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我军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由来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发前的南泥湾,是一片杂草丛生、豺狼成群、没有人烟的荒野。三五九旅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披星戴月,开荒种植,养猪烧炭,兴办商业和各类工厂,开展劳动竞赛,不仅逐步做到粮食、经费全部自给,而且在1944年还向边区政府缴纳公粮一万担。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在三五九旅,上自旅长,下至勤务员和炊事员,一律编入生产小组,同甘共苦,战胜困难。正是靠着这种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精神和作风,根据地军民凭着自己的双手,不但摆脱了困难,而且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迹。 南泥湾革命旧址 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359旅在这里屯垦,是自力更生的一面旗帜。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明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创造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南泥湾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建设,特别加强了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198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泥湾,看到新建设的油矿,望着汩汩流出的原油,他高兴地说:“看来这油比大庆的油还清呀!”“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现在南泥湾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其旖旎的田园风光,迷离多彩的森林景观,纯朴深厚的文化习俗,激励人心的革命遗址,互相映衬,观之令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南泥湾位于西安——黄帝陵——延安——南泥湾——黄河壶口瀑布——西安旅游环线上。是延安旅游名胜景点之一,也是现代都市人度假休闲,陶治情操的绝好去处。南泥湾的主要景点有: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九龙泉和南泥湾大生产展览室等。1992年4月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歌曲《南泥湾》 曲:马可词:贺敬之
背景 南泥湾是陕西省境内一条狭窄的溪谷,位于延安东南大约九十公里的地方。 1941年,当时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南面和西面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封锁,西面(原文如此—译者)和北面受到日本人的封锁,南泥湾小型试验计划是响应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而开始的,靠军队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这项计划。 “无论哪个战士,哪个老百姓,想吃饭又不劳动,就不算好战士,好老百姓,”毛泽东说。“向国民党那样跟群众要粮要钱,不仅里去帮助群众增加生产,完全是错误的。”红军第三九五旅(其中大部分的军官都是经过长征的年轻老兵)全体战士背着枪、铁锹和够一个季度用的种籽,带头到南泥湾去开荒。向美国的拓荒者那样,他们开了够种一茬庄稼的地,建造过冬的窑洞和窝棚,招请无地的农民帮忙。他们自造木锄木犁,学会在桦树皮上写字。收了头一次庄稼后,接着再种,把余粮卖了,换几头耕畜。他们做木纺车,自己制造粗毛呢,为了打破封锁,同国民党地区做走私买卖,有时要打遭遇战。经过了两个几乎是挨饿的冬天,南泥湾终于变成了自给自足的山村。这首几乎人尽皆知,曾经唱红了苏区的每个角落的《南泥湾》,直到今天唱起来仍然悦耳动听,当中洋溢着的革命浪漫情怀更是叫人向往不已,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着的南泥湾精神,正是延安精神的内核。中央红军在陕北的时候,曾经面临着重重的困难。蒋介石调集了几十万的部队包围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要“困死八路军,饿死八路军”。陕北向来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养活数万军队与干部,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毛泽东回忆那时的情景说:“我们曾经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承担这个艰巨任务的三五九旅在名将王震的带领下开赴原本是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南泥湾,开始了最为顽强的自我拯救:他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以丝毫不亚于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精神,开辟了百亩良田,养猪养羊,织布纺纱,硬生生将不毛之地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有了南泥湾的成就,有了南泥湾的收获,中国革命才度过了非常时期,红色延安才走过了寒冬。南泥湾精神也是红色革命精神的浓缩: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新世界,全靠我们自己。 备注说明:1.资料来源,百度文库 2.图片来源,杨建峰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1.《南泥湾 南泥湾精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南泥湾 南泥湾精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29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