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节还在吗?

摘自公众号(家风研究院)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第二十三章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大意】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

【云说】

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背景。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那么,谁是孤竹君呢?当然是孤竹国的君主。在今天的秦皇岛一代,更具体一些是今河北省迁安市内,面积较大,跨越了现在的辽宁省葫芦岛地区。孤竹国诞生于夏朝,于商朝末期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距今天2600多年)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

孤竹君作为父亲,想立次子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为了让弟弟名正言顺,心里安然,于是就逃开了。不像有些领导干部,拼死拼活、不择手段想当官。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也选择了逃避。国不可一日无君,哥俩都躲心静去了,君主的位置谁干呀?于是,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

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敬养老人,而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心想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国度(我们后来分析,每个君主基本上都会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建设,所以这里来个穿越。心想,我们哥俩何不去投奔他呢?)

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侯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商纣),能说得上是仁吗?

周武王身边的大将一看,从哪来两个婆婆妈妈的主儿。干脆,杀死得了!

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便扶起他们,送走了。

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呀!我所向往的神农氏(指炎帝),虞(指舜帝)和夏王朝时代不知不觉中都灭亡了,我应该回归到哪里呢?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特像我们近代作家,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朱自清。这叫什么?气节!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就是我们今天这章: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应该怨,还是不该怨呢?

我们怎么看,这哥俩儿都是含怨而死。那,孔子为什么说伯夷、叔齐无怨呢?

那为什么孔子说二位“无怨”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论语述而第七》中的孔子对于伯夷叔齐的评价。。

子曰: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意思是说,求仁德便得到仁德,理想和愿望已经实现了,还有什么愿望呢?

原来伯夷叔齐追求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仁德与正义。所以,后人就开始怀念、尊敬、祭奠他们了,并以两个人的高风亮节来作为后世的楷模。

这就是气节。

我们不论伯夷、叔齐两个人的选择是否正确,但这种气节却值得华夏儿女、每一个中国人学习。

再来说说一说文天祥。

宋朝落败亡国后,被忽必烈所降。给出诸多优厚条件,甚至以宰相位置相许诺。但文天祥丝毫不动心,说大丈夫不侍二主,只愿早日一死。

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

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

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

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我们再看清朝。

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1898年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

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挽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年仅三十四岁。

我们再把眼光转向影片《南京南京》。

影片中一大段镜头直观展现了这一点:一个日军小分队,只有5个人,小心翼翼地挪在破碎的街道上,路两旁是被绑缚或是吊死的人,赤裸裸的女性尸体,还有触目惊心的人头。当他们发现教堂有动静时,更加小心地向前挪去。当教堂沉重的大门打开的刹那,他们震惊了,眼前是成群的妇孺和儿童,人群出奇的静。日本鬼子也很害怕,大气不敢出,试探着向前挪,人群就向后退。渐渐的,一个人双手举过头顶,无数双手举过头顶。一个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周围的亲人,周围的叔叔阿姨们都举起手,她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慢慢地举起双手,高过头顶!日本人吓蒙了,慌忙喊道:“叫救援!叫救援!”——陆川在这里处理得相当好,力量对比如此悬殊,首先屈服的竟是我们的同胞,这是多么巨大的讽刺。

跟许多人一样,我一段时间内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是愚昧吗?我想不是,一个人再怎么愚昧,应该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是存在侥幸心理吗?起先死的人因为这个原因还说得过去,可是当后面的人知道不论你反不反抗都要死的时候,为什么不来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不了一起死,杀一个不赔本,杀两个赚一个!

但。可怜的中国人,我们的同胞,明知道将面临屠杀,却无人反抗。因为谁也不想做第一个牺牲者!奴性!惰性!劣根性!!

现代人,太需要气节了。您去看一看,我们的影视剧中、网络上、微信里都是些什么东西!

向伯夷、叔齐致敬,向文天祥、谭嗣同致敬,向中国所有有气节的英雄致敬!英雄,归来兮!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

1.《天津家风研究院 中国人的气节还在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津家风研究院 中国人的气节还在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