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搬出中南海

李敏结婚后,仍住在中南海,同爸爸住在一起,她去南昌照顾了妈妈一段生活以后,回到了北京。

她对爸爸说:我希望继续读书。毛主席同意了女儿的请求。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李敏选择了理科化学。

她觉得自己中文不好,所以只能够学理工。在理工科中,化学的公式比较严谨,一目了然,不需要借助太多的、复杂的文字说明,李敏认为这样更容易掌握一些。

图丨李敏与毛主席合照

毛主席对于女儿的选择,没有提出任何意见,他尊重女儿的选择,于是李敏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化学系。

在学习期间,李敏怀了孕,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宁宁。这是毛主席的第一个第三代,他对这个胖胖的小外孙,十分喜爱,常常抱抱他,逗他玩。

李敏分娩以后,感到“爸爸供给制”有很多不便之处。在这里,一天三顿饭都由炊事员按照计划及伙食标准做好了的,吃现成的。

但产妇的饮食不能仅吃三餐,中间还要加几顿。

在李敏坐月子时,孔令华不得不向管理员提出,给李敏加餐的要求。这样,李敏在两餐之外,又加了两顿点心。

可是,他们夫妻俩仍有时不得不使用电炉,单独为李敏再煮点鸡蛋之类的东西吃。

李敏在生下宁宁之后,她的零用钱从每月15元增加到30元。

图丨李敏与丈夫孔令华

虽然宁宁的吃用都从毛主席的工资中拨出专款开销,但是由于孔令华的工资很低,李敏常常感到手紧,钱不够用。

有一次,带宁宁的保姆说,小孩子的褥子太小了,没法用。而当妈妈的却拿不出钱来买新棉花给儿子做一条新的。她找出点旧棉花,找人重新弹了个褥子给儿子用。

在宁宁8个月的时候,李敏把儿子送到上海贺子珍处去抚养,每月给妈妈寄上15元宁宁生活费,拿李敏的话说是“转嫁经济危机”。

贺子珍把宁宁带到两岁半,李敏才把他接回北京。

生完宁宁后,李敏胖得像个水桶,但身体一直不好。

她在分娩后大出血,得了产褥热,月子里折腾得比较厉害。六十年代不提倡避孕,李敏一次再次怀孕,又一次再次地做人工流产。

有段时期大出血,身体亏得厉害,她仍然坚持在大学学习。

图丨李敏夫妇与毛主席合影

毛主席看到女儿的身体弄成这样,很是心疼。他劝李敏说:“你不要再做人工流产了,再生一个吧,免得伤了身体。”

“我一个都养不起,还能再生孩子?”李敏为人妇后,深深地理解了当年妈妈过密生育的痛苦了。

毛主席回答说:“你就再生一个吧,我来替你养。”李敏不愿意,仍然做了人工流产。

学习耗去了她的大部分精力,加上身体欠佳,又要带孩子。李敏在婚后感到很劳累,她早出晚归,无暇他顾,连爸爸都很少见面。

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让李敏倍感疲惫。李敏向爸爸吐露了她想离开的想法。

可是毛主席不愿意让李敏离开他,而且他也明白李敏想要离开的原因。他没有同李敏提起什么,只是充满感情地说:“何必一定要走呢,我还希望常常能见到你同小孔呢。”

李敏妥协了,她知道爸爸爱她,愿意把她留在身边。毛主席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李敏同孔令华搬出丰泽园,在中南海另外找一处房子住下。

图丨毛主席在李敏婚礼上合影

搬出丰泽园后,李敏同孔令华单独起火,自己做饭,不到爸爸那里吃饭了。

他们时时抽空回去看看毛主席, 有时见得着,有时见不着,父女的关系明显地疏远了。

不过,毛主席仍然惦记着这个女儿,有机会见到面,他一如过去那样慈爱,特别喜欢逗小外孙玩。

有时李敏多日没来了,他还会过去看他们,了解他们生活的情况。

李讷曾经讲过一句很深刻的话;高干子弟的一个弱点就是不会生活。这是由于环境造成的。

毛主席对儿女们要求很严。要他们艰苦朴素,不要特殊,这些使儿女们日后得益匪浅。

但是他们在“爸爸供给制”下长大,饭有专门的炊事员做,衣服也按规定做好,基本上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他们没有机会下厨房,不知道饭是怎样煮熟的,菜是怎样炒出来的。

图丨毛主席

一般女孩子都擅长打毛衣做针线活,她们都不会,因为她们没有学习的机会。

李敏的情况也是如此。她搬离爸爸的家后,基本上是吃大食堂,有时自己做一点,但做出来的饭的水平,连大食堂的饭菜也不如。

她曾经自嘲地说过,她最拿手的一道菜是炒鸡蛋,而外面传言她做得最好的是水煮土豆,反正水平不高就是了。在这方面,孔令华要比李敏强得多。

李敏和孔令华在中南海单独过了一个时期,他们仍然感到在中南海住着有很多不方便之处。

在此期间,也让李敏发现了自己生活能力低的弱点,觉得只有过完全独立的生活,才能锻炼提高自己。他们两个人都同意搬出中南海。

这次,他们决定不找爸爸商量了,怕爸爸还会拦阻他们,而是改为给中共中央办公厅打报告。

报告是孔令华执笔,以李敏的名义写的。

在这份报告里,李敏说:我已经长大成人,需要独立进行生活的锻炼,才能更快地提高。我希望离开中南海,搬到外面去居住,以便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孔令华起草了报告后,李敏看了一遍,同意了,她自己抄了一遍,送到中办去了。

图丨毛主席与李敏

李敏完全知道,中办对她这份报告的意见,也就是毛主席的意见,中办肯定要听取毛主席的意见才会作决定的。

李敏当时没有直接同爸爸提出这个要求,而是拐了一个弯子,通过中办向毛主席转达她的意思。有两个原因:

一是毛泽东曾经表示过不愿意李敏离开他,他们怕父亲再次阻拦。

二是在五、六十年代,共产党的威信非常高,人人崇尚思想改造和锻炼,年轻人为了表示自己坚定的决心和要求,不是向个人而是向组织上正式打报告,这是组织观念强的表现。

李敏要求搬出中南海的理由是充分的。一向支持儿女们进步要求的毛主席,再舍不得女儿离开,也不可能阻拦。

当年毛岸英要求去朝鲜战场锻炼,毛主席就说过,“支援抗美援朝,我们家责无旁贷。”

他没有阻拦,结果儿子牺牲在前线。如今,李敏提出要独立生活,他怎么会阻拦呢?在李敏的报告送出几天以后,毛主席把李敏和孔令华找来,对他们说:

图丨毛主席与儿子毛岸英

“你们要自力更生,锻炼提高,我不反对,支持你们的行动。李敏还在读书,我仍然负担你的生活,每月给你60元生活费。”

说到这里,毛主席停了一下,又加了一句:“我也知道你们在这里的日子不好过,离开了,少受气也好。”

于是在1961年李敏结婚两年之后,他们夫妻搬出了中南海,住进了中办的宿舍。

1963年,李敏因病退了学,分配到国防科工委工作,这才搬进了后来住的国防科工委的宿舍。

李敏工作以后,拿到了工资,她觉得不应该再从爸爸那里领取生活费了。

她给中办打了一个报告,申明以后不再领取爸爸的补贴。从这个时候起,李敏真正开始过一种独立的、普通干部那样的简朴的生活。

对于搬出中南海的决定,李敏在后来说:

图丨毛主席和李敏一起看影集(1951年)

“那时候我年轻,有一股革命热情,党怎么说就怎么干,身体力行去锻炼自己,觉得是义不容辞的。可是我搬出中南海后,也没有锻炼好,却很难见到爸爸了。我见到爸爸的次数越来越少,开始一两个月见一次。以后一年半载都见不到一次。妈妈对于我搬出中南海一直是有意见的,她批评我只顾自己,不照顾爸爸。在爸爸去世时,她再次提出这个意见。我觉得,妈妈的意见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我离开中南海后,江青也离开爸爸单独居住了。如果我当时不坚持要搬出去,再忍一忍,我就可以留在爸爸的身边,更好地照顾他,爸爸的晚年不至于那么孤独和寂寞了。”

陪妈妈看社会主义

李敏自从南昌归来,同爸爸有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后,就自觉地挑起代替爸爸,照顾妈妈的任务。

按照贺子珍的级别,她每年夏天都可以出外避暑。李敏就利用这个机会,陪妈妈各地去转转,有时是李敏、孔令华还有小宁宁一起,陪着贺子珍出游。

有一年,李敏因静脉曲张动了手术,不能陪妈妈出去,第二年她利用病假的机会,整整陪了妈妈三个多月。

她们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天南地北,她们不仅观光了名山大川,而且参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貌。

图丨毛主席与贺子珍

贺子珍在苏联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了。

从延安简陋的窑洞一下子来到宽阔的柏油马路,踏进豪华的百货商店,贺子珍宛如走进一个理想的世界。

那时我们的祖国战乱频仍,满目疮痍,与苏联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贺子珍从那时起,就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

苏联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苏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苏联的东西都是先进的,优秀的。

在回国以后,每当她买到质量低劣的国货时,贺子珍除了要评价几句表示自己的不满意以外,往往要添上一句:“看人家苏联的。”

言下之意,我们同苏联相比,真有天壤之别,贺子珍同李敏一起参观了我国的建设以后,她的看法改变了。

她来到纺织厂,看到纺织女工织出漂亮的花布,不禁赞不绝口。

图丨眉头紧锁的贺子珍与李敏在苏联合影

她来到丝绸厂,看到色彩绚丽的织锦缎子,更是爱不释手。

来到工艺美术工厂,那些神态逼真、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她赞叹不已。

当她走进钢铁工厂,那高耸入云的巨型高炉,出铁水时的壮丽景观,都使她大开眼界,目不暇接。

她深深地受到感染,“真是好!”成了她的新的口头禅。祖国山川的壮美,也浸润着她干涸的心田。

她们母女俩曾去过葡萄沟,那漫山遍野的葡萄,连院子,路边都种满了葡萄,贺子珍看得开心极了,忍不住用手去摸摸,摘上几个放在嘴里尝一尝。

她们还去过一个山沟,攀上又陡又窄的山路,看到了还未采摘的宝石,一撮撮,一蓬蓬地生长着,就像蘑菇一样。

她们原来以为宝石是从石头上提炼出来的,到这里来一看,才知道宝石竟然是长出来的。

她们来到这里,宛如走进了一个珍奇瑰丽的童话世界。贺子珍满面笑容,情绪好极了。

图丨贺子珍与李敏在上海

她们的足迹遍及苏州、无锡、杭州、莫干山、青岛,烟台、广州,还去了海南岛。

在海南岛,她们得到了一块硕大的珊瑚石,这块珊瑚石要两三个人才抬得起来。

它的形体奇特,错落有致,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母女俩围着珊瑚石,高兴得转了一圈又一圈,还看不够。

这时的贺子珍,眼睛中闪射出兴奋的光辉,快乐得像个孩子。她同女儿热烈地讨论,怎样才能把它带回上海去。

她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又一个一个地否定了。她们开始想用飞机运走,一讨论,觉得不行,珊瑚的体积那么大,恐怕连飞机的大门都进不去。

用汽车拉,然后轮船运,水陆兼程的办法,也不行,从海南岛到上海,千里迢迢,中转工作由谁来办理呢?

最后还是李敏出了个主意,把珊瑚石周边一些次要的部位打掉。剩下核心的精华部分,这样体积缩小了,托运也比较方便了。

每一年的夏天,贺子珍同李敏一起出游,这是她生活中最愉快的一段时刻了。

图丨1979年,离开毛主席纪念堂时,贺子珍坐上车后突然转过头来,深情地望着毛主席纪念堂,眼眶里闪着泪花

轮到李敏严厉教子了

但李敏也不能一直陪在母亲身边,自己不能在母亲身边,就把儿子宁宁送到妈妈身边,由儿子代替自己,陪伴在贺子珍身边。

李敏发现,妈妈的情绪好多了。贺子珍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小外孙的身上,为他的生活起居操心,手上有可以忙碌的事,心里有需要惦记的人,生活觉得充实多了。

特别是小孩子一天天在长大,越来越讨人喜欢,童稚的天真和可爱,常常逗得贺子珍哈哈大笑。

在这个时刻,她的烦恼没有了,显得又开朗、又温柔。李敏觉得,天伦之乐是填补妈妈心灵空虚的一剂良方。

以后第二个女儿东梅降生时,她就在妈妈那里生产。在妈妈那里住了几年。东梅从3岁到6岁这段时间,也是在贺子珍身边度过的。

贺子珍对待女儿李敏是很严格的,可以说是严厉的,以至李敏已经结婚,做了妈妈,对贺子珍仍一定程度地怀着敬畏之情。

图丨晚年的李敏

可是贺子珍对于小外孙,却是百般地宠爱,在李敏看来有时候已经达到娇惯的程度。这是否就是人们常说的隔代亲的缘故?现在轮到李敏为儿子的教育操心了。

贺子珍在平时,在一般的情况下,是能够比较冷静地处理好小宁宁的正当要求和无理要求,对无理的要求加以拒绝。

可是她有一个弱点,这就是听不得孩子的哭声。孩子一哭,她的方寸就乱,如果小外孙狂哭乱叫,她就会从冷静变得烦躁,放弃任何原则,迁就小外孙的无理要求,娇惯的现象就出现了。

李敏对妈妈的这种态度,很不满意,怕妈妈把宁宁宠坏了。

有一次,她当着妈妈的面,“整”了小宁宁的“风”。小宁宁做错了一件事,不肯认错,还哭着耍赖。

李敏把他一个人放在一间小屋子里,对他说:“你如果不承认错误,你就待在这间屋子里尽管哭,你如果承认错了,你就不要哭,自己走出来。”

图丨贺子珍与女儿、外孙女在一起

开始,小宁宁在里面嚎啕大哭。此时的贺子珍,已经急得坐立不安了。

她看看李敏,稳稳地坐在那里,不动声色。她不好意思破坏李敏的“整风”计划,只得心急火燎地在外屋来回地走动、渲泄她那烦躁的心情。

过了不久,屋里的哭声停了,再过一会,小宁宁自己走出来了,他承认了错误。

贺子珍看了看李敏,她不得不承认女儿的做法是对的,李敏的确长大了,她挑起了做母亲的责任。

小宁宁的降生,给了贺子珍很大的安慰,但是李敏并不想让孩子长久地留在妈妈的身边。

从孩子的长远考虑,她认为应该让他接受集体的教育,把他送进托儿所。李敏说:“我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

图丨李敏、孔令华和家人在一起

此后,不管贺子珍是否意识到,是否承认,在她与女儿之间,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们原来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贺子珍从教育者、保护者的身份,变成被教育者与被保护者。而李敏则相反,她从被妈妈教育和保护,转变为保护和帮助妈妈。

她挑起了代替爸爸照顾妈妈的责任。她对妈妈的关心是全面的,从精神上、身体上到生活上,都倾注了热情。

贺子珍后来的发型是李敏帮她设计的。六十年代中期,贺子珍把留长的头发梳成两个小辫子,盘在脑后,这样不便于梳洗。

图丨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李敏把妈妈的辫子打开,帮她洗了头,然后把头发剪短,从中间对分。这一来,贺子珍显得利索多了。以后贺子珍一直保持这个发型,直至去世。

1.《历史典录 贺子珍娇宠孔继宁,李敏当面重整旗风,贺:她挑起了做母亲的责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典录 贺子珍娇宠孔继宁,李敏当面重整旗风,贺:她挑起了做母亲的责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