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一个仅延续三十八年的短命王朝,从开皇元年(581)二月隋文帝取代北周建国开始,到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为止。 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然而在这一时期内,公元589年,隋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 来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一个新的统一国家,开启了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代的繁盛时期,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渡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创立了许多辉煌业绩。

一、政治制度方面:创立三省六部制

隋代建立后,朝廷开始着手对混乱不堪的政府机构进行整顿,建立了新的政府管理体制,这一体 制即为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中央的最高辅政机构。隋代建立后, 继承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设置,将尚书省作为管理政务的最高机构,其下设礼部、吏部、户部、 刑部、兵部和工部六部。与此同时,隋代还保留了曹魏以来的中书省,以及南北朝延续下来的门下省, 这两省与尚书省一并构成"三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中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内史令,门 下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纳言,尚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尚书令,内史令、纳言和尚书令在级别上 相当,均为最高的行政机关负责人,达到了分权的目的。在职能分配上,隋代的三省共同掌握政府最 高权力,他们三个机构的功能之和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宰相(西汉时宰相是中央政府最高长官,掌握着 最高行政权以及检察权)的权力。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首先、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 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其次、 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得贞观年间,社会稳定•促进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 的繁荣,明朝罢黜宰相和中书省,不断提高六部的地位,清朝灭亡后,三省六部制才真正被废除,共 延续了 1300多年。再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 上沿袭这种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中央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 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二、 教育用人制度方面:创立科举制

纵观历史,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来说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 资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 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文帝还坚决实行所谓“避免制"一一郡守不能在他 们的出生地任职的政策|这是一种预防措施,即可以防止任人唯亲.同时也可以防止任何郡守获得太 大的势力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出现了两种新的科目一进士与明经。进士科是隋炀帝所创,进士只试策, 明经除试策外可能还试经。这两种新科目的产牛.适应了一般地主的要求,虽然名额很少,录取的人在 政治上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但对后世影响很大。这种以考试形式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对后世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首先、从根木上打破了两晋南北朝以来的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 网络全国的优秀人才,使得一些出身贫寒旭人可以凭借这个途径获得参政的机会.从而使得考试面前 人人平等,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其次、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因为 该制度以文化作为选拔的依据•考试制度严格:凡是参加考试的考牛帮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笊这样 使得有真石实学的人才得以进入朝廷为官。再次、随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普及,使得国家和各地政府 开始提高了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重视,而且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文化活动也不断出现,各种官办和私人学校迅速兴起,继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后、科举制度不仅对我国社会的 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国际社会也产生一定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各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吸引着 日木、朝衅、越南等国家派遣留学牛前来学习,并纷纷效仿中国建立了适台各国国情的“科举制度”, 为我国社会的迸步起到了 —定的积极作用。可见:中国的科举制度传入西方,为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 丁重大责就:如我国当前值?务员考试.实质就是对支代科举制的缱承和v展.为串国a底输送7— 批批有宾"实5人矿 保证选拔出来的都是参加考试之人中的佼佼者。

三、 文化政策变革方面

呈现在隋代这个新生的政权面前的是绚丽多彩、异彩纷呈的多远文化。隋文帝、隋炀帝父子顺应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大业为基点,及时调整与改革文化政策,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道、佛三教并重的方针,消除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 化之间的隔阂与敌对状态,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了多元化、混合型的新文化体系。隋 代在调整与改革文化政策的过程中较好的解决了继承与发展、因循与变革的关系,因而避免了变革时 期的大动荡,成功的肩负起了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首先、关于儒、道、佛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

1、加强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中的统治地位。隋朝 建立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统治阶级为了树立自己的正统形象和正统地位, 便以汉儒的思想、价值观念、礼仪习俗等相标榜,展开了一系列文化领域的变革。如仁寿元年(601), 杨坚下令废除太学、四门及州县的所有学校,制保留供王公贵族子弟读书的国子监(唯留学生70人)。 由此可见,杨坚对儒学的态度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他要求儒家思想要直接服务于社会。

2、 提倡佛教和改革佛教的管理制度。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真真 波澜。隋文帝即位后,大力实行扶植和提倡佛教的政策,即位的当年,就下令听任天下百姓出家,在 各地硬件寺庙,修塑佛像,缮写佛经。如开皇二十年(600)又下令:凡有和尚、道士毁坏释迦牟尼 或元始天尊像者,一般百姓破坏道、佛及其他各种神像者,一律处死。隋代还对佛教的管理制度加以 改革,以加强中央政府对佛教机构的控制。如隋文帝仁寿四年(704),往各州奉送舍利,选拔能宣扬 佛教、感悟愚迷的高僧,下诏:“宜集诸寺三纲,详共推则,录以奏闻。”炀帝即位后,对地方僧官制 度“多所改革”,讲“郡县佛寺,改为道场,道观改为玄坛,各置监、丞”。

3、 对道教实行利用与防范并重的政策。隋文帝杨坚对道教思想中追求一体的理念很欣赏,因为 其适合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如为了表示对道教的关心和重视,杨坚下令保护元始天尊像,在安徽老子 的“出生地”树碑纪念,并令政府官员在现场调查历史遗迹,建造新新祠< 杨坚在恢复和利用道教的 同时,也对其采取限制、防范的措施.隋文帝对其教义的颠覆性、煽动性有高度的警惕性,严厉禁止 利用占卜和旁门左道进行非法活动。由于政府的限制,道教在隋代的发展远不及佛教,至隋文帝末年, 在京师的佛寺有120个,而道观却只有10个。

其次、隋代在南方文化政策的调整。

1、将扶值佛教的政策推广到南方,争取宗教界人士对政府 的支持。杨广到南方后,将文帝在北方所实行的佛教政策推广到南方,以便利用佛教这一南北人民的 共同宗教信仰,来打破存在了近300年的南北间的地区壁垒和文化壁垒。如他首先着手在江都(今扬 州市)建立的南方文化中心,以取代被战火摧残的健康,在江都建造佛寺和藏经馆,召集南方注明的 高僧至江都的寺院从事佛教和学术研究工作。

2、广招文化精英,缓和反隋情绪。杨广作为隋朝在南方的统治代理人,同时又是一名文化素养 深厚的宜员"深知文化精英在文化再统一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故极力笼络、团结各界文化精英。如 招彳来在南方有广泛影响的儒、道、佛三教的头面人物在新的文化中心江都进行活动,杨二在江都建立 4个道场,召集有渊博学识的高僧充当一段时间的王府僧侣。杨广团结和笼络文化精英的政策是其文 化再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为消除南北文化隔阂和相互仇视心理奠定了基础°

四、 学术发展状况:文学、史学、音韵学与目录学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 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如杜正藏所著的《文章体式》' 有期于学习南朝文学. 号为“文轨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朴实文学。李鄂建议不能依文藻华丽而录取人才,然而隋炀帝 又提倡华丽的南朝文学,最有名的是《江都宫乐歌》。每作诗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值评议才发表出 来,可虬他是南朝文学有力的提倡者、

2、 史学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书,或由官方撰写,或由民间人士自行撰写’其思想比较自由, 质量也佳,但由于不容易采用到史官所藏书籍,通常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c 593 年隋文帝宣布禁止民间私撰国史,评论人物。自此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虽然官方修史公正性不足. 但由于任用专业史臣撰写,由朝廷提供的资料也比较充足,在隋唐以后成为朝廷专门的事业。

3、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韵学与目录学的成就尤为卓越。如陆法言于601年写成《切韵》五卷。 这部书统一书面的声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是中国最早的音韵书。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 后来的《广韵》.•甚而《集剧》等书中,目录学方面,隋代有名的《众经吕录》《道经目录》.费长房所撰的《历代三宝记》:隋廷收集南、北两朝所有书籍共37万卷,并编有《隋大业正御目录》。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编写出《隋书•经籍志》,成为隋以前著述的总录,在目录学上的 地位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相同。

五、 建设方面:大运河的开凿。

为了控制地方,扩大南北漕运,隋朝在开皇四年曾开凿由长安兴城——大兴城到潼关的漕运渠道, 称为广通去渠,又名富民渠。炀帝即位后,从大业元年(605)到六年,又先后开凿疏浚了由河入汴、 由汴入淮的渠道;由淮入江的邢沟;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达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 南达黄河、北抵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相衔接为大运河。

意义:这条大运河自涿郡到余杭’称为贯通南北数千里的水运大动脉。首先使运河沿线的城镇迅 速繁华起来;其次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再次贯通南北水路,解决了南北的交 通(南粮北运和盐运要道);此外使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向南转移,南粮北运成为关系到王朝 安危,政局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六、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

1、 农业方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 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龄为二^一岁,受田仍 是十八岁,服役少三年。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隋朝实行了租庸调制度。租庸调规定:丁要负担赋役, 老就免去赋役。

实行的农业政策,使得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也多少受到一些限制,农民的负担 也有所减轻,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较多,收入也有所增加,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促遂 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手工业方面:隋朝手工业的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不少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其中具代表的 是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

3、 商业:大一统使隋朝商业比魏晋南北朝发达许多,当时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是长安、 洛阳二京,在当时的世界是罕见的。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 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丰都市周围八里. 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招致商旅,珍奇山积〃。

七、 军事制度方面:改革府兵制

隋朝沿袭西魏、北周的府兵制。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侯府统率府兵巡 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设置中央管理机关为十二卫,此即十六卫的前身。

意义:由此兵籍与民户同隶州县,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府兵制度进一步与均田制度结合 起来。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一。

八、 法律:制定开开皇律

杨坚掌权后不久,就对北周制定的苛重法律进行修改,开皇元年和开皇三年,又制定和修改隋律,即《开皇律》•隋律以北齐律为基础进行补充调整,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炀帝时又曾修改《开皇 律》中某些苛重条文,于大业三年颁行,即《大业律》。

意义:隋代的此改革适应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门阀制度衰落的历史发展趋向,因而具有积极 意义,加强了封建国家机器,维护了以关陇军事集团为核心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曾被东亚各国的 法律所取法的唐律即是《开皇律》的继承和发展。

九、 外交

隋朝在对外交往上,秉持一种以德服人的观念。在隋朝看来,各藩属国定期来朝.宗藩和平相处. 住最理想的一种天朝政治秩序。当然,有时也难免会使用战争的手段,不过.那也只是以臣服为目的. 而不是要彻底击灭-正是在这样一种外交理念的指导下.帝国时代出现了万邦来朝的恢岂局血:如烦 诉首先把目光投向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突厥,大业三年(607),炀帝前往启民可汗所在地大利城,、位亍 "内蒙古和林格尔)附近,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巡游,

作用:这种外交手段使得隋朝的统治得到了空前加强和巩固,从北到西北、再到西方的广大区域 曜于稳定。(高句丽除外)

十、科技与医学

隋朝继承北朝与南朝的科学知识,其科技成就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博物学、建筑学与医学上, 膈隋朝数学发达.当II寸士人皆须学习简易九炎,在国于监(大学J忙有算学,狼学系;.专门坦三 卜的培养也在隋代本正式成立。隋朝医学相当发达.设有太医著:由于逐朝医学•土步.崎朝时有北医 济交往,医书流通,有利于医学的描进。隋朝也译出十余种天竺和西域的医方书,知识十分丰富。如 宙朝医学家以巢元方最为著名,他撰有《诸病源候论》。这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疾病分类和病因、 腐理的著作。为后世科技和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隋朝虽然只存在了短暂的三十几年,但是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并为后世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1.《3.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看这里!浅析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如何评价隋炀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看这里!浅析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2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