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日根据地。著名电影《地道战》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1961年3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

5月末,我和朋友们一同去了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主要参观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

.

走进冉庄地道,我们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2年,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仅冉庄周围9公里内,就有炮楼15座,公路4条,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击敌人,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最初,为了躲避敌人的残害,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一发明,成了敌占区,尤其是近敌区的干部民兵坚持斗争的重要依托,也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但因汉奸特务告密,有的洞被敌人发现,受到极大的损坏。冉庄人民总结经验教训,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无论单口洞还是双口洞,毕竟只能隐蔽和防御,不能打击敌人,有时难免流血牺牲。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民兵和群众把原先的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双口洞变成了多口洞。

领导抗日斗争的冀中区党委,很快发现并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于1942年1月发出文件,明确指出: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紧接着,又发出一系列的文件,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开,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地道战从此诞生。

下面是我在参观时拍的一些冉庄地道战遗址的照片,分享给朋友们!

1.《冉庄地道战遗址——走进冉庄,就如走进了历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冉庄地道战遗址——走进冉庄,就如走进了历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