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牧师,高原鲁谷的香格里拉。

一位西方传教士写的《西藏的地平线》,名为郎牧师的甘南村开始在海外广为宣传,让我惊叹甘南也有这种微型版本的香格里拉。它也是自然美景的天堂、高度的十字路口、多元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场所。

在薄雾笼罩的寺院前,年轻的僧侣们慢慢地爬上山坡。郎牧师的两座藏传佛教寺院规模很大,僧人共有1000多人,占郎牧师村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郎木庄镇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鲁谷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药家县共同管辖的小镇,白龙江穿过村庄。

其中江北的史迹史属于甘肃鲁谷县,又叫“大昌郎木世积寺”,江南属于格尔迪寺,四川若尔盖县,又叫“大昌郎木格尔德寺”,两节都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

很多人都知道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以香格里拉闻名,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的《消失的地平线》本书,引起了西方人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

事实上,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有——郎牧师,是西方人写的一本书,在海外扬名,引起了西方人寻找郎牧师的热潮。这本书是《西藏的地平线》 (Tibetan Skylines),作者是美国。

但是,与希尔顿没有去过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香格里拉的描述不同,埃克瓦尔不仅去过郎牧师,还在那个地区生活了很多年。更特别的是,埃克瓦尔作为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扎根于藏传佛教盛行的郎牧师,用情感的笔墨向世界描绘了这片净土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郎牧师其实不是寺庙,而是地名,准确地说是郎牧师镇,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巴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交界处。也许传教士埃克瓦尔通过他的“神”而来的笔、微型版本的“香格里拉”——郎牧师(面积600多平方公里,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面积的1/20)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引发了世界上对郎牧师的很多想象和探访。

美国传教士埃克巴尔写的《西藏的地平线》本书和书中的郎牧师手画。这本书出版于1952年,介绍了埃克瓦尔在20世纪30年代郎牧师的生活和传教经验。埃克瓦尔的郎牧师手绘画是上南北方乡。图中显示的位置、路线都与今天的卫星图像图非常一致。这幅手画还标明了作者的地址——。请记录“My House”的位置埃克瓦尔当年在郎牧师的住处。(威廉莎士比亚,《北方专家》)。

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7" width="640" height="495"/>

郎木寺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金盆养鱼”。这是因为它的东南面是嶙峋光秃的红色石山;西南面是林木森森、四季常青的大峡谷;西面是山丘;北面则是岩石裸露的高山(包括桑吉拉木色山、曲布玛山、扎布山、念青山)。郎木寺便处在山、丘合围的一片狭长的河谷地带。

“神”在甘南

“造”了一个微缩版的“香格里拉”

“这块土地本身和它的整个地平线一样无与伦比。藏区的天空确有它独特的趣味,远处,在地球和天空连接处,苍白阴暗的流雪勾划出地平线的轮廓。夏天,这里绿草如茵,草丛中点缀着彩色的斑斑点点,野罂粟花在翩翩起舞。在地平线的远方,那儿是块无名地,惊奇便由此而生。”在埃克瓦尔的笔下,郎木寺仿佛是一个“神”创造的迷人天堂。

作为传教士的埃克瓦尔,虽然在郎木寺的本职工作干得并不理想——要想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藏区传播另外一种宗教,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替“神”传播福音的埃克瓦尔,以《西藏的地平线》一书,反倒成就了郎木寺的名声。

1926年5月,埃克瓦尔穿越岷山,抵达郎木寺地区。自从第一眼看到郎木寺,埃克瓦尔就被征服了——山顶的丹霞红石崖酷似欧洲中世纪的古堡,对面连绵起伏的山脉像极了浓缩的阿尔卑斯山……似曾相识的美景令他流连忘返。

回国之后,埃克瓦尔念念不忘他在郎木寺多年的美好生活,将往日笔记进行整理,出版了《西藏的地平线》一书。就像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掀起了西方人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一样,这本《西藏的地平线》也唤起了西方人对郎木寺的向往。

名扬海外的“郎木寺”

并不是寺院的名字

很多人知道甘南的玛曲县有著名的黄河大拐弯,形成了壮美的河曲景观。不过,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甘南的河流除了黄河,白龙江也大有来头——它是长江支流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

在地理学家的眼里,白龙江可非同一般,因为它与秦岭、淮河同为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是中国西部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在白龙江的源头,有一个隐秘的小镇,它就是郎木寺镇,流经这里的白龙江只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溪流。

站在郎木寺镇远眺,白龙江两岸的山顶常有新雪覆盖,白云飘过,雪在云中闪现。山腰间森林繁茂,形成一片片苍劲的墨绿。寺庙建筑散布在河谷两岸的山坡上,桑烟袅袅,佛号声声。围着寺庙零散分布的,是分不清属于甘肃还是四川的汉、藏、回族民居。一座座院落朝向不一,主人因地制宜,用石墙或篱笆围起自家院子,远远看去,就像青草地上的一个个“童话世界”……

“郎木寺”作为地名,最早可考的资料出现在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份电报里。1935年8月29日,红四方面军路经四川若尔盖,总政委陈昌浩致电朱德和张国焘:“巴细两条大路,一条阿细西北赴郎木寺三天路,另由巴细或班佑经热当坝到郎木寺三天,途中有土房……据向导说阿坝有路通郎木寺,大概要过大河……”

在走过艰难的松潘草地之后,长征中的红军沿着包座河谷北上,进驻甘肃迭部县的俄界,再沿白龙江东进,在迭部东北的腊子口突破天险,赢得了长征中最为艰险的一次险关之战。在这次长征突围中,红军虽然没有选择前往郎木寺的路径,但在上述军情电文中,“郎木寺”出现了三次。后来,“郎木寺”作为汉语地名,多次出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西南部队的军用地图上。久之,“郎木寺”作为地名约定俗成地出现在中国行政区划地图中。也就是说,这个小镇被叫作“郎木寺”,极有可能是对红军电报的沿用。

除了“郎木寺不是一座寺”外,郎木寺还有一“奇”:它同时属于甘肃、四川两省管辖,而且都叫郎木寺镇。郎木寺镇的达仓郎木赛赤寺属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管辖,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属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这两座寺庙只隔着一条狭窄的白龙江。虽然在行政上是分管,但在现实中郎木寺镇却有机统一,人们和谐相融,从来没有“跨界分野”之感。郎木寺镇属于两个省共有,这种特殊的双重身份,在中国恐怕也极为罕见。而且,虽然自民国以来,甘肃省的行政区划范围几经变化,但郎木寺由甘肃与四川两省分管的局面基本没有改变。

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

在甘肃的“南大门”相会

在历史上,郎木寺地处唐朝和吐蕃统治区的边界,这里也是两条茶马古道(松洮古道、洮岷古道)和唐蕃古道支线青海道的交会地带。横跨镇中的小溪,就是嘉陵江的支流白龙江的源头。沿江而下,便是茶马古道——松洮古道与白龙江的交会点。溯江而上,那是河曲草原——唐蕃古道的东面起点之一。郎木寺还处在松洮道、松扶道、洮岷道的交叉地带上,是甘、青、川三省的十字路口。

长征中的红军在电报里多次提及郎木寺,透露出郎木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果从卫星地图上看,我们就会发现,郎木寺被两大湿地和两大山脉包围——它的西南侧是玛曲湿地和松潘湿地,东面是岷山和迭山。郎木寺恰恰处在两大湿地的东北边缘和两大山脉的河谷地带。由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郎木寺成为四川北上甘南、青海的天然通道,也是兰州去往九寨沟、成都的必经之地。

在甘、川交界的黄河“首曲”,两个面积广阔的湿地横亘其间,其中西面是玛曲湿地,东面是松潘湿地,郎木寺就是这两大湿地的“北大门”。对于人类活动来说,湿地无疑是巨大的阻碍和危险。红军长征中“过草地”一段,所走过的正是松潘湿地。

正因如此,从四川若尔盖经松潘湿地东侧向北,经过郎木寺进入甘南这条通道,一直是人们进出青海、甘肃、四川的一条“黄金通道”,而位于河谷地带的郎木寺镇,就是这条黄金通道的重要驿站。经学者考证,经郎木寺有一条古道,是北宋甘南茶马古道两条线路中的西线,被学者称为“松(松潘)洮(洮州,今临潭)古道”。

松洮古道由松潘西北出黄胜关,沿今若尔盖县东部包座河谷北上,大约接近于现在213国道的线路。古道进入甘肃后分成三路:经迭部至临潭(该线路就是红军长征行进的线路);向西进入玛曲大草原;继续北上则经过郎木寺、碌曲、合作,接通了往吐谷浑、吐蕃的唐蕃古道。唐蕃古道的主道是自西安至兰州、西宁,经青海湖,过日月山,由青入藏。在甘南,则形成了一条由松潘、郎木寺、洮州入藏的通路。这条甘南古道其实是唐蕃古道的一条辅助线——也叫“青海道”,或称为唐蕃古道的一条捷径、一扇“侧门”。

郎木寺还处在另一条古道——洮岷古道的西端。从甘南岷县向西,无论入川还是入藏,均须通过洮州或郎木寺,这就是“洮岷古道”。它向东还可与岷县—长安古道相连,成为中原和藏区进行茶马交易的便捷之道。

由此可见,郎木寺不仅是茶马古道西线的重要驿站,也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交会点。两条古道,一南一北,郎木寺可谓“南北逢源”,千古往事在此一脉相牵。

如今的郎木寺,经历过商路的繁华和喧闹,见识过当地的兴旺与纷争,看惯了千年商旅和征夫,迎送过无数高僧和过客,曾经的驿站和教堂也趋于湮灭。最终它以一种宁静的姿态,定格在甘南和川北这片奇崛而又美丽的山野,淡泊而优雅。

郎木寺恰似一个

人间罕有的“香格里拉”

夜幕逐渐降临在群山环抱之下的郎木寺,天空中月如银钩。寺庙村寨间的点点灯火似乎要提前呼应即将布满夜空的繁星。如此温馨静谧的画面,恰似一个人间罕有的“香格里拉”,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妙景观跃然而出。

因为西方传教士埃克瓦尔写的《西藏的地平线》这本书,郎木寺开始名扬海外,引发了西方人前来寻找另一个“香格里拉”的热潮。如今,岁月风尘早已散去,看着袅袅桑烟,听着佛号声声,眼前的郎木寺犹如一个不愿醒来的童话,留在了很多人美好记忆的深处。

来源: 魅力碌曲

1.《【郎木寺作文高中】郎牧师,高原鲁谷的香格里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郎木寺作文高中】郎牧师,高原鲁谷的香格里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27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