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千年的古都不仅有建筑的杰作、自然的美景,还蕴藏着无数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去探访,去找寻。 闲话北京胡同:北京胡同的衰败。北京胡同的衰败情况可追溯至清末。随着那个时代封建体制的瓦解,胡同中贵族王府和大型四合院开始分割或出租出卖。至民国时期,受内忧外患的社会影响,许多王府或四合院已不再属一户人家所有,其中多数变为多家合住的杂院。
但北京胡同整体情况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北京是座完整的东方古城,它并未遭受战争破坏。1950年代政府将许多大型王府四合院先后辟为办公场所。继而拓宽旧城道路,辟地修筑广场和各种新型建筑。1960年代中期整体上拆除了含五百余年历史沧桑的北京古城垣,至此唇亡齿寒,北京内城胡同失去整体意义上的保护与依托,许多胡同变成由内城直接通往在城墙遗址上修建的二环路及以外地区的交通要道。北京胡同相对的封闭与宁静从此不复存在。   尽管胡同中几处旧有门楼还在,但无一院落不是由几户甚至几十户人家居住,历史上曾领数百年中国北方居住文化风骚的四合院那种"天棚鱼缸石榴树"的雅致与堂皇早已烟消云逝。人口迅速增长,经济相对落后,政治运动频繁冲击,也是北京胡同衰败的重要因。文化大革命也给北京胡同人文遗迹造成重大破坏。 1949年北京人口不足百万,至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北京人口已愈千万,但城市住房建设却没有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使北京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大批胡同变成一种"矛盾"被推土机推掉。据统计从1980年至2000年北京胡同消失了一千五百余条,现存真正意义上的胡同,其数字已由1949年以前的三千余条减少至数百条。有几十万户北京人告别了长期居住生活的胡同。北京城新楼拔地大道纵横,象是要变成中国的东京、纽约,巴黎的拉得芳斯新区。这过程中胡同是尴尬的,胡同里的人是被动的。 东四南大街-内务部街,清廷改巡警厅为民政部,民政部的衙署,便设在勾栏胡同里。宣统时,勾栏胡同的名称改称民政部街。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将内务部设在此地,胡同遂更名为内务部街。 从本司艺妓薛素素的脂砚,到点评《红楼梦》的脂砚斋当时有些教坊乐人,进入到本司胡同周边妓院中,成了卖艺不卖身的"艺妓",本司胡同周围就出现了以这些名妓命名的胡同,如马姑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
在这些埋入历史的艺妓中,竟有过一位倾国倾城,且与红楼梦早期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作者有些"渊源"的名妓薛素素。她姿态艳雅,言动可爱,擅长多种技艺,有"十绝"之称。胡应麟在《甲乙剩言》中记载,薛素素能写黄庭小楷,能绘兰竹,下笔迅扫,各具意态。她还擅长驰马挟弹,能以两弹先后发,使后弹击前弹,碎于空中。又置一弹于地,以左手持弓向后,右手从背上反引其弓,以击地下之弹,百不失一也。薛素素不仅技艺超群,而且她还性格豪爽,常以"女侠"自命。
据说明代著名文士王樨登,十分钦慕薛素素,曾经赠其一方砚台,他还在砚台的背面深情款款地刻上题句"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余润拂兰芝。素卿脂砚",以此表达他对薛素素的情意。这方砚台属砚中上品,有人曾描述此砚,"小才盈握,砚质甚细,微有胭脂晕,宽一寸五分许,高一寸九分许。砚周边镌柳枝,旧脂犹存。"此砚盒也十分精致,珊瑚红漆盒,盒上盖内刻细暗花纹的薛素素像,她凭栏立帏前,盒右上角篆有"红颜素心"四字,左下角是杜陵内史小方印,为仇十洲之女仇珠所画。
此砚小巧可爱,薛素素甚是爱之,这方砚台一直跟随薛素素。但是薛素素一生孤苦,她几次嫁人,都没有好结果。据说薛素素还曾嫁给《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为妾。薛素素去世之后,她的后人将此砚变卖。百年之后,此砚几经辗转传到了批注红楼梦的脂砚斋之手。脂砚斋对此砚是爱不释手,他在砚侧刻上了"脂砚斋所珍之研,刚满十六岁的朱载垕就出宫搬到裕王邸,开始了独立生活。在裕王邸十几年的生活,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朱载垕的父亲嘉靖皇帝,十分迷信,他听信了江湖术士"二龙不相见"的胡言,在连续死了两个太子后,决定不立太子了,于是朱载垕就处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他的两个哥哥死了,他成了最年长的皇子,按理应是储君,但是父亲却没给他名分,而且他还十分不招父亲的待见。
朝中势利眼的大臣,对这位皇子也十分苛刻,使他饱尝人间冷暖。据说他作为王爷每月的俸禄,有时都不能按时拿到。每月就那么些俸禄,朱载垕一大家子的生活费都要从这里出,不节俭是不行的。由于被生活所迫,养成了朱载垕节俭的生活习惯。他平时很多事都是事必躬亲,而且京城哪里有便宜东西卖,身为王爷的他,竟是了如指掌。
内务部街11号院。在东四南街区中,最大的院落原来有四座广亮大门,二十个院子在整个京城,这样规模庞大的大宅并不多见只有清朝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的那家花园堪比乾隆时,这里是一等诚嘉毅勇公伊犁将军明瑞的府邸,据说明瑞的姑姑是乾隆皇帝的皇后叔叔是大学士傅恒 后来道光的六女儿寿恩固伦公主嫁给明瑞重孙景寿,因此又称"六公主府"到了民国,这里归了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他是中国1918年6月7日开办的第一个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创始人。 内务部街11号院·明瑞府。因为我的很多同学都住在那里头,所以我经常去院里玩。我们坐在房檐上抽烟、弹吉他、唱苏联歌曲,那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那部著名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以5号大院为原型的。"
我去内务部街11号探访时,看到在后院有一个高耸入云的大烟囱,我不禁想起网友的一个问题《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爬过的大烟囱,是否年少时姜文也曾经爬过呢?
著名作家洪晃在她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眼里的姜文,雍正皇帝恢复了清初停办的宗学,他不仅恢复宗学教育,还对宗学教育进行了一番改革。他将宗室八旗分为左右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雍正皇帝还规定:宗室18岁以下子弟,除自己愿意在家读书外,都准入宗学。19岁以上者,愿意读书者也可入学。民国成立后,左翼宗学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后又改名为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北京市立第二中学,解放后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第二中学。从民国开始学校的学生不再只限于左翼八旗子弟了,而是在社会上择优录取,各民族子弟均可入学。
在东四南大街的花园式洋建筑,单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座建筑的主人肯定是希望自己能在这里"颐养天年"。在北京传统的胡同里出现这样一座别致的宅院,实在让人感到稀奇。洋楼前面是一处英式花园,花园的中心有一座灯塔,南侧有一座日晷。环顾四周,花园被传统的中式游廊三面包围,在游廊的任何角度都可以欣赏到漂亮的洋楼和各色的鲜花,西侧还有一处游廊连接洋楼的小径,在小径前面有一片北方少有的竹林。 走进这座小洋楼,门厅内的木饰带有明显的欧洲装饰特点,水磨石地板镶嵌着类似佛教曼陀罗的艺术图案,可呈现的却是意大利风格的色彩。通向二楼的楼梯木雕也有着极强的欧洲装饰元素,但是房顶却依然保持着中式的三角形坡顶结构。这座渗透着东西方艺术的建筑,到底是谁的杰作?过去这座颐寿堂的主人又有着哪些特殊背景和传奇经历呢? 探秘颐寿堂 此院主人该是谁 据档案史料记载,内务部街21号在1965年以前的门牌号是11号。这里在1936年11月之前属于佟明贞、佟明达二人。当时佟家在这条胡同可谓是久住的大户,就连这条胡同18号出现了一座近乎和北平内务部街11号建筑风格相同的别墅。在此期间,王绍范曾在天津的颐和银号、济南的鲁丰纱厂、保定的乾义面粉公司任职。同时,他还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兴路上开设了一家专为人们量身定制西服的"东方新衣庄",经营服装生意。 1944年,王绍范将北平内务部街"颐寿堂"东部的10号院租给一个医生朋友裘祖源。裘祖源是北平协和医学院的医学博士,曾留学美国,并到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考察过结核病防治工作。起初,裘祖源一家5口人住在这里,抗战胜利后,裘祖源代表北平协和医学院建立了"北平结核病防治院",他担任院长。后来,北平协和医学院买下了这座10号院。 内务部街10号后身的本司胡同60号。40号院原为清桂公府,1986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口路北有清内务府大臣绍英旧居。路南有礼部尚书绍琪花园。79号院中有一直径30公分的酸枣树,果实大,人称"老虎眼"。新鲜胡同在梁实秋先生笔下,曾经是一条幽静的胡同,如今已经被分割成了支离破碎的三段。 有京剧活关公之称的李洪春就住在这里,他喜爱养鸟经常用用羊肉沾上豆面喂鸟,这在"文革"时期是非常花钱的事。"文革"的大名人王力,住在新鲜胡同的东头,他的家原是有钱人的后花园。王力倒台后该院一分为二,邓力群和另一位高官搬入。俗话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文革"后北京经常停电,自从邓力群搬入后,新鲜胡同就从来没停过电,使这里的百姓也沾点光。邓力群家门口的路灯是200度灯泡特别亮。夏天晚上胡同的小伙子们就坐在灯下打牌,邓力群坐着大红旗回来时,他的警卫要逐赶打牌的人,邓力群为人和气不让警卫逐赶,他还说:"这里亮,大家坐在这里玩吧。"有时也有不少人站在这里等邓力群,这些人都穿的整齐,见到邓力群摆出恭敬的样子,跟在他的后面小声的说话,邓力群只是听并不说话,到了门口警卫会把这些人挡住。 胡同特色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记述云:"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历史沿革 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干大道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大街宽约25米,胡同宽约67米。元大都内的胡同,其规划是以相邻两城门区间为一区域。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门,字浩然,法国汉学家,巴黎大学毕业,在中国生活了48年。《红楼梦》法文全译本审校者。铎尔孟早年曾跟随时任大清帝国驻法使馆武官的唐在复学习中文。 春声 夏夜 秋韵 冬雪 1902年李石曾赴法国留学期间与铎尔孟结识,两人成为莫逆之交。1906年,在唐在复推荐下,铎尔孟来到中国担任醇亲王载沣府中的家庭法语教师。北洋政府时期,他担任过外交顾问。他还参与创立了北京中法大学,并任教于中法大学与北京大学。1941年负责筹办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54年,在中国居住49年之后,铎尔孟回到法国。1956年起,赴法国华幽梦修道院,立八旗觉罗官学,正白旗觉罗学,即设于此处。 光绪八年(1882年)整顿官学,东四旗中其他三旗官学改址,只此学仍在旧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革学制,此学更名为八旗第三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八月,改称京师公立第三小学堂;民国十七年改称北平市立第三小学;民国二十三年改称北平市立新鲜胡同小学;民国三十四年改称北平市立第一区第九保国民小学;民国三十八年五月改称北平市立第一区新鲜胡同国民小学;一九四九年十月改称北京市立第一区新鲜胡同国民小学;一九五一年九月改为东单区中心小学;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小学设初中班,一九五五年撤销初中班;一九五五年九月改称东单区第一中心小学;一九五八年九月改为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 1973年,分校校舍移交85中学使用,同年九月将小牌坊胡同小学改为新鲜胡同小学分校。1979年,分校迁回原址(新鲜胡同81号)。2001年,随朝阳门地区危房改造建设工程,以新鲜胡同小学分校置换 梁实秋和李敖的母校。 演乐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演乐胡同,系明朝教坊司所属乐队演习奏乐的地方,故名。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四条,后恢复原名。 演乐胡同,明时已出现,属黄华坊。明朝的教坊司负责宫廷音乐与戏曲活动,官妓院也归其管辖。演乐胡同,据云是明教坊司演奏音乐之处。其南的本司胡同、勾栏胡同(今内务部街胡同)均与明朝的教坊司相关。演乐胡同,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演乐胡同历史上曾俗称眼药胡同。"文化大革命"中称瑞金路二十四条,后恢复原名。 胡同92号院有一株胸径1.1米的古枣树,约有500700年的历史,被尊为枣树王。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演乐胡同26号。演乐胡同内很多四合院门楼上挂蓝色牌"保护院落"。 演乐胡同45号。"保护院落"。 演乐胡同46号。"保护院落"。 演乐胡同81号,户对上是"吉祥如意"四字。 演乐胡同81号,最里进的院门。 演乐胡同90号院内景。几进院落,曲径折返的大杂院。 演乐胡同106号院。门楼翻修过,翻修时将门前两块上马石部分嵌入墙中。 新鲜胡同还有个大宅子,也是我仔细看过的四合院,就是"金百万"的四合院。金百万姓金原是京城巨富,开过几处金首饰店,人送外号金百万。有人说金百万的夫人是蒙古王爷之女,但是无法证明。只是他的夫人身材高大,所生的女儿也是身材高大。"文革"时期红卫兵抄了金百万的家,并把他家中之物以极低价格买给附近的百姓。认真的观看这个四合院。金百万的豪宅从外表上看很不起眼,院门与普通百姓的院门差不多,可能是怕露富的原因。只是院子的地势较高,大门的台阶也很高,院宅的地势高有好处,夏天下大雨院子不积水房子里面没潮气,但是盖院时要付出很高费用。 石狮子后面的墙就是用磨砖对缝的砌法,几乎看不见砖缝.这也是老北京超级权贵住宅的象征.该图片上的砖缝看的很清楚,显然是现代的作品,也说明磨砖对缝的瓦匠手艺失传了。
磨砖对缝的砌法。磨砖对缝的墙体盖好后,每块砖缝对缝,不用人工再次抹砖缝,雨水无法浸透墙体内部自然牢固,房子里不潮湿。现在住平房的人有时抱怨房子里潮气太大,原因就是墙体不好,下雨时把水气透过来了这种砖外面是用人工打磨好的自然又好看,北京人俗称这种建筑为磨砖对缝。磨砖对缝人工费用太大用料昂贵,老北京磨砖对缝的建筑只有皇家、王府、显贵高官、超级富豪才盖的起。协和医院老院原是王府,那里的建筑全是磨砖对缝。今天要是再盖一座磨砖对缝的四合院,可能有钱也办不到了,现在的瓦匠都不会这门手艺了。 金百万家的四合院北面是正房三间,西房三间、东房三间,房间前面全用白长条石打造的三步高台阶很是气派。房子全是前出廊子后出厦的形式建造,房子有前廊大家都知到,后出厦是指房子的后面有很大的飞檐,清朝时期没有玻璃窗户用纸糊的,下大雨时房子的前面有廊子挡着,雨水打不湿窗户纸。房子的后面没有廊子挡着,雨水容易打湿窗户纸,穷人家的房子后墙就不开窗户,有钱人家的房子后墙开窗户,为保护窗户纸不被打湿,把后房檐修的很大。前出廊子后出厦房屋造价要比普通房子高出50%。 金百万家的四合院北面是正房三间,西房三间、东房三间,房间前面全用白长条石打造的三步高台阶很是气派。房子全是前出廊子后出厦的形式建造,房子有前廊大家都知到,后出厦是指房子的后面有很大的飞檐,清朝时期没有玻璃窗户用纸糊的,下大雨时房子的前面有廊子挡着,雨水打不湿窗户纸。房子的后面没有廊子挡着,雨水容易打湿窗户纸,穷人家的房子后墙就不开窗户,有钱人家的房子后墙开窗户,为保护窗户纸不被打湿,把后房檐修的很大。前出廊子后出厦房屋造价要比普通房子高出50%。

1.《我在北京的风流生活 北京足迹二十九:朝阳门街道二:刘墉故居、北京所存的惟一一座皇后宅邸桂公府、梁秋实旧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在北京的风流生活 北京足迹二十九:朝阳门街道二:刘墉故居、北京所存的惟一一座皇后宅邸桂公府、梁秋实旧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0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