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华东与山东两大野战军合并,作为两军统帅陈毅和粟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对搭档。他们二人各有所长,文武兼备,一同指挥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等经典战役。

在浴血奋战的战场上,他们成为了无往不利的亲密战友,私人的关系也自然变得亲密。待他们的儿女长大后,更是结成了儿女亲家,两家的关系不仅变得亲厚,更紧密相连在了一起,着实成为了人们口中一桩美谈。

陈毅之子陈小鲁

陈毅幼子陈小鲁

1946年,陈小鲁作为陈毅与张茜夫妇的第三个孩子降生了。

当自己的母亲张茜知晓自己又生了个男孩时不免有些失望,因为他们两夫妻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了,无比期望拥有一个女儿。

原贵州省委书记周林的夫人,当时在军部负责家属工作,得知张茜生产就前来看望。

结果就看到陈小鲁包着被单被放在了门口,周夫人立刻询问母亲:"这孩子怎么放门口啊?"母亲只叹气地说:"这孩子我不要了,你们谁要谁抱走。"

询问了前因后果后,周夫人啼笑皆非地批评了张茜。

虽则如此,毕竟是自己的孩子,看着怀中孩子可爱的笑脸,两夫妻很快便是满心欢喜了。在为孩子取名这一块一向是父亲陈毅作主,不仅是父亲作为大家长的原因,出生文科的陈毅腹中文墨着实丰富。

陈毅与夫人张茜

当人们看到陈小鲁这个名字时,或许会觉得太过普通,其实这个名字里承载着陈毅对儿子的期望与对家国的牵挂。

山东省的简称是"鲁",当时的山东战场战况十分激烈,华东野战军与敌军处于艰难的胶着中,陈毅给幼子取名"小鲁",是期望华东野战军能在山东取得胜利。

再者,陈毅钟爱的《孟子》里记载了一句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为自己的儿子取这个名字,也是期望他将来勤勉努力效仿古代圣人,心怀天下,为国家多做贡献。

因为陈毅夫妻忙于战事,对陈小鲁的照顾难以周全,年幼的时光里陈小鲁也是颠沛流离。直到1955年,陈毅全家被安排到了中南海怀仁堂居住,陈小鲁才得以常伴父母身边。

建国初期,国内一片百废待兴,无论是怎样位高权重的领导人都对自己的子女亲属管教严格,坚决不滥用手中的权力。

陈毅

毛主席让自己的孩子奔赴战场,周恩来总理因为家中亲属借自己名号安排工作而大发雷霆,陈毅对待自己的子女亦是如此。作为建国者们,他们太清楚其中的来之不易所以从不给子女优待,以防权势腐化心志。

作为父亲,陈毅经常对儿子说:"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也应做到,一定要吃得了苦,才能体会做人的精彩。"正是有着父亲的指引与勉励,陈小鲁才能在读书时以及特殊时期的下乡生活里始终坚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8岁的时候,长期与父母分离的陈小鲁跟着父母迁回了北京住进了中南海。

10岁时,他每天自己乘公共汽车上下学,甚至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不清楚情况的同学甚至以为他的家庭情况非常困难。

那个年代,年轻人大抵用戴手表彰显自己的身份,陈小鲁的家庭情况自然可以给他买手表,但是整个学生时代他都没能有一块自己的手表。甚至连衣服都是穿两个哥哥的旧衣裳,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他上完高中。

陈小鲁

特殊时期,陈小鲁也曾迷失过自己,因他的种种行为与流言,父亲陈毅也受到了影响。

1968年4月14日的晚上,周总理把他叫到西花厅并告诉他准备让其到沈阳军区所属的一个部队农场去劳动锻炼。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这样对你和你父亲都有好处。希望你表现好一些,干好了,可以入伍。否则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不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诉任何人,到了部队也不要写信,这是一条纪律。"

自此,陈小鲁与父母分别,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虽是生离却如同死别。

陈小鲁始终记着父亲的嘱托,在农场里吃苦耐劳,通过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入伍资格,之后在部队里继续前行。

原本陈小鲁的生活与工作都在不断地上升之中,可自己的父亲陈毅却不堪病魔折磨倒下了。

陈毅

1970年末,陈毅被查出患了直肠癌,做了手术,对儿子的思念就更强烈了。

1971年春天,自觉自己时日不多,他将自己的儿子从部队召回。

他回到了中南海里那个熟悉的庭院,记忆里的父亲苍老瘦削了许多,却依旧打起精神和陈小鲁开起了玩笑:"哎,指导员来喽!"

陈小鲁一头雾水只是指着自己的军装对父母说:"还是两个兜!"

一时间冷清许久的庭院重新充满了欢笑,待笑过后,陈小鲁眼前的父母早已泪如雨下。

1972年1月6日,陈毅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在最后的日子里,陈小鲁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但是他依旧感慨时光匆匆,自己陪伴父亲的时光实在是太少了。

粟裕

朝夕相处成眷侣

面对老战友的离世,粟裕无疑是万分悲痛的。当看到与父亲相像的陈小鲁时更是凭添了几分心疼。粟裕如同父亲一样照顾着陈小鲁。两家人之间互相走动,陈小鲁与粟裕的女儿粟惠宁也因此变得更加熟悉与了解。

同样出身于红色革命家庭,骨子里都有父辈精神的承继,两个人无论是性情与理想都十分契合。作为双方的长辈看着两个人相处得如此融洽也觉得十分欣慰。他们在所有人的祝福声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也是如胶似漆。

为了更好地陪伴家人照顾家庭,陈小鲁放弃了可以升迁的机会选择回到北京工作。生活里难免有些柴米油盐的困扰摩擦,但是自幼就相识的二人并不受世俗生活的困扰,变得越发亲密。

对待爱人,他们相知相守,互相尊重。对待工作,无论是陈小鲁还是粟惠宁都是恪尽职守,互相勉励。陈小鲁和他父亲一样儒雅知性,并不强求自己的妻子围绕家庭事务打转,而是让她追寻自己的事业与独立。

图左二、三为陈小鲁与妻子粟惠宁

论起级别,粟惠宁还要比陈小鲁高一些。在那样的时代,女强男弱难免让人议论纷纷,甚至影响家庭和睦。但他们的感情从不受影响,可见两人之间情深。

因为二人的忙碌,他们的孩子也基本是交给保姆照顾的。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不长,但他们依旧将自己最深的关爱交给了孩子。如同他们的父辈一样,自己努力成长为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也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或许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不是一味的逼迫也不是一味的付出。

1981年,因为工作的原因,陈小鲁不得不前往英国公干,这一走就是四年之久,与妻子孩子分别的日子里自然是牵肠挂肚,但是工作始终是第一位。

陈小鲁

在英国工作的四年里,陈小鲁见识到了发达国家的运行模式,也察觉到了自身的不足。在新的环境里,他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与工作。

1986年,陈小鲁回国参加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第二年10月任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社会改革局局长。可以说,他和自己的父辈一样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发展的重要转折时刻。

而远在北京的妻子也没有时间悲春伤秋,一直在军队开展研究工作。即便分别多年,聚少离多,他们的感情也并没有受到影响。这就是老一辈的感情观念,并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就是共同奋进以及相濡以沫。

陈小鲁

转业下海成商客

1985年,陈小鲁从英国回国,对自己的人生开始有了新的规划,他自小就独立有闯劲,从来就不是很喜欢枯燥的官场。身为元帅之后的陈小鲁自身也很有才华,所以想要提携他的叔伯很多。

当年刚回国,他就遇到了当时的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杨尚昆对他说:"你对工作有什么想法?要不要换个地方?"

他只答道:"谢谢杨叔叔,我在这里挺好的。"其实在经历过多年官场浮沉,以及看过父辈们的起伏后,陈小鲁心中已经萌生了退意。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商业发展将是接下来的主题,他想要投身到这个新的领域里,开启不一样的人生路。

陈小鲁

1991年,46岁的他选择了转业,之后下海经商。在当时很多人看来,陈小鲁的选择并不理智,他选择转业的时候已经是上校了,只要安安稳稳干下去,他会拥有不必操劳的后半生,选择投身商海意味着放弃之前的所有,并且很可能一败涂地。

当时的他已经46岁了,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消磨了所有生活的热情,可陈小鲁的心里依旧住着一个少年。

面对陌生的商海,陈小鲁并没有退却,秉持着诚信踏实的原则,他成为了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在新的领域,他依旧活出自己的精彩。退休后,他和妻子平静地生活在岳父的故宅里。任世间沧桑变化,他们始终岁月静好。

陈小鲁

结尾

2018年2月28日,陈小鲁因病救治无效,在海南三亚301医院与世长辞。

年少的陈小鲁是欢脱富有才华的,虽然曾走了弯路,但在家人与长辈的关爱下最终重归正途。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也深感亏欠也正因为这些浮沉,他才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无论到什么样的年纪,他始终记得自己心中的追求,那就是不屈服眼前的困境,不畏惧世道的变迁,去体悟去感悟,如此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成长起来。对人生执着如此,对感情他也是珍爱万分,虽历经千帆他只愿守候一人。

1.《趣史研究社 陈毅幼子陈小鲁:娶粟裕之女,46岁从上校转业,投身商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趣史研究社 陈毅幼子陈小鲁:娶粟裕之女,46岁从上校转业,投身商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