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特别的大臣,这就是权臣。权臣掌握政治资源、军事资源、甚至经济资源来控制北国,封建时代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

权臣对君主或者视为傀儡,或谋求取代。而君主连自己的政治名份、地位、待遇和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障。而一旦臣子拥有了这样的最高权力。甚至废立皇帝的地步,必然与皇权发生剧烈冲突。

其最后结果无非就是四种情况,一种是善始善终。这种情况是权臣主动交出最高权力,皇帝厚待权臣,君臣相宜千古佳话,但对于如日中天的权臣来说,交出最高权力急流勇退显然太难,换成谁都不愿意。这样做的不是没有,只能说是很少,比如伊尹,周公。但这是上古时期的古之先贤,吹嘘和偶像的成分很大。第二种是被迫交出权力,因为皇帝成年,权臣自己失势,这种属于可以得到权力却无法守住权力,个人行为嚣张跋扈,主政时期治国无方,个人还没有敬畏之心。没有团结大多数打击小部分,把自己孤立到皇帝和权力集团的对立面,这样的权臣大概率都没有好下场,董卓,傅亮,肃顺都是这样的人。

第三种就一心为国,全力辅佐皇帝的权臣,大公无私一心都是为皇帝着想,皇帝如果遇见这样的权臣那是千载难寻,这样的权臣虽然不会放弃权力,但绝对没有觊觎皇位之心,胸怀坦荡而又忠诚无私,治理国家更是井井有条,天下太平。对于国家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自己活着时候平安无事,但等到自己一死,那就是家败人亡,户灭三族。比如霍光,张居正,这样的人善于谋人不能谋己。第四种情况就是篡位登基,既然自己已经是权臣,与皇帝只有一步之遥,那就化家为国,为避免成为霍光,张居正。只能是篡位登基,这是唯一的出路,成功了就是开国皇帝父传子家天下,失败了就是乱臣贼子,遗臭万年,比如王莽,司马懿。实际上权臣不是放弃权力,就是不得善终。总之,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做权臣的代价太大了,毕竟你是行天子之事,尺度实在是难以把握。权力一旦获取谁也不会放弃。这是不能两全其美的事情。

在三国时代,曹魏,东吴,西蜀都有托孤之事都有权臣。而且恰恰体现了三种形式结局。刘玄德托孤诸葛亮这是最完美的托孤,这是结局是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也是历朝历代所有权臣的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也是一个权臣所作所为最完美的结局,生前权倾天下,死后子孙平安,而且还是青史留名,万古相传。简直太完美了。

诸葛亮是权臣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司马师司马昭没有什么区别,独霸朝纲十一年,无论朝堂内外,文武大事,政令军务,钱粮进出,司法政令都出自诸葛亮的相府,基本上都是诸葛亮一人乾纲独断,政有葛氏,祭有寡人,后主刘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诸葛亮病逝的时候,刘禅已经是二十八岁了。但刘禅却始终没有记恨诸葛亮,在诸葛亮去世多年以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可谓君臣和睦,诸葛瞻能力不高,但刘禅还是加封诸葛瞻卫将军兼平尚书事,统领军政要务。而诸葛亮个人更是达到古代臣子的巅峰和典范,为后世历代帝王所追封和臣子的道德楷模。正是因为他的稀缺,才使得诸葛亮极为难得。诸葛亮能够为历代推崇,就是四个字“一秉至公”。

但曹魏托孤是另外一种态势,最后以失败告终。曹魏得天下与失天下都是一种态势。魏明帝曹叡托孤司马懿。曹叡说:“我把后事托付给你,曹叡指着八岁的曹芳对司马懿说:由你跟曹爽共同辅助幼主。死,怎么能忍?可是我强撑着一口气,为的就是等你回来!现在大事已了,再无遗憾。“就是他了,你要看清楚,不要看错。”又让曹芳去抱一下司马懿。曹芳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跪拜叩首,泪流满面。可以说,此时的司马懿绝对想学诸葛亮,不想当曹孟德。但托孤10年之后,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独揽大权。已经有了不臣之心,但已经年老,篡位的事情就给儿子吧,自己当曹阿瞒就行。又过了五年,司马师废黜曹芳,立曹髦。又过了十六年,司马昭公然弑君曹髦,立曹奂,但为此司马昭丧失了登基的道德基础,五年之后,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曹奂,篡位登基。

应该说司马懿最初没有篡位之心。但野心都是一步步成长的,诸葛亮在人品和道德上与司马懿有很大的差异,只能怪曹叡归根结底,所托非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和人在品性上的差异。魏明帝曹叡托孤司马懿和曹爽,是曹爽无能,是曹魏朝臣无能,这与司马懿的长寿无关。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诸葛亮能千古留名有一半的“功绩”应该是刘禅的,如果不是刘禅“放弃”权力。诸葛亮如果行使废立之权再立新帝,恐怕也不会有后世的名声了。

曹操年轻时也是憧憬死后墓志铭写上汉西将军曹侯之墓而已,这是实话,但后来形势转换使得他不得不成为权臣,即便如此汉献帝还数次要杀曹操,汉献帝似乎忘记了当初是谁救了他,要知道当初的汉献帝可是快要饿死了。你不能说曹操不对吧,曹操个人大权独揽,不想放权于皇帝,怕自己家成为霍光第二,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再看司马懿,如果不是他装病瞒过曹爽,被推倒丹凤门户灭三族的就是司马家。出于自保,司马懿也得不如此。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一点,高平陵之变后的司马懿都未必有诸葛亮在蜀国那般的一手遮天。司马家篡位是一步步逐步成功的。这与司马懿无关。

高平陵事变"之后,曹魏天下改姓司马,权力被司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里,曹操做梦而得三马食槽终于成真了。这一次的司马懿成功,实在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也是在赌,万幸的是他赌赢,赢在了大将军曹爽的无能。这也是整个士族门阀的胜利,这实际上也是由司马家代表士族摆脱了曹魏对士族的控制。司马家如何篡位不在讨论之列,但司马家的行为是权臣的一种结果,篡位登基。

最后看看东吴,想想诸葛家也挺牛X的,出了两位权臣,而且诸葛亮击败了司马懿,侄子诸葛恪击败了司马昭,也许诸葛家专门克司马家。诸葛恪自幼有神童之说,孙权也是大力培养应该是准备给自己儿子用的,不可否认的是诸葛家族都是高智商,诸葛恪是当时被认为才华最为出众一位,家世名望也足够,思维敏捷、智力超群这是诸葛恪的长处,但问题在于无论是诸葛亮、诸葛瑾、陆逊全都担心他的性格。此人最大的问题是人刚愎自用,性格疏忽。诸葛瑾后来说,“恪不大兴吾家,将赤吾族也!”可见知子莫如父。

孙权死前让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五人辅政,孙权不敢让江东世家掌权(孙权在生前把陆家、张家、顾家折腾的不轻),要不然顾雍之孙顾谭和陆逊的儿子陆抗都合适。孙权刚死,曹魏司马昭犯境,人家国丧期间入侵,司马昭真不是个东西,东吴在诸葛恪的指挥下,击溃曹魏三路大军,打了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诸葛恪得以太傅都督中外军事,加荆州牧扬州牧,也算是立住了权臣的角色。但问题是诸葛恪飘了,居然主动攻击曹魏,他能击败司马昭,是因为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诸葛恪进犯曹魏遭到群臣一致反对,诸葛恪属于强行出兵,这就预示着诸葛恪出兵只能赢不能输的态势,可惜的从三月份出兵,到七月份退兵,前后四个月间,吴军死伤无数,耗费军资无数,但寸土未得。大败而回,击败司马昭积攒的人气也丧失殆尽。这是对诸葛恪威信的重大打击。

但越是如此,诸葛恪越要证明自己,因此要二次伐魏,此次动议因此招致了所有朝臣的反对。而在经历了上次的失败后,诸葛恪再也没有能力压制反对力量了,于是,同是托孤重臣的孙峻与吴主孙亮合谋,由孙亮出面,召诸葛恪进宫议事。入宫后,孙峻带兵将诸葛恪杀死。权倾朝野的诸葛恪,竟没有丝毫反抗能力,被“夷三族”。可以说,诸葛恪是最失败的权臣。这也说明,诸葛恪的权力还没有足以控制东吴朝野差一点。

三国魏蜀吴都是皇帝托孤,三种权臣,三种结局,一种青史留名,一种万世唾骂,一种三族被诛。哪一种是权臣最好的结局呢。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1.《关于三国最后谁赢了我想说三国时代的权臣的各自结局,唯有诸葛亮善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三国最后谁赢了我想说三国时代的权臣的各自结局,唯有诸葛亮善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08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