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人。生于1563年,万历年间进士第二名,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

天启元年,奉命主持辽东防务,上任后对辽东边关防务进行大力建设、购买武器,招募士兵。通过对边防的整顿,辽东边防防御和战力大幅提升。在孙承宗主政辽东的四年中,史书评价:““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天启皇帝执政时期,众所周知魏忠贤权倾天下,凡是不顺从魏公公的,必遭打击处理。孙承宗是皇帝的老师,魏忠贤还是有几分忌惮的。后来因为辽东战事问题,魏忠贤派人弹劾孙承宗,听到消息的孙承宗主动向皇帝提出辞呈,要求告老还乡。

直到,崇祯二年,后金军队打到北京近郊,朝中大臣向崇祯皇帝建议召回孙承宗, 孙承宗被紧急启用任兵部尚书。

孙承宗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践行者,著有七万多字的《车营扣答合编》,书中对营阵布列、行军作战、后勤保障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分析。

步兵、骑兵、炮兵如何配置,彼此如何协同,取长补短,战斗队形要因地制宜, 使用方、圆、曲、直、锐等各种队形。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步、骑、炮等诸兵种协同作战,在与后金的战斗中,找到了一套克制后金的打法。

上面说过,孙承宗主政防守辽东的时候,后金拿关宁锦防线无可奈何。打不,就无法进入中原抢掠。后金就想办法,怎么绕过防线,进入中原。就有了后来,绕道蒙古,走河北,攻到北京城下的“己巳之变”。

打到京城附近的皇太极当时的想法只是想抢掠一番,到北京城下的时候,腰包已经鼓了。看到各地勤王的军队蜂拥赶来,皇太极在北京与明军激战几天后主动撤走了。撤退的时候将遵化、滦城、永平、迁安四城占领。紧随其后的孙承宗带军五天四战,先用大炮轰,再用骑兵砍,大炮与骑兵混用,效果立竿见影,关内的清军根本抵挡不了,都被赶到山海关外。

晚明最大的问题是内忧外患都有,对外是后金不断的袭扰,对内是没完没了的起义军,大明遍地烽火,国内的流寇张献忠、李自成手下都拥兵数十万人,这两个人在历史上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内外交困,国家又没钱,国内的这些起义军相对来说,规模虽然大,但是明军打他们还是得心应手的。李自成最惨的时候,带了十几个人逃入深山。后金就不一样了,快马弯刀,后金军的野战能力,是要高于明军一个层次的。

再次被启用后的孙承宗,在关宁锦防线上尽心竭力。而后金通过多年不断与明朝的战争,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专找防守薄弱的地方袭击,围点打援,找机会和明军野战,关宁锦防线明军疲于应付。

野战打不过,就只能修建城防,但是城防的修建也是要大量军费的,因为朝廷缺钱,有时候军队军饷都发不。俗话说:“家穷百事哀”,家国一理,因为缺钱导致了边防的各种问题。 但这个问题不是孙老先生人可以解决的。

崇祯四年(1631年),清军突然对明军发动攻击,明军在长山大败,刚刚维修的大凌河城也被毁,朝中的言官上书崇祯,弹劾孙承宗。孙承宗又一次主动向皇帝提出,身体不好,希望回老家养病,得到崇祯的批复。从此,孙承宗就告别了朝廷,没有返回。

回家的第七年,崇祯十一年,清军围攻高阳。身在高阳的孙承宗带领城中军民以死抵抗清军,孙家一家四十余人,全部遇难。(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城破后,孙承宗自缢而亡。

宁为大明鬼,不做满清人。作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第二名的儒家文人,镇守边关多年的著名将领,他自己以及族人为大明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大明三百年,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宁死不屈。

1.《历史如述 孙承宗—大明脊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如述 孙承宗—大明脊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