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范,这篇文章是《文史知识》 2013年第二期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隋朝是一个较短的王朝。

它和秦朝很像,结束了比较长的分裂时期,统一了但统一没多久突然垮掉,然后又出来一个新的、更强的王朝。秦以后是汉,隋以后是唐。前面的统一虽然短,但是很重要。没有秦、隋,就不会有汉、唐。

隋朝的皇帝姓杨,据说出自弘农杨氏。东汉有一个很著名的“四世三公”家族,就叫弘农杨氏。这个家族历史悠久,在东汉就已经很显赫了,但是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一些打击,所以到了晋朝反而没有成为最高的门第。西晋灭亡以后,弘农杨氏主要留在北方发展,在北方社会一直保持着比较大的影响。隋朝皇帝到底是不是弘农杨氏,其实也不一定。如果我们去了解一下那个时代,就会知道,当时的人喜欢攀高枝,只要有机会,就会尽量把自己挂到一个著名家族上面,跟一个名门搭上关系,这样的情况非常多。所以我门对隋朝皇室自己说的这个出身多少有点怀疑。根据记载隋朝历史的《隋书》所说,隋朝皇帝的祖先出自弘农杨氏,开始在慕容鲜卑的燕国做过官。进入北魏以后,不知什么原因受到处分,被发配到边疆去了。发配到哪儿呢?武川,就是北魏北边的一个军区武川镇。在那里当兵,一当就是好几代。到后来,有一个叫杨忠的,参加了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加入宇文泰集团,成为北周的建国功臣。他的儿子杨坚,就篡夺皇位建立了隋朝。

北魏后期的六镇军人起义,以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为主。他们在文化上主要代表鲜卑传统,对当时北魏朝廷的汉化比较抵触。这个杨氏家族虽然号称姓杨,甚至可能真是弘农杨氏,但是好几代在边疆军区当兵,其实已经鲜卑化了。比方说在西魏北周,他们并不姓杨,而是姓“普六茹”,被赐了一个鲜卑姓。像建立隋朝的杨坚,他的小名叫“那罗延”,他几个儿子的小名叫“目见地伐”、“阿摐”、“阿祗”,一看就不是汉语,应当来自少数民族语言。但是,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认为隋朝是一个汉族王朝。为什么呢?因为尽管隋朝皇室有一些鲜卑化迹象,但建立王朝的时候他们认为自己是汉人,要把自己贴到那些汉族高门上去。在隋朝,也不会有人因为说鲜卑坏话,就受到惩罚。就是说,他们是有很强的鲜卑化色彩,但最晚到隋朝建立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看成是汉人了。

杨坚史称隋文帝。他篡夺北周是个很突然的事情。我们看历史的时候,就觉得北周冷不防一下子被人把皇位抢走了。不像曹操父子篡夺东汉、司马懿祖孙三代篡夺曹魏那么费劲,都是连续几代人,努力了二三十年甚至于五六十年,才一点一点把政权抢到手。但是我们看北周到隋朝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杨坚这个人是突然冒出来的,篡位过程比以前那些人快得多。

那么他是怎么篡位的呢?说起来他不过是北周的一个官宦子弟,相当于“官二代”。一般“官二代”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他偏巧跟北周皇帝结亲了。他的女儿嫁给了周武帝的儿子。周武帝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北齐就是他灭掉的。那个时候,杨坚根本看不出来有篡位的可能就是一个普通贵族而已。他在576年跟着周武帝打北齐立了功,也不过当了一个州的长官。但是突然周武帝死了,新的皇帝周宣帝即位,就是杨坚的女婿。这位女婿是一个很糟糕的人,属于暴君、昏君,在位期间搞得怨声载道,而且没两年也死了。女婿死了以后,杨坚的外孙即位,这样他就成了皇帝的姥爷。这个时候,他有一些死党在宫廷里面做秘书工作,就假造了一份周宣帝的遗诏,说委托杨坚辅政,结果杨坚就以皇帝外祖父的身份控制了朝政。有些人觉得情况不对头,想推翻他,但被他用中央的力量迅速镇压了。镇压以后呢,他很快就把篡位程序走完,先封王,又加九锡。九锡是古代的九种特殊礼仪,其实就是篡位的前奏曲,谁要是一加九锡,下一步就是篡位。都是紧挨着的,这个月封王,下个月加九锡,再下个月就篡位,这就是杨坚的速度。以前好多人篡位是很费劲的,到他没费太大劲就把皇位夺到手了。所以清朝史学家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隋朝就是这样建立的。当时是581年。不光篡位容易,统一也没费太大劲,因为北周已经给隋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隋朝统一是在589年,当时南方的陈朝已经非常衰弱,可隋文帝还是采取了万全之策,动用大量军队,兵分八路,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一起出动,甚至还出动了一路海军。这一下陈朝顾此失彼,哪里挡得住,很快就投降了。

就在隋朝建立前后,北方草原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叫突厥。突厥这个民族,史书上说它“盖匈奴之别种”,意思就是它应该和匈奴关系很近,可能出自匈奴的一个分支。但到底近到什么程度,也没办法说得很清楚。史书上又记我一个传说,说突厥部落的始祖是狼生的。这大概说明他们崇拜的图腾是狼。以后的蒙古人也有“狼生”的传说,祟拜狼图腾,可能与突厥的影响有关。

关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体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相当多的民族,是从草原东部呼伦贝尔一带出来的比较早的就是鲜卑,比如大兴安岭的嘎仙洞,是拓跋鲜卑的“祖庙”。后面还有契丹、蒙古,都是从呼伦贝尔草原出来的。另外一部分,不是从呼伦贝尔出来的,而是从北方草原其他地方发展起来的突厥属于第二部分,他们早期活动的区域在阿尔泰山,属于草原西部。突厥有座“圣山”叫于都斤山,是今天蒙古国塘内杭爱山脉的主峰,称为Ogon山,位置也是比较靠西的。我讲这些,是要说突厥的起源和鲜卑、契丹、蒙古不同。

突厥还有一个风俗也很有特点,就是立杀人石。史料里面说,突厥是尚武的。这毫不奇怪,游牧民族基本都有这个特征,但是尚武的表现不完全一样。突厥尚武的表现是这样,一个人死了以后,在坟墓前面给他立杀人纪念石。比方说一个勇士,他一生打了多少次仗,杀了成百上千的敌人,这是部落里面都知道的。到他死了以后,就在他的坟墓前面立一行石头,一条线地延伸到远方,作为对他的纪念。杀过多少敌人,就立多少块石头。突厥人采用火葬,现在去发掘他们的墓,基本上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有墓前面的一行石头引人瞩目,十分壮观。这样的景观在今天蒙古国的草原上可以见到好多。

早在隋朝建立以前,突厥就统一了北方草原,一度声势非常强大。当时北齐、北周东西对峙,谁都想拉突厥做靠山,谁也不敢得罪突厥,争先恐后地去讨好他们。以至于突厥的可汗非常得意地说,我南边的两个儿子这么孝顺,我还怕没钱花吗?他说的“两个儿子”,就是指北齐、北周的皇帝。可等到隋朝建立以后,情况倒过来了。北方汉族地区已经统一,突厥却分裂成东西两半,每半的内部还争斗得很厉害。结果变成突厥的首领纷纷向隋文帝称臣,寻求帮助。所以很长时间里面,突厥对于隋朝的北部边疆没有构成大的威胁,隋朝统一南方也基本上没有受到突厥的牵制。隋文帝真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隋朝统一前后推行过一些重要的统治措施,对于结束分裂巩固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户口调查,就是查户口。为什么要查户口?查户口是为了控制赋役资源,为了更充分、更合理地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过去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力量大,国家掌握的户口比较少。北朝之所以能够打败南朝,就是因为北朝国家相对还算比较强势,能够掌握更多的户口。隋朝就在北朝的基础上继续查,又查出好多新的户口。

当时查户口是这样查的。头一步叫“大索貌阅”,就是对每个人逐一查验,查看他的相貌,与其申报的年龄进行核对。为什么要用相貌和年龄核对呢?因为年龄是交赋税和服徭役的一个标尺。老百姓,主要是男子,并不是一辈子服徭役,而是二十岁才开始服徭役,到六十岁就不服徭役了。不同的年龄段,缴纳赋税的数量也不一样。于是就会有人想办法逃避,明明已经过二十岁了,谎称自己不到二十,明明还不到六十岁,硬说已经六十多了。政府当然不肯这样被糊弄可是也没有特别合理的办法去查验,只好看相貌。要是长得少年老成,十几岁看上去像二十多,或者老年人焕发青春,六十多岁脸上还没什么皱纹,那就活该倒霉。最好是年轻时显年幼,年纪大了又显老,这样会比较占便宜。

下一步是“输籍定样”,就是综合财产、人口等标准,定出一个户籍等级每家每户的财产、人口等情况,差别是很大的。现在颁布一个标准,对户籍划分高低。财产达到多少,人口达到多少定为上等;财产不足多少,人口不足多少,定为下等;中间的是中等。上、中、下等里面,又细分一些档次。划分这样的等级主要是为了征发徭役,一部分赋税也和户籍等级有关。总的精神是户籍等级越高,就要越多地承担徭役之类义务。等级低的,就可以少承担一些。

这方面的工作,过去的王朝也做过,但是隋朝做得更加彻底,更加全面。这对于国家基层统治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方面,是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这方面的内容很重要,又可以区分为三点。

一是地方三级制改两级制。就是原来中央下面有三级地方行政机构,太多了,现在撤掉一级。这个内容有点儿复杂,下面再具体解释。

二是废除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制定的,已经用了好几百年。本来它是国家为选拔人才而制定的个人才评议制度,或者叫打分制度。但是几百年下来,已经成为士族门阀垄断权位的工具,通常都是权贵家庭的孩子评为高等,一般官僚的孩子评为中等,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只能评为低等。国家想通过这套评议制度选拔人才,其实是做不到的。所以现在就正式废除,以后不评什么人才等级了。

三是地方佐官中央任免。这个也非常重要。在过去,中央人事部门只负责在命地方的长官,也就是一把手。一把手由中央派遣,一把手下面的副手、秘书、助理什么的,各色官员,由一把手自己去找。就是说,任命你为长官,你可以自己聘助手,愿意从外地带去一些人也可以,在当地聘请也行,定了人选,由中央象征性地审批一下就完了。长官具有很大的人事权。现在呢,隋朝说这个不行。地方的长官当然要由中央任命,长官下面的其他宫员,什么副手、秘书、助理,只要有官位,也都得中央任命。不能再让长官自己找助手。这样,大大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人事管理。

第三方面,是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因为南北分裂的时间很长,统合起来总不是那么顺利。隋朝灭陈后,南方发生过很多叛乱,都被隋朝镇压了。隋朝的老家在关中,都城在长安,从全国来看位置有点儿偏西。现在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想往东移一移,就将洛阳建为第二个统治中心,号称东都。以东都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方和北方的联系,对于巩固南北统一意义重大。

以上就是隋朝巩固统一的一些重要措施。有的问题比较复杂一些,我们再补充作一点儿解释,就是地方三级制改两级制的问题。大家知道,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是在秦朝建立起来的。当时地方上是两级制,就是郡和县。秦朝有四十八个郡,一千多个县。到西汉,经济发展,人口增加,郡越设越多,中央有点管不过来,就在上面又设了州。州一开始只是监察区,不是一级行政区。就是说,他来检查工作,一般的事情并不过问,只盯着违反法律、违反制度等行为,要是觉得你有问题,就查你,没问题,晃下就走了。这样的情况,看上去是州、郡、县三级,但最上面州这一级不是行政区而是监察区,有人称之为“虚三级”。到东汉末年,“虚三级”变成了“实三级”。因为农民起义,社会动荡,局面有点控制不住了,只好把州的权力加大加多,变成什么都管的一级行政区。接下来到魏晋南北朝,基本上都是实三级。其实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政杈地盘没多大,还要搞三级制,实三级,没什么必要。最糟糕的是州这一级也越设越多。南北朝末期,南北政权共设二百六十多个州,下面管着六百多个郡,再下面管着一千五百多个县。这样的三级制设得没多大意义。三级之间空档太小,白白浪费人力资源,增加编制,降低效率。所以,隋朝说太多,撤掉郡级,全国设三百多个州,管一千五百个县。到唐朝,还是觉得国家太大,中央管三百多州有点费劲,就在州上面设了道,是监察区,这样又变成了道、州、县“虚三级”。

从以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底层县这一级,是相当稳定的。“县”这个名儿一直没变,数量上前后相差也不大。早期有一千多个县,后来版图、人口都增加了,也不过是一千五多个县。县上面就乱了,有时两级,有时三级。两级好还是三级好?其实各有好处。两级的话,效率高一点,编制节省一点,但是中央的工作压力会大一些。三级的话呢,中央的压力是小了了,但是行政经费会增加,效率也可能降低。三级还有地方权力的问题,就是“实三级”里面的高层行政区,管的事儿比较多,万一出现割据怎么办?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古人就来回摇摆,有时候搞两级,有时候搞三级。三级里面,有时候虚三级,有时候实三级。总的来说,由于人口增加、社会复杂化等等原因,中国古代到后面还是实三级的情况多一些。另外,我们经常说秦朝以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但是应该注意,“郡”这个建置在隋唐以后消失了,没有了。比方说唐朝,管县的是州,不是郡。不过你要是看文学作品的话,什么诗歌散文,还会经常提到郡,这又怎么解释呢?这是文人爱用古称、典故,非要把当时的某州按照古代名称叫做某某郡,不是真的郡。州的建置,使用了几百年,到明朝又基本上被“府”取代了。

还是回到隋朝。上面说的这些有关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影响很大。不仅历史影响大,当时人就感觉到,我们现在这个中央政府跟过去不太一样。《隋书》里面记载两个人对话,一个官员叫牛弘,和他的助手刘炫讨论问题。牛弘先对照了《周礼》,《周礼》其实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而是一部设计出来的理想官制手册,他拿过来一看,说看这里面写得多好,效率多高,管理井井有条。现在我们那么多的官吏,忙的要死,编制不断扩张,还是手忙脚乱,这是为什么呢?刘炫回答说,古人“委任责成”,就是说古代中央对地方只管大政方针,具体的事情不管那么细,检查也不是很频繁,每年只查一次,“案不重校,文不悉繁,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中央的管理人员只是掌握一个大概情况。而现在呢,就是说隋朝,“今之文簿恒虑复治,锻炼若其不密,万里追证百年旧案”,什么事儿中央都要复査,还经常追查到百年以前,万里之外。对地方管得这么严,中央的负担当然就加重了。牛弘又问,说在我们隋朝以前,北朝的官吏也没有那么忙啊,为什么现在这么忙?刘炫就说,因为北朝实行地方三级制,比现在多一级,中央的负担自然就要轻。还有,北朝的时候,中央只管任命地方长官。可现在地方上的大小官员,全部都由中央任命,中央就得建立个大的人才档案资料库,了解每个官员的具体情况,定期调动、委任、检査,非常麻烦,不忙才怪呢。这段对话很有名,经常被人用来形容隋朝中央集权加强的状况当时的人的确是有这样的感受。

关于大运河,再补充几句。大运河并不是一条全新的运河,好些地方利用了些古人开凿过的小段运河河道。当然,新开的部分还是主要的。而且,隋朝大运河和现在的运河路线差别很大,它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两方向延伸,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现人字形。大运河的工程,主要是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搞出来的。他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去东南地区游玩,二是为了到东北打高句丽运输军队。为这项工程,老百姓吃了很多苦。但以后的朝代由此得到很多好处。中国西高东低,河流大都是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河几乎没有,只有人工开挖的大运河。到后来南方经济发展,北方政权需要南方提供粮食和物资,几乎全靠大运河运输。以至于有人说,大运河是“连接北方政治权力所在地与南方新基本经济区之间的生命线”。这也算是隋朝一项重要的历史贡献。

三、隋朝的覆亡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当时隋朝的形势相当不错。政治上完成了统一,经济上十分繁荣。大概天时也比较好,连年丰收,国家的粮仓里面堆满了粮食,其他财富,也题积了很多古代很多王朝都闹财政危机没钱花,隋朝却是以“不差钱”著称的。

但是呢,这样的一个王朝很短命。短命的原因复杂,其中有一些是偶然因素。比方说皇位继承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皇帝的家庭出了问题。根据史料里的反映,隋文帝是一个很厉害的人,阴险毒辣,杀人斩草除根,毫不手软。当皇帝以后,对大臣要求也很严,经常训斥、批评,喜欢整人,把下面的人搞得很紧张。这样一个厉害的人,却娶了一个更厉害的老婆。他的老婆是鲜卑人,复姓独孤,性格十分强势。据说他们两人早年结婚的时候感情非常好,“誓无异生之子”,就是说隋文帝赌咒发誓,绝不和别的女人生孩子。后来虽然做了皇帝,但在男女关系方面真被管得很严。按说在制度上,皇帝后宫有很多嫔妃,可是这些嫔妃隋文帝接近不了,“后宫莫敢进御”。这样的话呢,终于有一天,隋文帝发了脾气,决定离家出走。他怒气冲冲地骑了一匹马,冲出宫门狂奔起来,一下子跑到了山里,跑出去二十多里地。大臣们在后面拼命追赶,“扣马苦谏”,好歹给劝回来了。在这次风波中,隋文帝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一个谁都不怕的恶人,唯独怕自己的老婆。

而且这位独孤皇后是这样,她是古代很少见的一个女权主义者,提倡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对于男人纳妾很讨厌,一听说哪位大臣家里有妾怀孕了,“必劝上斥之”。这样大臣们也都得伪装一夫一妻,家里有妾也不敢太亲密,要不然很难混的。隋文帝有五个儿子,全都是独孤皇后所生,确实没和别的女人生过孩子。古代皇室或贵族家庭经常有嫡庶之争,不同母亲生的儿子,互相打得很厉害。隋文帝这五个儿子倒是一母所生,可打起来一点也不逊色,互相害得很惨,后来没有一个人得到善终。老大叫杨勇,很早立为太子,但是被老二杨广用阴谋硬给搞掉了。杨广把杨勇搞掉的阴谋很简单,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蒙骗他们的妈妈独孤皇后,伪装生活检点,只爱自己老婆一个人,有妾也不接近而杨勇这方面就不太注意,不光小妾怀孕,老婆还不明不白地死了,惹恼了独孤皇后,这就基本完蛋了了,因为隋文帝全听独孤皇后的。结果,就废了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据说隋文帝直到临死才发现杨广不是个好东西,大呼“独孤误我”,可是为时已晚。杨广即位,就是隋炀帝,隋朝就毁在他手里了。

隋炀帝这个人其实有一定的能力。当年隋朝灭陈,最高统帅就是隋炀帝。当然这并不表明他打了多少仗,主要是靠下面的大将。可他毕竟是战争总指挥,还是有一定的贡献。 隋炀帝在文学方面也有些才能,诗写得不错。但是呢,他皇帝做得非常糟糕。当时天下太平,形势不错,他就开始胡折腾、胡搞,没用几年时间,硬生生把这样一个强盛的王朝搞垮了,自己也被杀掉,就是这么一个人。

隋朝虽然垮在隋炀帝手里,不过他爸爸隋文帝也要负一些责任。那个时代的人说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就是说他拼命搜刮、剥削,虽然国家存了很多粮食和财富,但是老百姓过得很差,属于典型的“国富民穷”。到隋炀帝上台,就觉得国家这么有钱,我想搞什么就搞什么,可以随便折腾。所以他搞了很多大工程。像大运河这种工程,当时劳民伤财,事后总算有积极意义。可他还搞了很多没有必要的、无聊的工程,比方说搞艺术节。在东都洛阳邀请很多外国来宾,也有边疆少数民族来宾,到这儿来过年,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上万的演员进行表演,“声闻数十里”,通宵演出,“灯火光烛天地搞就是一个月,就这样折腾为了摆阔,整个城市重新装修,搞得非常豪华,来宾到饭店吃饭不收钱,号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把来宾们羡慕得要命,觉得隋朝简直就是天堂。最厉害的是用丝绸缠树。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在当时,丝绸就是钱。虽说有政府发行的货币,但丝绸也是种重要的交换媒介。法律上计算财物,都以丝绸为标准。隋炀帝用丝绸缠树,就相当于今天拿人民币当壁纸贴啊,实在是摆阔太过分了。隋炀帝生性好动,即位以后几乎年年出巡,跑过许多地方。古代皇帝里面出门最多的,就要算秦始皇和他了。

皇帝出门可不是一件小事,大批官员、军从前呼后拥,还有嫔妃、宫女、宦官等等随从人员。接待任务繁重,到哪儿哪儿倒霉。这还不算完,他还要打仗些小仗先不提,比较大的仗是在位后期与高句丽的三次战争。高句丽简称高丽,是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政权,也占据了中国东北的一些地方,包括辽东等地。它一直是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的,但和隋朝关系没处理好,有些紧张。隋炀帝打高丽,可能有他的一些理由,但打得实在太失败了。而且他是御驾亲征,赌上了气,一次不行再来一次,谁劝也不听。动用军队超过百万,号称“扫地为兵”,还要调发民伕,预征赋税。这样连打三次,老百姓怎么受得了呢?最后到处揭竿而起。于是全国大乱,史称“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赅”,隋朝的统治就崩溃了。后来隋炀帝一看,局面已经无法收拾,干脆跑到南方去了,隋炀帝出生在长安,属于北方人,但是他对南方特别有好感。刚才提到,隋朝统一南方那次战争是他指挥的,大概那次到南方以后呢,对南方的环境、情调一下就喜欢上了,所以后来一再去南方巡游。开凿大运河和南巡是很有关系的,这样可以沿着运河坐龙舟南下,比较舒服。不过他每次南巡都没走太远,只走到扬州。这次也是到了扬州。据说在走之前写了一首诗,向东都洛阳的宫女告别: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江都,是当时扬州的名称。“征辽”是指进攻高丽的战争。“颜色”,不是今天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而是指容颜,就是容貌。隋炀帝的意思则是,只要你还像现在这么漂亮,明年我一定会回来看你。可实际上呢?他这一去再也回不来了。一年多以后,隋炀帝在扬州被哗变的军队杀死。扬州现在还有一个古迹,叫“鉴楼”,就是纪念隋炀帝的,希望后面的皇帝以他为鉴。

隋末动乱持续了好几年。当时的形势是群雄并起,既有农民起义,也有隋朝的贵族官僚起来混水摸鱼。这中间有一支力量后来居上,就是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他从太原起兵,抓住关中空虚的良机,很快占领了首都长安。先拥立隋炀帝的一个孙子,摆了几个月,然后篡位,建立了唐朝。这时候是618年。李渊就是唐高祖。后来,唐朝逐步消灭了全国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

1.《589隋朝首都专题之隋朝的兴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589隋朝首都专题之隋朝的兴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