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真相告诉世界”-摘自战地记者格言。

战地记者又称“随军记者”,他们的职责是根据战场经历和所见所闻,采写战地新闻报道。

战地记者包括文字记者、画家、摄影记者、摄像记者。本文的主人公邹健东就是一位出色的解放军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邹健东

许多人也许不熟悉邹健东这个名字,却大都看过他的传世之作:

《占领总统府》,《我送亲人过大江》,《百万雄师过大江》……

邹健东是广东省大埔县长治乡湖塘村人。

1938年春节,邹健东走了三天山路,在福建龙岩参加了新四军宣传队。

然而,从1938年至1941年,邹健东却没有拍下一张照片。

不是他不懂摄影,在老家时,邹健东很早就在照相馆当学徒,帮人拍照是他谋生的营生,也是他的“本行”。

也不是他不想拍摄照片,邹健东喜欢拍照时的感觉,更何况,在宣传队做群众工作时,邹健东发现,有许多值得他拍摄的人和事。

原因只有一个-宣传队穷得叮当响,居然没有一台照相机,因此,精通拍照技术的邹健东苦于照相机,因而“英雄无用武之地”。

虽然没有照相机,但是,邹健东却有这么一个习惯。

看到好的场景、感动人的场面和人物,邹健东就会用手比划成“取景框”,“拍”下了一张张只能印在脑子里面的照片。

“皖南事变”以后,邹健东调到了华中局,在宣传部领导安排下,邹健东开始筹建摄影组。

但是,邹健东还没有开始工作,鬼子就开始了大“扫荡”。

由于部队频繁转移,再加上经费太缺乏,邹健东的摄影组最终没能够筹建起来。

这个时候,部队安排邹健东去华中党校学习。

也就在党校学习的时候,邹健东拍摄了他从军后的第一张照片。

1941年冬天,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来党校讲授“马列主义理论”课程。

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交给邹健东一个任务:跟踪拍摄刘少奇政委。

邹健东非常高兴地领受了这个任务,这一天,邹健东从赖传珠参谋长手里接过了一台德国禄莱牌照相机和两个胶卷。

邹健东第一张摄影作品

以上这张照片就是邹健东从军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照片上的刘少奇手势有力、神态生动,忠实地还原了现实。

但是,邹健东对自己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并不满意。

完成任务后,邹健东非常不舍地把照相机交还给了赖传珠参谋长。

抗战胜利后,邹健东调入解放军山东军区《山东画报》当了一名摄影记者。

邹健东终于有了专属于自己使用的照相机-一台日本产120照相机。

这台照相机是新四军从一位日本军官那里缴获的战利品,照相机有七、八成新,还配有一个皮质的相机盒,邹健东对这台照相机爱不释手。

邹健东用这台照相机拍摄了不少新闻照片,主要拍摄题材是山东根据地土地改革,农民拥军、参军等场景。

一年后,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全面展开,邹健东调任新华社解放军前线分社摄影记者,直接到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前线进行采访。

这期间,邹健东随参战部队转战鲁、豫、苏等省,先后参加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重大战役。

在枪林弹雨的第一线,邹健东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解放战争那段光荣的历程。

下面说一说邹健东的几件得意之作。

1949年2月,邹健东来到解放军第20军,跟踪报道渡江战役。

在渡江部队的林中宿营地,邹健东拍摄了一张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照片。

邹健东摄影作品-《穿军毯的大树》

《穿军毯的大树》

看到这张照片,原解放军第20军一位老战士说:“这种情况在当年很平常,我们都是这么干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把马拴在树上,实在没有地方可以拴马的时候,我们也会先给树干裹上布条、麻袋,然后才把缰绳拴上去。”

老战士说,有的时候一时找不到布条、麻袋,我们就只能用被子或者军毯裹树了。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是因为,部队有明确的要求,不许损坏老百姓的一草一木,给大树“穿”军毯,就是为了防止骡马啃咬树皮。

邹健东这张照片反映的不过是我军军纪严明的一个侧面,解放军爱护老百姓的举措还有很多。

比如,渡江战役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就颁布了《入城守则和纪律》。

上海解放后,解放军战士严格遵守纪律,他们和衣抱枪睡在上海的马路上,给上海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应该说,邹健东的这张照片极具宣传、教育意义,而邹健东说,我不过是捕捉到了一个历史的瞬间。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命令: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作为战地记者,邹健东参加了“百万大江横渡长江”这场大战,并且在“渡江先锋连”拍摄到了一幅精彩的照片。

画面上,一位解放军战士手持步枪,正踩着跳板冲向江岸。

斜落的风帆成为了这个战士的背景,战士的身体稍显模糊,却让整个画面更具动感。

在他的身后,其余几个解放军战士也在跃出船舱,整个画面真实、生动,极具感染力。

邹健东摄影作品-《百万雄师过大江》

拍摄这张照片后的第三天,邹健东迫不及待地冲印出照片。

照片很快就刊登在了部队报刊上,并被不少报纸、杂志引用转载。

邹健东给这张照片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百万雄师过大江》。

《我送亲人过大江》

《我送亲人过大江》这张照片背后有一则动人的故事。

1949年4月22日,邹健东从江苏扬中来到夹江北岸,准备随部队过江。

在他的面前,许多载满解放军战士的小船无声地划过寂静的江面。

这时,邹健东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为了把解放军快点送到南岸,小姑娘迸发出全身的力量,使劲摇着橹。

邹健东摄影作品-《我送亲人过大江》

邹健东不由自主地举起照相机。

邹健东看到,在取景框里,随着小姑娘奋力摇橹的动作,一条大辫子在她身后左右摆动,画面充满了美感。

邹健东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拍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

当时,那位小姑娘对邹健东说:“照片能不能给我一张?”

邹健东对那位小姑娘说:“照片印出来以后我一定送给你。”

战役结束后,邹健东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继续随部队行动。

因为种种原因,邹健东一直没能找到那位不知名的小姑娘。

但是,邹健东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一定要亲手把照片送给那位不知名的小姑娘。

1999年8月,在多方面的努力下,邹健东终于在北京见到了当年的小姑娘-解放后生活在江苏吴江县,已经年近七旬的颜红英。

颜红英和邹健东应邀出席了当年的“八一建军节晚会”。

在晚会现场,军旅歌手蔡国庆、张迈深情演唱了一首歌曲-“背影”。

这是节目组人员为颜红英特意创作的歌曲。

后来,《我送亲人过大江》这张照片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这张照片也是邹健东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

《占领南京“总统府”》

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盘踞达22年之久的南京回到了人民手中。

5月初,邹健东随部队进入南京城。

进城当天,邹健东就和几位战友一起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南京“总统府”。

看着已经插上红旗的“总统府”门楼,邹健东感慨万分,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

他想拍摄一张解放军战士占领“总统府”的照片,以此表示“改朝换代”的意思。

邹健东多少有些遗憾,因为另有拍摄任务,自己没有在第一时间拍摄到“改朝换代”的历史场景。

他找到驻扎在“总统府”的解放军守卫连,提出了补拍照片的请求。

几天后,邹健东得到答复,上级同意了他的请求。

拍摄那一天,邹健东请驻守“总统府”的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门楼,在战士们欢呼声中,邹健东按下了快门。

邹健东摄影作品-《占领总统府》

这张照片后来被许多刊物转载发表,甚至被作为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象征。

也有人对这张照片提出质疑,认为这不是战地实拍的照片,这种“摆拍”的照片不能算作实时新闻照片。

不过,在我看来,这张照片虽然是后期“摆拍”而成,但是,它的诞生时间离真实的历史最近。

透过这张照片,我们还能依稀嗅到战争的硝烟味;

在那些屹立在“总统府”门楼之上的解放军战士身上,我们还能看到那种无敌的威仪。

更重要的是,它形象地反映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另外,它是唯一反映国民政府“总统府”落幕的照片。

它的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远远大于了照片本身。

因此,即便是“摆拍”,这张照片也可以称为传世经典!

在南京的几天时间里,邹健东还拍摄了南京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欢庆南京解放的动人画面。

在下面这张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解放后的南京市民相继来到总统府门口,他们悠闲、平静,“总统府”高高的门楼不再让他们感到恐惧。

邹健东摄影作品-“总统府”前的民众

除了随军拍摄战争场面以外,邹健东也把镜头对准了人民群众。

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同志曾经说过这样的名言: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人民群众的小车推出来的。

邹健东摄影作品-支前民工

渡江战役,根据地无数的老百姓踊跃参加支前活动,涌现出了大批拥军支前模范。

在邹健东的摄影作品中,就有不少记录支前民工的照片。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邹健东用他手中的武器-照相机,真实记录了中国革命史上许多值得纪念的历史性瞬间。

这些照片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解放战场的壮丽画卷,也讴歌了为新中国而战的人民英雄。

邹健东摄影作品-支前民工

如今,这些凝固的瞬间足以串联起人们的记忆,提醒后人不忘胜利之不易,牢记历史,为保卫和建设我们的国家继续努力奋进。

1.《乐享趣闻轶事 一位出色的战地记者,一张“摆拍”的照片却堪称传世经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乐享趣闻轶事 一位出色的战地记者,一张“摆拍”的照片却堪称传世经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90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