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夜》之后,6月12日晚,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再度出圈。在这部《唐宫夜宴》前传中,还有一部《兰陵王入阵曲》,其名与实看似不甚相符:非雄壮而为软舞,实则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典故。

史书对《兰陵王入阵曲》产生的背景和经过有诸多记载。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兰陵王“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北齐书·兰陵武王孝瑾传》记载:“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人阵曲》是也。”

文中所述主人公兰陵王,名高肃,字长恭,又名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第三子,鲜卑化的汉人。他武功高深,因“面美”貌若妇人,战时即着狰狞面具上阵。公元564年邙山大战时,兰陵王“着假面”,亲率中军五百骑,勇战北周军而解金墉(今河南洛阳东)之围。齐军将士庆贺兰陵王的战功,“共歌谣之”,遂产生了《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乐舞一经诞生,即成为名曲名舞而千古传颂。隋朝收集整理前朝舞曲,其曲被收录为宫廷常用舞曲,李世民也对《兰陵王入阵曲》喜爱有加。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此曲基础上,“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战而习之”,成就《秦王破阵乐》。群臣观之,精神振奋,欢呼万岁。可见,舞姿音律优美而慷慨,阵容恢宏浩大而华美,是源于对《兰陵王入阵曲》的承继、影响和发展。

《兰陵王入阵曲》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面具形貌等特征,皆因不同社会需要和地域文化不同而发生着改变。唐朝中期为“开元盛世”,为了迎合统治者和民间歌舞升平、增加艺术趣味性、娱乐性的需求,“武舞”版《兰陵王入阵曲》被进行再加工,衍化成了优美柔婉、节奏徐缓的“软舞”。成书于唐宝应年间的《教坊记》就将其归入了舞姿轻柔的软舞。南宋时,《兰陵王入阵曲》演变为乐府曲牌名,名日《兰陵王慢》,分“越调”“大石调”两种,“西楼南瓦皆歌之”。越调演唱有三段24拍;用大石调则分前后段,有16拍。《碧鸡漫志》评述,越调或许还是过去留下的乐曲,而大石调已经不同于“旧曲”了。河南卫视所演出之《兰陵王入阵曲》,当在两者之间。

唐代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应该是软舞版的。其在东瀛流传千余年的过程中,虽然仍是“唐代遗范”,但也因融入了日本古典舞乐的某些因素而有所变化。就其服饰、面具而言,据日本《舞乐解说》描述,其服为赤色柄裆,手执道具为一金色细桴,已与唐《乐府杂录》所记载的“衣紫腰金执鞭”有一定差异。面具也有东京、奈良、大阪、广岛等不同样式。日本现在所演奏的《兰陵王入阵曲》舞乐显得苍凉、缓慢和沉幽,缺乏展现战场上紧张和激越的节奏。但其影响力历时千年而不衰,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

1.《历史行程 《兰陵王入阵曲》的前世今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行程 《兰陵王入阵曲》的前世今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