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汤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孩子总有很多种害怕。有时他们怕黑;有时他们怕痛;有时他们怕蛇、怕蚊子、怕老鼠,或者其他猛兽;有时他们还怕独自睡觉、怕独自在家、怕独自外出,或者独自跟陌生人打交道。《妈妈来了……》里的丽兹,怕的是放学后妈妈忘记来接自己,把自己弄丢。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如果妈妈不害怕,孩子通常也不会感觉到害怕。有趣的是,孩子一旦出生,身体上与妈妈完成了分离,他们就可以自己产生各种各样的害怕了。幸运的是,害怕是可以被安抚的。当妈妈或其他照看者观察到孩子正处在某种害怕之中,比如他们在哭或者被吓得呆住了,大人通常只需要抱起他们,把他们放在自己温暖的怀中,轻轻拍或抚摸他们的后背,轻言细语地与他们说话,孩子的害怕似乎总是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妈妈来了》里的丽兹也是这样。丽兹的害怕因分离而起,只不过,婴儿与妈妈的分离是身体上的,而要上学的丽兹所面对的,是心理上与妈妈的分离。丽兹的害怕情绪也是妈妈安抚好的,只不过,安抚婴儿,动作比语言有效,而安抚大一些的孩子,语言能发挥更大的功效。丽兹的妈妈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当有些东西找回来时,就会欢欣鼓舞地“把丽兹的脸亲个遍”。在这个阶段,和妈妈发色相似的丽兹与妈妈是非常亲密的。书中,妈妈背着丽兹在雨中奔跑的画面里,丽兹看起来几乎就完全和妈妈融合在了一起。因此,那个时候的丽兹对妈妈爱丢东西这一毛病,只觉得有趣而不是害怕。然而,担心自己被妈妈弄丢的害怕情绪,因买书包一事被触发。买书包意味着一个新的成长阶段的到来,上学意味着要和妈妈有更长时间的分离——这种因为要与妈妈分离而被触发的害怕和担忧,被心理学家命名为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的分离焦虑是明显的,因此他们可能更容易做出“我不想去上学”“我害怕离开妈妈”之类的表达,而丽兹的分离焦虑则更隐晦一些,它需要被某些事件、某些情境所激发。在买书包(为上学做准备)的过程中,丽兹听到了一则孩子找妈妈的信息,于是就引发她产生“妈妈是可能把孩子弄丢的”的联想,而且恰巧她自己的妈妈就是一个很容易弄丢东西的妈妈,这使得丽兹的分离焦虑被激起,并在后来逐渐升级。从某种程度上说,分离焦虑其实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成就。因为,只有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分离的(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不是一体的,他们才会产生分离焦虑。就像丽兹只有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如同妈妈的钱包、钥匙那样不是她身体或心理的一部分,她才明白自己有和钱包、钥匙一样被弄丢的可能。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分离焦虑是孩子走向成为独立个体的第一步。同时,也正因为丽兹有这样的意识,她用的是更具现实感的方式来预防自己被妈妈弄丢——她在去上学之前,写了无数的便条纸提醒妈妈:下午4点半,你要去学校接我呀,我在学校呢,你千万别忘了……

可是,丽兹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妈妈也确实没有忘记去接丽兹,丽兹却高兴不起来,仍然担心妈妈会忘了来学校接自己,所以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真正被解决是在老师找妈妈沟通,丽兹与妈妈经过一番对话之后。在全家人的关心下,丽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害怕与担忧:“总有一天,你会忘记去学校接我的。我会等你很久很久,直到天黑,所有人都走了,就剩我一个人在冷风里待着。如果真到了那一天,到最后你们都不会发现,我其实没有和你们在一块儿!”然后,丽兹得到了妈妈饱含情感的回应:“亲爱的丽兹,我可能是有点儿粗心大意,可是我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忘了去学校接你的。你知道的,你是我最最心爱的小宝贝,我们怎么会忘了自己的宝贝呢!”在故事的结尾,我们发现,妈妈仍然是那个丢三落四的妈妈,但是丽兹奇迹般地解开了心结。害怕与担忧全然不在了,甚至在妈妈告诉她自己又丢了钱包之后,也未激起她曾经有过的焦虑。这是为什么呢?你会好奇其中的奥秘吗?说实话,答案其实也是心理咨询为什么会有效的秘密之一。尽管我已经是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了,但是直到现在,我都仍然为这个奥秘感到惊奇和感动。它对我而言是非常非常迷人的——当我们被一个我们所意识不到的心结所纠缠,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立刻去想具体的解决办法,而是尝试去看到和理解(妈妈看到和理解丽兹的分离焦虑),然后接受(妈妈的安抚),并且建立好情感的联系(妈妈的回应让丽兹知道,在妈妈心中,她和钱包、钥匙是不一样的,她是妈妈最重要的宝贝),然后事情就会发生转变(妈妈没有变,但是丽兹的分离焦虑却缓解了)。那么,你呢?你学会用这样的方法去帮助自己和孩子了吗?

1.《有声绘本《妈妈来了》:献给步入幼儿园的宝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有声绘本《妈妈来了》:献给步入幼儿园的宝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