,但还是坚持和师生一起参加巡演,一起吃饭,一起生活,不摆架子,不搞特殊化。即使在文革期间接受过农村劳动教育,但他始终保持着工作热情,积极细致地完成查账、物资管理等琐碎任务。他平易近人,能和成员融为一体。他以前从来没有做过锄地、挑水、运粪之类的农活,他虚心学习,问他听不懂,不怕闹笑话,不怕累。有时候白天做不好可以晚上练。他真诚地将这些劳动视为自己的人生经历,经常用幽默的语言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幽默风趣的谈吐给周围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众多师生的注视下,的身体非常健康。他曾经是一名运动员。课间经常和学生打乒乓球,积极参加师生外出游园等工会活动。他待人非常谦逊,没有架子。他总是对学校和师生做出回应,非常热情。在担任天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期间,为了防止洪水损坏一楼的图书,一楼设置了柜台,方便师生借书。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指导作用,设计了一种可以方便、安全地运输图书的箕斗,并自行安装调试。由于图书馆大楼没有电梯,他在楼上楼下来回跑,一点也不费劲。他也热心帮助学校以外的其他部门。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经常被邀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他精通多种外语,对于来国外探亲或学术交流咨询外语的老师,总是耐心的指导和帮助。1985年,在第14届国际电视研讨会上,陈协助部文本广播研究组翻译并提交了论文《中国视频数据系统与音视频信号接收设备的发展》,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中国的科研成果。

文化大革命后,陈又回到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当了五年系主任。尽管年老体弱,他仍然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积极接受任务,并认真负责地培养学生。从1978年到退休前,他招收培养了17名研究生,坚持给研究生开设两门课程,并在实验室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研究生培养。他注重教书育人,经常给学生讲文革对教育的影响,要求学生接受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他密切关注国际科技发展,刻苦钻研业务,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放假期间到陈家做客的同学们的回忆,他们每次都看到他在看科技文献,甚至春节的第一天就在他的办公桌前办公,几乎无一例外。

“智慧包含深渊,人龙春气,一高秋云,冰与霜”。经过20年的学习和钻研,以及40多年的桃李教育,陈终其一生刻苦钻研,不断进步。像他的父亲学术大师陈远一样,他以“不怒、不投入、不厌学、不教、不导、不雨、不春风”的治教之道,在中国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前沿实践,展现了一位著名北洋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崇高风范,值得后人传诵

电子系老师合影

陈银谷教授和陈教授合影

师生照片

无线电工程系的一些老师去水上公园玩

1983年,电视技术学院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1987年八四年级研究生毕业答辩会合影

1.《渊薮 智含渊薮 行絜冰霜 天津大学教授陈容之先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渊薮 智含渊薮 行絜冰霜 天津大学教授陈容之先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645324.html

上一篇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如何预防和治疗神经性皮炎?

下一篇

南海十四郎 四本主角带着现代科技穿越过去的小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翟芸瑶 留学生绑架案主犯翟芸瑶悔过书:我不是坏女孩

弗雷德正在看翟云耀的告白信。(华侨新闻记者高锐摄)侨报记者2月17日在波莫纳报道,绑架留学生案主犯翟云耀委托EvanP。辩护律师弗瑞德在2月17日判决前的最后陈述中读到了她的忏悔书。弗雷德读道:我...

埃及刻字 中学生在埃及神庙刻字到此一游 父母公开道歉

南京一中学生在埃及寺庙题写“来此一游”,引发热议。他的父母主动会见媒体记者,为孩子的行为道歉,要求大家原谅孩子。南京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王静告诉记者,他对此事感到非常难过,但他不应该对未成年人“过多...

中国女孩德国遇害 中国留德女学生遇害细节曝光:遍体鳞伤并遭多次强奸

中国学生李洋洁(来源: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参考新闻网11月28日报道称,法国媒体称,德国德绍法院本月25日举行庭审,审理李洋洁谋杀案。检察官宣读了诉状。中国学生李洋洁被谋杀的细节。凶手的残忍令人...

中国留学生被杀 中国留学生在美杀害同胞被击毙细节曝光

  • 中国留学生被杀 中国留学生在美杀害同胞被击毙细节曝光
  • 中国留学生被杀 中国留学生在美杀害同胞被击毙细节曝光
  • 中国留学生被杀 中国留学生在美杀害同胞被击毙细节曝光

别洛韦日协议 戈尔巴乔夫谈苏联解体25年:个人野心导致国家分裂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和德国特约记者王家波青木环球时报记者刘】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发言人8日下午4时,该党在莫斯科马涅日广场举行集会,抗议《宠儿日协议》25周年。25年前,他们在...

炎亚纶单飞 从“飞轮海”单飞的炎亚纶,是怎么被他的“性取向”一步步毁掉的?

  • 炎亚纶单飞 从“飞轮海”单飞的炎亚纶,是怎么被他的“性取向”一步步毁掉的?
  • 炎亚纶单飞 从“飞轮海”单飞的炎亚纶,是怎么被他的“性取向”一步步毁掉的?
  • 炎亚纶单飞 从“飞轮海”单飞的炎亚纶,是怎么被他的“性取向”一步步毁掉的?

蔡敏瑞 韩女大学生樱花树下走秀 姣好身材大长腿吸睛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韩国新闻1社4月10日报道,10日,韩国大田的模范生,在温暖的春天,在樱花大道上进行户外练习。该校教授任表示,与室内训练相比,学生们更加兴奋和快乐,这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模特梦。...

csba CSBA | 第十五届CSBA全国中学生篮球锦标赛高中男子组比赛完美落幕!

csba CSBA | 第十五届CSBA全国中学生篮球锦标赛高中男子组比赛完美落幕!

17点左右,第15届CSBA全国中学生篮球锦标赛闭幕式正式开始。 参加闭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中学体育协会篮球分会会长、中国中学体育协会篮球分会副会长蒋先军、交通大学体育部副部长何景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