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顾宪成撰有一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只不过,他所处的时代,家事国事多而天下事少,数百年之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传》有写:

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看来,他并非只花了不到55块钱,就成了同学们佩服的时事通,且还做了很多事。

其一、不动笔墨不看书。

这是从老师徐特立那学来的。

好记性不好烂笔头,边看边写,才能加强记忆。

人之灵感,转瞬即逝,读到某处,突生想法,若不记下,数秒之后,很可能就再也记不起来了。

他少时所读,乃是私塾,多教四书五经,对于地理,几无触及,小小的韶山冲加上外婆家的唐家圫,就是他的活动范围。

大不了再登韶峰,远眺湘中大地,目力所及,亦不过几十里。

他从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之后,在省图书馆自修,“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那里墙上挂着的一张世界大地图,那是每天经过时都要看到的。他才知道世界原来是多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这个发现,对于一个走出乡关才一年多的知识青年来说,感受该是多么新鲜和强烈!”

不论读研读历史还是纵观时事,地图,都是少不了的。

毕竟,那时的小学初中,不像现在,有系统的地理课。

其二、读书看报要多思考。

思考到底什么意思?

难道不是每个人都会思考吗?

其实未必。

如果思考真那么容易,怎么会有人云亦云?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随便就被带了节奏?

怎么会被人卖了帮数钞票,还觉得自己挺牛?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并非人人有。

就是不会思考嘛。

思考是一项进阶技能。

它是在掌握大量资料基础上,通过归纳、发散、演绎等方法,得出不同于即有结论的过程。

比如,那时关心大事者,皆知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但是否人人都晓得:

大隈阁(大隈重信内阁)有动摇之说,然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

(清朝留日学生)

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

在这封写于1916年7月25日,给好友萧子升的信里,他还判断:

十年之后,中国兴会稽之师,彼则仗同袍之义,吾攻其陆,彼攻其海……

虽然时间早了点,但二战中美合作抗击日本,却成为事实……

其三、为人要敢发议论。

俗话讲,事到口边想三遍,决定什么都不说,这就是聪明人。

可若人人如此,满世界都是聪明人,人类社会还能发展到今天?

古来敢于进言敢于请命的忠臣志士,或遭一时之难,终成榜样标杆;

那些唯上命是从,明明晓得要坏大事,甚至还推波助澜者,哪个不被钉上耻辱柱?

他和同学谈时事,为何充满激情?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看得多吗?

难道不是因为他思考得多,敢于发表意见,能吐人之所未想,或者想到但不知如何表达的那些话吗——

正如他在另一封信里,提到湘督汤芗铭被迫逃离,很多人觉得大妙,但他认为,汤在湖南是很有成绩的,且新来的那些人,比老汤还可恶呢……

何谓激情,至少得能振臂一呼吧?

声若游丝,目无炬光,哪怕你说得再有理,再新颖,又有谁听呢?

思考加表达,才是真谛所在。

1.《韶山蒋波 花了不到55块钱,毛润之就成了同学佩服的“时事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韶山蒋波 花了不到55块钱,毛润之就成了同学佩服的“时事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