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是天津花园的专职画家,每次见到他,总会给人一种穿着“探路者”的装扮,戴着运动帽,随时准备出发的干练印象。 确实,高博很多时候都是独自走在写生的路上,特别是近几年,他迷上了藏区,他很清楚地记得,至今自己共完成了14次进藏写生。
高博新创作的一批人物作品,正在古文化街集真阁展出。为此,记者有机会和他坐下来,聊起了充满故事的“进藏写生路”,还有这一路走来对绘画的深刻感悟,“画人物画的不是壳儿,而应该是瓤儿。我原先一直画的是表面化的东西,随着一次次进藏写生,我感觉现在画的似乎有点儿内涵了,更有生活气息了。”说着话时,高博愉悦的神情流露出内心的幸福。
速写本绝不离手
高博1985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师从何家英、杜滋龄等专攻国画人物。他的作品工写兼擅,这和他从上学时就坚持大量速写打下的扎实基本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高博说,写生的路上一定会带着两样东西,相机和速写本。“作为画家我特别强调画速写,小时候画速写都是每天必须的功课,一天要画十张、二十张,才觉得对得起这一天。感觉自己的造型能力强一些,也得益于当时的速写素描打下的基础。现在院校的学生恰恰欠缺这样的训练,他们手里有很好的现代化工具,电脑、ipad、相机确实有所辅助,但让笔头越来越懒惰,更不会去深入生活了,可是写生又是非常重要的。”
高博说,对画面的艺术把握都是从速写中来的,“速写有取舍,有提炼,有概括,有夸张,是把你最初的感受都记在本子上,也记在了你的脑子里。你动了笔,就把当时最新鲜的东西一下子捕捉到了。回过头来再创作时,最生动的东西自然而然就融汇在了画里。速写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人物的动态、神情捕捉下来,特别是对画人物画的画家来讲,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高博认为,画家的创作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依靠的就是两点,首先要从传统入手,从前人伟大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其次就是要不断深入生活,在生活里汲取你要的东西。“抓住这两点,画家走得会更远。就像存钱一样,存了才能取,如果总是不断向外掏东西,那总会被掏空的。从传统入手,然后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这样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后,画才会有艺术生命力。”
写生路上“苦”化甜
高博说,藏区人物题材创作是自己挖掘的一口“苦井”,路上遇到的种种艰难磨砺都是自找的,但是他一直坚信,苦尽甘来,这口“苦井”一定会打出艺术创作上的甘甜水。“这‘苦’是自找的。就像过新年的时候,谁不喜欢亲朋满座推杯换盏,守着老人和孩子?可我自己却跑老远去写生。有的时候在山里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累了就点着篝火睡在林子里,然后寻着亮光继续走,当时我就想只要有水就死不了。有的时候饿急眼了,就和同伴到河边逮鹅,笨手笨脚解下鞋带系在鹅的脖子上,一人拽一边,但是鹅的脖子特软,根本使不上力气,它越奋力挣脱我们就越害怕,最后扔下鹅撒丫子跑了……”高博绘声绘色地讲着写生路上发生的故事,他已将写生路上的“苦”转化成了创作中的甜,作为一个打井人,他乐此不疲心甘情愿。
高博说画藏区人物题材完全是机缘巧合。“2005年,我到了拉萨和那曲周边一带,那时经济发展还没有现在这么快,人们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我完全是猎奇的心态,很激动地看什么都想画,但是回过头想想,都是浮光掠影。因为你是以观光者的视角来看西藏的,并没有了解到真正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是很苍白的。”随着不断深入藏区,越往里扎,高博越觉得要了解的东西太多了,觉得西藏越发神奇越发博大,画不过来,也体验不过来。
“在那块土地上,那种特有的颜色的对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是那么强烈,浓郁,包括人的纯净之美,都是吸引你的地方。在这样高海拔地区,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建设着家园,不得不让我从内心发出对他们的赞叹和钦佩。”
高博说同行里有一百个人、一万个人画西藏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感觉去品味,因为每个人的滋味和别人是不会一样的,作品也绝不会是雷同的。因此这个题材自己还会深入挖掘。“最简单的比如说画藏獒,它的习性、走路的神态、吃食是怎么样的,不是看看藏獒拍张照片回来就画,那会是驴唇不对马嘴。一点一滴地观察,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把你描绘的物象真实反映出来,然后通过提炼、概括、夸张,再上升到艺术层面上来。画家应该擅长观察生活,应该是细节的捕捉者。”
画画其实画的是自己
高博说,画家心态干净平和的话,看到的东西也是美好的。“我是个挺乐观的人,希望我的画能打动观众。画画时我面对的就是一张白纸,只是和笔墨打交道很单纯,但是单纯不代表没有思想。”高博说自己还是喜欢静下来的时候,内心的另一面,在画中可以反映出来。“我就喜欢一个人关在画室里,有时候除了买趟早点,一天就在家里画画,比如画藏区题材,我就听听藏族音乐,带着自己的心情回到当时的情景中,时空一下子就嫁接上了”。
“现在很多人就怕跟别人一样,喜欢标新立异,艺术是要强调个性、强调风格,我的想法还是不要过早确立自己的风格和面貌。”高博说,怎样的性格就会画出怎样的画,画画其实画的是自己。一个画家的风格是慢慢确立的,不是刻意而求的,是血液里流淌的,是生活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画到一定功夫的时候,自然就把你的心性全都体现在了作品中。齐白石、黄宾虹70岁以后才确立了自己的面貌,过早确立自己的面貌和风格,就把自己给束缚住了,也很难打破自己了。”
高博说,一路写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感觉自己的画更深入了,更松动了,更灵动了,更放松了。“我一天画一张满意的作品,那这一天看什么都特别阳光,这就是我的乐趣所在。或许外人看来觉得匪夷所思,但是作为画家,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职业,又将我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最幸福的。所以说我是个幸福的人”。
原标题:翰墨高原情 醉心写生路
(责编:于超)
1.《10月去山里写生穿什么衣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月去山里写生穿什么衣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035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