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作为中国古代所有朝代中最为富有的朝代,可以说是为中国打下了经济自信的基础。宋朝的GDP甚至一度占到整个世界的四分之一。但是就是这样富有的宋朝,在对外战争上几乎没有赢过,反而是一直输给国土小于自己的西夏和贫穷落后的北辽。不仅要向北辽称臣,还要向两个国家每年缴纳岁贡。如此富有的国家为何养不起一只军队,赵匡胤之后为何没有人能文武双兴?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公元959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可以说是军队起家,为后周的大将军,后设计黄袍加身夺取皇位。周世宗在北伐契丹的途中身染重病,被迫放弃北伐,返回大梁。半个月后不知身亡,年仅39岁。

周世宗英年早逝,他的儿子,刚刚年满七岁的柴宗训即位,史称恭帝。在后周建立的第九个年头,国家便陷入了主少国疑的动荡局面中。周世宗驾崩前,解除了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将这一重任(相当于紫禁城禁军首领)交给了当时的赵匡胤。

公元960年一月,刚刚过了新年。不过天下不会因为刚刚过了新年而太平。前方传来了坏消息,北汉勾结辽兵进攻后周。尽管后来的科学研究证明这很可能是赵匡胤的阴谋,但皇太后和宰相还是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由谁带兵抵抗汉兵。

讨论的结果是由赵匡胤是带兵的最好人选。而这时的大梁城内却传起谣言,点检做天子。意思就是赵匡胤要谋反,翻身做皇帝。流言往往就是事实的真相。

但是赵匡胤本人却没有受到这些流言蜚语的影响,在战前一丝不苟的点兵训将。一副大战即将来临的样子。表现出忠心于国家和皇帝的样子。

大军连夜行军至距开封府东北方向二十公里的陈桥驿,赵匡胤便开始实施兵变。先是让自己的亲信在军队中传播谣言。说当今天子太过年幼,根本不记事。哪能知道我们在这里抵御外敌,为国杀敌。

还不如拥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这样他能知道我们的忠心和功劳,然后再出发北伐。将士们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毕竟谁也不是一腔热血参加军队的,都是为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升官加爵。然后衣锦还乡。如果皇帝不能记住他们的功劳,那还不如让自己的将军来坐。

赵匡胤见将士们的情绪被带动起来,于是和手下的亲信示意。亲信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并且跪下大喊“万岁”,接着便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一开始假意推辞说道:“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他的将士们纷纷表示唯命是从,赵匡胤这才半推半就的接受。

太祖即位,北宋建国。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带兵返回开封并控制了该城。逼迫恭帝禅位。轻而易举的占领了周朝的基业。建国号宋,史称宋太祖。

这次兵变不同于南朝其他兵变,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由于赵匡胤一开始就控制了军队、开封和皇帝,十分轻松的就让皇帝退位。

各地也都纷纷派人表示支持赵匡胤即位。只有两个节度使起兵抗议,但仅仅半年时间,就被赵匡胤率军亲征荡平。且赵匡胤在入城前多次命令军队准守纪律,不准将士打扰百姓,因此深得民心。这与其他兵变相比,不得不说其高明。

赵匡胤即位以后,面对着五代十国的群阀割据,赵匡胤遵循宰相的“先南后北,先易再难”的建议。灭亡了大大小小五个南方的割据势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大一统。并且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和节度使的军权,将权利集中到中央。达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

赵匡胤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军队里不断的摸爬滚打,早年间和柴宗一起南征北战,立下大小战功无数,一路升到殿前都点检。得到柴宗的信任,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立国后更是数次亲征,攻打后周余党和其他小国。

按理说如此“彪悍凶猛”的开国皇帝,应该留下十分尚武的国风才对。国内应该是猛将频出,像是曹魏一样,悍将数千员。但是不管是以后即位的皇帝或者晋升的将领,都没有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笔的人物。

并且在以后的对外战争中,宋朝也都是只有挨打的份,不管是檀渊之盟,还是给西夏进岁贡。都是十分屈辱的表现。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富有的朝代之一,这无疑是国耻。虽然这样的耻辱不断的激起民间的民愤,但北宋政府好像并没有看进眼里,仍然是选择年年和辽夏和好,缴纳岁贡。

不过常年的边境和平也给两国带来了大量的贸易往来,使得辽国的牲畜和优秀的马匹等进入中原,引入了胡人干练的服装。通过胡人教练联系马术,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宋朝不同的方面。如经济、军事、骑兵马匹耐力等。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

宋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看重中央集权的国家,甚至没有之一。国家不仅包揽军政大权。甚至地方的长官都要中央直接指派。还将地方的制盐权、铸币权等全部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拨放。

经过逐一系列操作虽然宋朝中央政府达到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但是这也使得地方的实力不断被削弱,完全没有独立抵抗外敌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元朝进入南宋后如入无人之境。地方根本无力抵抗的原因。

并且由于开国皇帝是将军起事叛变夺来的江山,宋朝对于武将可以说是十分的警惕。不仅经常临时换将,而且不让将领和大臣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甚至在朝堂上,一直让武将站在右边。虽然站在那并有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古代人都以左为上。所以无形中降低了武将的地位。

武将经常性的临时更改还使得上下不齐,将士们经常需要适应不同将军的不同带兵风格和训练方式,训练项目十分杂乱,导致技艺杂而不精。武将对于某些新接手的部队也无从适应,不明白军队的具体战斗力和机动能力,经常出现下达无法完成或是精英部队执行过于简单的任务而浪费军力。这些都导致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低下。

宋朝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及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等人的擅权,及防御辽、夏等国的侵扰,防止成为梁唐晋汉周后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其核心和要害正如宋太宗所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包括职官、军事、科举、法律等方面。

缴纳岁贡,换取和平

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国这一混乱时代的残骸上,民众经过几十年的混乱局面。厌烦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人民流离失所,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和平的环境休养生息。不然在闹一次大饥荒,说不定内忧外患之下宋朝也要步前朝的老路。所以除了开国皇帝,几乎剩下的所有宋朝统治者都尽量支持和平,而不是连年的战争。

并且如果和辽、夏两国通商,可以换来大量的贸易往来。让大量的“胡货”进入到中原市场,通过大量的进货降低“胡货”的高价。也让农民富裕的生产力有所销售,把粮食卖到食物匮乏的北方地区,给他们提供充足的食物。避免因为冬季缺粮而南下战乱的局面。

宋朝的海外贸易也十分发达,大量的将士被抽调到海上贸易的船队上。据史料记载,一次大规模的出海就需要八万官兵相随,战船数百条。可以说占用了大量的军力来参与贸易。并且由于宋朝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和海上地图的普及,使得航海距离变得更远,最远处甚至到阿拉伯半岛和红海。漫长的航海距离使得短时间内这些人力不能被抽调。

根据《宋会要辑稿》,在宋代,与当时中原王朝通商的国家有: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兰皮等等。当时的商贾从各个港口装上瓷器丝绸茶叶等等货物,运到东南亚乃至欧洲换回象牙、珊瑚、玛瑙、珍珠、琉璃以及各种香料,从中赚取巨额的利润。

结语:

宋朝在经历了赵匡胤刚建国时必须武力统一附近的时期后,不管是大环境还是经济需要,宋朝统治者都不希望再经历大规模的战争。故而全都选择以和平为主旋律。这也就导致了宋朝明明是第一富朝,却在军事上连吃败仗的原因。也是统治者再也没有武统治国的原因。

参考文献:《宋朝的政治制度》《宋会要辑稿》

1.《老陆侃历史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何再无人能以武乱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陆侃历史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何再无人能以武乱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