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商朝

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终于找到答案了商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发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27皇族内乱

文/画/编辑|寒山回忆说

上节说,文王七年左右,朱军董贞灭了崇国,征服了蜀、巢、船等国,控制了河洛地区。(威廉莎士比亚、温王、元王、元军、元军、元军、元军、元军、元军)

与此同时,周人可能与江汉四国夹击南阳盆地,打通了江汉反商方国北上的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周国所占据的领地,已经从原先的关中,扩大到河东、上党、河洛,如果在算上江汉地区的盟友,周国控制的领地已经达到30万平方公里。

综合实力与商持平之后,周文王对灭商有了更大的信心。但就在周国为首的反商联军作好北伐的准备时,周国内部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史记》与《竹书纪年》都记载,征伐崇国之后,周国在丰镐之地修筑丰邑,并把都城从岐邑迁到丰邑,与《诗经》中「既伐邘崇,作邑于丰」的记载吻合。

就在迁都丰邑(丰京)的第二年,受命九年(帝辛29年/公元前1049年),周文王崩逝。

有一些史书记载周文王去世时有九十多岁,但实际上文王去世时只有七十岁左右。这一结论有两方面的证据。

首先,文王的祖父——太王亶父在位后期,为文王之父季历迎娶了挚国公主太任。按照当时的婴儿高夭折率来看,文王可能是在亶父末期和季历中前期出生。季历在位30年,到季历去世、文王即位时,文王大概率在20来岁。文王总计在位50年,去世时自然是70来岁。

其次,文王长子伯邑少年夭折,次子仲发的嫡长子姬诵(也就是周成王),在武王去世后即位时还没有成年,需要周公辅政七年,可见成王即位时也就是13、14岁左右,武王去世是可能只有四五十岁。

文王去世后,武王在位4年,可以推测文王去世时,武王只有四五十岁。上古时期,君王比次子大30岁属于正常情况。所以,文王去世时,应该只有七十来岁。

文王去世后,太子仲发继承了周王之位,后世尊为周武王。武王即位后,沿用了受命纪年,所以武王元年就是受命十年。

文王的去世并没有严重影响到周国的灭商计划。在文王被软禁的七年时间内,武王发(当时还是太子发)就已经实质扛起了周国的大梁。文王回到周国后,可能名义上仍是国王,但实际的政务和对外战争,都是由太子发实际负责。

所以文王去世的当年,在武王的主持下,伐商行动还是如期的进行了。

《史记》记载,「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这里的九年很多人理解为武王九年,但后文又有「武王自称太子发」的记载,说明这里的九年,仍然是文王的纪年,也就是受命九年(文王去世当年)。

《楚辞·天问》中有「武王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的记载,意思是武王车载文王木主(牌位)攻伐商国,为什么忧虑而又急迫呢?

如果武王伐商时在武王即位后九年的话,那屈原是不会有这样的疑问的。所以《史记》中记载的「九年,东观兵」,只能是文王去世的当年。

这场东观兵,会诸侯于盟津的行动,被称作「盟津观兵」。盟津,就是现在洛阳以北,黄河南岸的孟津渡。

在《史记》中,盟津观兵被描述为周武王考察诸侯是否心向周国的行动。武王在盟津与诸侯会师,而后却说伐商时机未到,令各方国退兵。

用常理来看,这一说法实在比较扯淡,因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各国军队长途行军,会师后一仗没打就退兵,这不是拿各国的资源来浪费的吗?

因此,有说法认为,盟津观兵并不存在,太史公在记述这段历史,看到过不同版本的先秦史料,既有九年伐商,又有十一年伐商,直接懵圈了,所以干脆把这两个年份都写上,把九年伐商写成观兵,不战而退。

这一说法的证据,就是先秦史书中,几乎没有盟津观兵的记载。而且《楚辞天问》中屈原发出的疑问也证明,如果武王在盟津只是观兵,而后不战而退,两年后才再次伐商,也就谈不上「载尸集战,何所急」了。

而且逸周书中还记载,武王伐商前做噩梦,担心伐商计划被商人得知。如果在盟津搞一次不战而退的观兵,岂不是摆明了告诉商王,我们要去攻打你了。

但实际上,周人吞并河东,进军上党,伐黎灭邘,又占领河洛,攻灭崇国,连灭了商王国的三个金牌小弟,换谁都应该知道周人想干什么了。难道周人不搞盟津观兵,商王帝辛就不知道周人想对他干什么吗?

那么,盟津观兵究竟是否存在呢?

如果是像《史记》记载的那样,只是汇集诸侯却不战而退,那可能性几乎没有。但如果,受命九年的观兵,是一次真刀真枪的伐商,但却是一次失败的伐商,这个可能性大不大呢?

我们可以先作一个推理。占领河洛之后,周国已经准备集合盟国伐商,但文王却在关键时刻去世。武王为了避免人心浮动,于是按计划伐商,与诸侯(反商盟友)在洛阳盆地会师,从盟津北渡,直捣商王都。

但盟军渡河后,在河内战场上与商军遭遇,一场大战下来,居然打成了平手,盟军难以突破商军防线北上灭商,商军也难以反攻盟军收复河内西部与河洛。所以最终盟军只能退兵回到河洛。

因为这次伐商的失败,武王担心商王国全力反攻,所以才会有天问中的「武王杀殷,何所悒?」。

但这只是推测,并没有实在的证据可以证明,所以盟津观兵究竟是否存在,暂时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不管怎样,两年后,受命11年的伐商,是切切实实存在的。稍微熟悉历史的应该都知道,这一次伐商之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周军成功的打败商军,占领商王都,帝辛(纣王)自焚而死。

问题在于,强大的商王国,为什么会被周国一战而灭呢?

如果说周人伐黎灭邘,是因为钻了帝辛四征东夷的空子,攻灭崇国,是因为有部分周军在太行山西麓和河内西部牵制商国,商国无力南下支援的话,那么从受命7年到受命11年伐商之前这4年,商国既没有征伐东夷,又因为失去河洛而无所牵制,为什么不全力反攻上党高原和河内西部,却反而毫无作为呢?

《史记》中记载,盟津观兵后两年,帝辛(纣王)杀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投奔周国。

《竹书纪年》中记载,「周师渡盟津而还」后,商王帝辛囚禁了箕子,杀死了王子比干,微子启出奔周国。

比干与箕子是商王族贵族,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父,微子启则是帝辛的兄长。

也就是说,从受命7年周人占领河洛,到受命11年武王伐商之前,这三四年的时间内,商王国陷入了王族内乱中了。

在讲述商朝中前期的历史时说过,商王国还处在部族政治的时代,除了商王外,他的叔伯兄弟也拥有一定的权势(独立的领地、属民、军队,在朝也拥有官职),类似于后世金国早期和后金时期的政权模式。

所以在商朝中前期,王位传承并不是稳定的父死子继,而是经常上演兄终弟及。只有当某位商王在位时间比较久,削弱了其他贵族的权势时,才能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这种削弱,往往建立在商王培植儿子们权势的基础上,所以在自己这一代可以实现父死子继,到下一代难免又会陷入到兄终弟及。

但我们再看晚商时期,从康丁到武乙,再经历文丁、帝乙、帝辛,连续五代的王位传承都是父死子继。

为什么晚商时期的王位传承,可以实现比较稳定的父死子继模式呢?原因有二。

首先,晚商时期出现了分封制。盘庚迁殷时,分封子姓王族贵胄建立奄国、崇国、黎国等国,在这之后,历代商王都会把自己的兄弟分封到王畿内外建立封国。当最具有王位竞争力的王室成员,到外地就封以后,实行父死子继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其次,晚商时期对外战争频繁。这些战争大多数都是由历代商王亲征,而且结果往往获胜,这让历代商王都可以通过战争的胜利来加强自身的权威。

而且频繁获胜的战争,也带来了数量庞大的俘虏,让祭祀规模更大,增强了神权群体的地位。王权自身的增强,在加上得到了神权的支持,王位传承也就更容易实现父死子继了。

但也正因为这样,贵族的权力虽然遭到削弱,但神权却崛起壮大。代表神权的祭司群体,可以通过神神叨叨的占卜,来影响甚至决定商王国的各种决策。

为了削弱神权的影响,商王武乙时代,就把王廷从大邑商搬到了沫邑(朝歌),以摆脱祭司群体对王政的把控。

但变相迁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对于有虔诚宗教信仰(极度迷信)的商族人来说,即便商王常驻沫邑,祭司群体仍然可以在大邑商左右王国的意识形态。

因此,到帝辛即位后,希望进一步加强王权,于是设法直接削弱祭司群体的神权。

实现这个目的有两个操作,一是减少祭祀占卜的次数,顺带停止了中小贵族的祭祀,削弱祭司手中的神权。二是剩余的祭祀占卜,也多由商王帝辛来亲力亲为,把神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神权与王权的合一。

正因如此,考古才发现殷墟遗址中,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的祭祀频率、规模和使用人牲的数量都大为减少。

也正因如此,周武王才在《泰誓》中列举的商王纣罪状中,强调商王帝辛不留心祭祀。

更因如此,神权削弱后,王权便失去了制约王室贵族的重要力量,而且被削弱了神权的祭司群体,反而因此投向王室贵族一方,抱团威胁王权。

对此,帝辛开始引入新的政治力量,一是外姓的方国贵族,比如费国君主费仲,二是中低层的中小贵族,甚至贫民,比如曾经当过商王太戊司机的中衍的后裔——飞廉、恶来等人。

在这两支新兴力量中,帝辛尤其倚重中下层势力。在多次东征夷方时,帝辛任用这些人为将,获取军功后,再大加封赏,以这些中下层势力的忠诚和支持来巩固王权。

但是这种做法势必会得罪贵族集团,在帝辛东征的过程中,王族贵族少不了要给帝辛使绊子,各种不合作是常有的时期。

在东征结束后,帝辛与中下层势力的权势也达到了鼎盛。因而帝辛对王族贵族成员发起反击,于是结果就是王叔比干被杀,王叔箕子被囚禁,王兄微子启被迫出逃投奔周国。

如果在后世,帝辛的操作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但与后世不同,上古时代的部族与方国力量太强大了,帝辛对贵族集团过于猛烈的攻击,很容易引起贵族势力的反弹。

如果帝辛的操作是在比较和平的祖庚祖甲时代,那么贵族势力的反弹顶多引发商王国中枢的一场内斗。贵族胜了,则延续商王国的传统,商王赢了,则开创王权集中的模式。对于商王国本身的存亡,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偏偏这波操作处在周国崛起的关口,王族的内耗让商国失去了反攻上党高原和河洛地区的最佳时机。

更严重的是,帝辛对王族贵族的打压,让商王国的内部分崩离析,微子启投奔周国之后,更是打算借用周的力量来灭掉帝辛。这无疑让原本就已经实力大减的商王国,更面临雪上加霜的局面。

而微子启投奔周国后,也让武王坚定了伐商成功的信心,并最终在受命11年的秋冬时节,再次集合盟国大军(如果九年伐商存在的话),讨伐商国。

在后世的印象中,这场灭商之战,似乎只有简单的一场「牧野之战」,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场战争的过程也远比牧野之战更为复杂。

那么,这场灭商之战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1.《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终于找到答案了商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终于找到答案了商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63475.html

上一篇

4什么战役后西周取代了商朝看这里!周朝建立和商朝灭亡的关键之战——牧野之战

下一篇

1973年江西发现的什么是商朝?我来告诉你答案学习强国争上游答题之“最早”盘点

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我来告诉你答案商纣王并非暴虐昏君,出土文物揭示出商朝不到60天快速亡国的原因

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我来告诉你答案商纣王并非暴虐昏君,出土文物揭示出商朝不到60天快速亡国的原因

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相关介绍,在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中,商周王的历史功绩经常被故意否定,事实上他是秀才大战略的伟大帝王。他曾实施过反对神权、破除旧风俗、打破贵族世袭、提升中下层新人为自己的改革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措施。 商纣王最大的...

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终于找到答案了历史上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揭秘

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终于找到答案了历史上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揭秘

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相关介绍,可以参考关心小月是否导致商朝灭亡的小伙伴们,有趣的历史小编是否带来了详细的文章。 在看《封神榜》的时候,经常提到成汤社稷,这成汤就是商汤,也就是商朝的开国国君。他打败了残暴的夏桀,建立商朝,并采取三项...

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总结很全面速看!商朝因何而亡?专家打开3000多年前的古墓,找到了证据

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总结很全面速看!商朝因何而亡?专家打开3000多年前的古墓,找到了证据

3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相关介绍,商朝为什么灭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商周王不能混用,人民不陌生,各地纷纷反抗。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其内部原因是制度的腐败、民众的享乐觊觎、醉生梦死,最终导致了商朝的堕落,导致了灭亡。 在上世纪的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