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兴庆宫公园里,有一座汉白玉筑成的仿唐代结构纪念碑,它是为了纪念唐代来中国留学、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阿倍仲麻吕而修建的。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大约两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团,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其中,阿倍仲麻吕等人随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是最为著名的。

他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与盛唐时期的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都有密切交往,并且感情深厚。在李白的传世作品中,也有写给他的诗作。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这首诗作《哭晁卿衡》,诗题中的晁衡,就是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汉名。

阿倍仲麻吕在大唐开元五年,也就是公元717年作为遣唐使来到大唐,因为仰慕中华文化,学成之后并没有回国,而是留在大唐继续深造,甚至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获得了在唐朝做官的机会,深受唐玄宗的器重。

天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53年,已经五十多岁、在唐朝生活了三十多年的阿倍仲麻吕被获准回国,但不幸的是船队在航海途中遭遇风浪,触礁沉没。

很快,一个关于“阿倍仲麻吕被溺亡”的消息传回了大唐,李白听到之后,悲痛欲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日本晁卿辞帝都”,李白在诗的第一句就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归国的热闹场景。

当时长安朝野人士纷纷送别,连唐玄宗都亲自题诗相赠,晁衡也写下了“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的诗句,表达了自己依依惜别的心情。

紧接着,李白想象了好友归国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场景:“征帆一片绕蓬壶”。

蓬壶,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仙岛,晁衡的船在风浪中颠簸在岛礁众多的大海上,似乎预示了一种危险的到来。

紧接着,“明月不归沉碧海”,表面上是写一轮皎洁的明月沉沦于无尽的碧海,实际上暗喻了晁衡的遇难,同时也以明月来比喻晁衡高洁的品德,更让人心生无限的惋惜和哀愁。

最末一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晁衡的离去似乎让山河变色,连苍天都满面含悲,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

李白在这里以白云含愁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将听到友人离去噩耗的悲伤抒发到了极致。

但是随后,剧情发生了戏剧性的突转。晁衡所乘坐的船确实在海上遭遇了风暴,之后漂流到今天越南一带的海域,并且遭遇了海盗,同船一百多人全部丧生,晁衡经历九死一生,于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辗转又回到了长安。

李白的这首《哭晁卿衡》虽然是听到了误传的噩耗而写的,但真实地表达了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情。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是李白误以为好友阿倍仲麻吕被呼啸的海浪吞噬,而留下的哀悼之词,长歌当哭,令人动容。

古人赞颂海洋,又畏惧海洋,把它等同于灾难。所谓“海夷不扬波”,也就是大海不起波浪、风平浪静,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征。所以大海在画家的笔下往往波浪滔天,有着吞噬一切的力量。

传世的宋画中,有一幅《沧溟涌日图》,这幅画以团扇这样小的尺幅,截取了茫茫大海中一个极其微小、但是又极其惊人的场景。



原标题:《诗坛知己:李白与阿倍仲麻吕》

1.《晁衡 诗坛知己:李白与阿倍仲麻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晁衡 诗坛知己:李白与阿倍仲麻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8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