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教授、中组部党建研究员李济琛先生在“一带一路新经济共享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国智智库.国智网讯(龙建儒) 近日,由城乡小康发展促进中心中国城乡复转军人创业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一带一路新经济共享论坛”在成都家园国际酒店举办。来自军队的老将军,经济、工商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复转军人代表等数百人参会。四川大学的马列主义专家、非公有制经济研究所所长,中组部党建研究员李济琛教授受邀到会作专题演讲。

人均占有值低,文化问题使中国“被”边缘化

李济琛教授以《“一带一路”与中国、世界战略的再认识》为题,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中国应该对人类有较大贡献”“发展才是硬道理”“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话语开题,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他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地图的版图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在核心圈国家的内圈中,是除开西方七国总数为24个的其他国家,剩下的200多个国家是边缘化国家,中国处于世界边缘是严酷的事实。

李济琛教授以中国要干什么、正在干什么、要向哪里去发问并指出,历史上的中国曾是世界的核心和中心。他指出,世界近代史的变迁是残酷的,1978年,我国GDP总量仅占世界GDP总量的约1.2%,与历史上鼎盛时期我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32%相比,存在巨大的差异。17-18世纪,西方国家用200年时间汲取了中国2000年最优秀的成果,加入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迅速成长。美国建国才200多年,就完成了中美位置的互换。

是什么让中国走到了世界的边缘?李济琛指出,是文化问题,文化使中国边缘化了。这里的文化,不是说西方文化先进,不是说中华文化落后,而是中国没有积极拥抱世界的经济浪潮。中国的边缘化,是“被”边缘化,是自我边缘化。中华民族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才认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党中央提出复兴,是悲壮中的奋进。

李济琛强调,2016年我国的GDP为10万亿美元,已经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短短3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世界GDP的比重从1.2%上升到了到 14.84%,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取得的伟大的世界奇迹。即便如此,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下来人均值很低,按照人均指标计算,中国也只是迈步在复兴的路上。

(四川大学教授、中组部党建研究员李济琛教授在论坛上展示他的专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不朽的遗产,为列宁主义辩护》)

首提近代发展史上的“四个公式”,“中国梦”打造屹立世界的“中国公式”

演讲中,李济琛教授创新性的提出了世界近代发展史上的“四个公式”,得到了与会企业界领袖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他说,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我们曾经拥有引领世界的骄人成果,二是西方国家将中华民族的骄人成果运用到他们的发展之中,西方站在中华民族的肩上迅速崛起。

第一个公式是50年等于500年。由18世纪英国著名学者丁立生(音)提出。在此基础上,李济琛教授进一步进行了明确,他指出:中华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在17世纪到18世纪的过程中,被西方国家通过200年学习,把中国2000年最优秀的文明成果汲取过去并加以创新,通过每50年时间走完中华民族曾经花费500年时间走完的历程,从而站到了中华民族的肩上。

第二个公式是“美国公式”。美国用20年时间就后来居上。

第三公式是“东亚公式”。20世界50年代到80年代,东亚出现的“四小龙五小虎”,用30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用300年走完的历程。

第四个公式,是现在正在打造的“中国公式”。是新的“50年等于500年”。从改革开放到2019年,中国通过50年历程,将走完西方曾经走过的500年。

(会议现场)

李济琛强调,当今世界,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国家并不多,当前唯有中国才可以说“复兴”。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发展经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最重要、最宏观、最重大的事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三个进一步解放”,引领了变革,激发了活力。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等,正在带领中国和中国人民再次回到世界核心,这正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所在,也是中国梦实现的途径之一——“一带一路”的中国意义、世界意义。

又讯:受澳洲有关方面邀请,李济琛教授将于今年11月26日赴澳洲讲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1.《学者李济琛:伟大复兴中国梦将让中国再次回到世界核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学者李济琛:伟大复兴中国梦将让中国再次回到世界核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