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一行7人,两辆汽车一前一后地驶进重庆珊瑚坝机场,他们迅速登上等待多时的飞机,潜逃至越南河内,而此行彻底改变了汪精卫的命运。

满腔热血的革命青年

汪精卫1903年成功考取官费留日,赴日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并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毕竟他也曾做过国民党的一号人物宝座。

汪精卫的文笔相当犀利,留学期间不断地在各大报刊发表宣传“三民主义”的思想,还出任过著名的《民报》主编。

1909年,在孙中山等人的领导下,发动的八次反清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而汪精卫等人,抱着一死的决心刺杀载沣,也就是溥仪的亲生父亲,清朝真正当家作主的摄政王,结果暗杀失败,汪精卫被捕入狱,不过此事却令其声望大增,成为很多人心中的英雄,他在狱中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可谓是正气凛然。

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汪精卫也被释放出狱。

走上政治舞台的巅峰

1925年3月孙中山弥留之际,汪精卫代其起草遗嘱,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汪精卫以全票当选国民党领导人,成为国民党最高统治者。

汉奸之路的萌芽期

可仅仅六个月之后,在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手握兵权的蒋介石已经可以和汪精卫平起平坐了,蒋介石的崛起无疑给汪精卫内心带来毁灭性的冲击。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出“中山舰事件”,此事件又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蒋介石不仅开始反共,同时还让汪精卫非常难堪,二人在党内的明争暗斗,每次都以汪精卫的失败而告终,迫使汪精卫不得不称病住院休息,甚至远走海外。

经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之后,1932年5月在蒋、汪二人的同意下,国民政府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对日作战的接连失败,让汪精卫开始产生了恐日的情绪,还私下和周围的人说“抗战必败”,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战胜日本彻底失去了信心。

遭遇暗杀

1935年,伪装成记者的孙凤鸣高喊一声“打倒卖国贼”,便掏出手枪向汪精卫连开三枪,将其打成重伤,孙凤鸣则被卫兵击伤,二人随后都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孙凤鸣由于伤势过于严重,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而汪精卫有一颗子弹打进了脊椎,无法取出,以至于医生断言他“活不过十年”。

走向汉奸的不归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正当需要中华民族奋起抗战时,汪精卫却说:“中国战下去,日本不免于伤,中国则只有死而已”,他公开唱起反调,对抗战胜利不抱任何希望,这种想法时刻萦绕在他脑海中,他开始在外交方面寻求妥协。

汪精卫身边不仅夫人陈璧君是“亲日”分子,他的很多手下也都是“亲日”分子,在他们的劝说下,不甘心居于蒋介石之下的汪精卫,秘密派人到日本表忠心,妄想借助日本方面的力量成为中国第一领导人,日本方面也抓住这一契机,向他抛出橄榄枝,承诺扶植汪精卫成立伪中央政府,此做法不过是日本人放的一个“烟雾弹”,但却为他日后背上汉奸的骂名做好了铺垫。

1938年12月18日,蒋介石飞往陕西武功出席会议,临走前将重庆方面的工作全部委托给汪精卫,就在蒋介石走后不久,汪精卫就立马联系人员出逃。

12月29日,汪精卫在香港《南华日报》刊载了“艳电”(“艳电”一般特指汪精卫于1938年12月29日致蒋介石的电报式声明,表示其支持对日妥协的政策,声明称为《艳电》,因29日的韵目代日为“艳”而来),标志着他公开叛变投向日寇,彻底沦为汉奸。

1939年1月1日,国民党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开除汪精卫的国民党党籍和一切公职,与此同时,蒋介石立即派戴笠到越南河内去刺杀汪精卫,但因各方面受到限制,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

1939年5月31日,汪精卫等人坐专机前去日本,此行目的就是商谈如何建立傀儡政权,汪精卫等人恬不知耻地做起来了卖国交易,开始了他们祸国殃民、见不得人的勾当。

之后汪精卫醉心于日本人扶持建立的伪政权,甘心做着日本人的走狗,要不说“坏人不长命”,正如医生预言的那样,刺杀事件九年后,1944年汪精卫病死在了日本。

汪精卫在临死前说到:“我要回去中国”,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在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派何应钦炸毁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梅花山的坟墓,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汪精卫迷恋权力,让他放弃了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性格懦弱自卑、优柔寡断,也让他遇事不决;遇人不淑,夫人陈璧君和亲信等人的推波助澜,让他彻底走向卖国求荣的深渊,最终落得身败名裂,令后人唾弃。

1.《历史文武君 汪精卫年轻时家国热情高涨,为何最后却成为了大汉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文武君 汪精卫年轻时家国热情高涨,为何最后却成为了大汉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