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封闭的状态,这种封闭式自我封闭,这在近现代以及我们国人的思维习惯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究其原因,中国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因此中国人难免有中国就是世界中心的错觉。我们通常把关注更多地放在本国和本民族,却对周边的其他民族和国家习惯性忽略。

我们读历史,不论是正史还是历史相关的其他文学,很少有读者能有更大的格局来看待国家的发展变迁。比如我们看《三国演义》,想当然地认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三方势力就是魏蜀吴,很少有人跳出惯有思维,意识到魏蜀吴不过就是篱笆内的三只小猪。

思维、眼界再往上一层我们就可以发现,篱笆外还有一群强悍的狼,他们觊觎小猪的地盘已久,一直虎视眈眈,只等着三只小猪打架把篱笆弄坏,他们就可以趁机入侵,抢夺篱笆内的地盘。这些饿狼,就是当时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

小说《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最终确立三国鼎立局势的一场关键性战役,也是小说中最精彩的一个部分。孙吴联盟,一连串猛如虎的操作,最终把曹操的八十万威武大军烧得灰飞烟灭,曹操狼狈逃窜,勉强留了条命。

相信很多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难免会想:如果这次战役中曹操在混乱中被烧死,或者逃跑的时候关羽没有手下留情而是一刀砍了他,那么天下的局势会发生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孙权和刘备谁能崛起并最终一统中原?

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其实就有误了。要知道,天下并非唯有魏蜀吴三家,让我们跳出惯性思维,看看历史上那个时期整个东亚的局势,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有多不合理了。一统中原的,未必就是刘备或者孙权二选一,而是另有其人。

先说赤壁之战,真正的历史上,曹操之所以失败,其实天灾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时长江流域泛滥的血吸虫病把曹操的大军虐得差不多了,虽然曹操号称自己有八十万大军,但实际战斗力已经很弱了。刘备和孙权,只是起到了最后一击的作用。

那么,假设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身亡,后来能够有能力一统全国的,刘备和孙权都不是最佳人选。他们两个的实力都太弱,一直都是偏安一隅的状态,担不起统一大任。把视野往外围挪一挪,会发现,匈奴、鲜卑等这些少数民族正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

看看中原的三大政权以及其他势力,他们的关注点大多在于内斗,抢夺地盘,唯一对边疆少数民族势力进行关注并采取行动的,只有曹操。不得不佩服曹操的忧患意识和行动力,曹操统一了华北,这些势力逐渐壮大的北方少数民族才不敢乱动,否则,当时局势如此混乱,华夏民族将会遭遇极大的浩劫!

早在汉朝时期,中原政权就一直有北击匈奴的历史,还出了很多大将。经过两汉多年的征伐,匈奴表面上对中原政权俯首帖耳,但其实他们的狼子野心一刻也未停止。只要中原政权衰弱,匈奴就会立刻抓住机会进攻中原。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匈奴果然露出了他们狰狞的真面目。他们长驱直入,进入长安,烧杀抢掠,残暴至极。当时有诗歌记载:匈奴人的马,边上挂着汉族男性的头颅,后边载这的是汉族的妇女。好在曹操控制住了北方的局势,匈奴人才不得不有所收敛,曹操进一步对匈奴采取了政策进行管理。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当时曹操和匈奴的关系。有匈奴使者来访,曹操没有亲自接待,而是派了一个外形高大威猛的人冒充自己,曹操则扮成侍卫拿着刀站在一边。可见虽然匈奴暂时臣服在曹操的势力之下,但曹操对他们还是有所忌惮的。

再来看看鲜卑族,他们崛起的时间较晚,东汉末年才发展壮大,但发展势头很快,甚至赶超了匈奴,对汉族的威胁极大。鲜卑族并未对中原称臣,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势力庞大,对富饶的中原自然是虎垂涎三尺。

曹操对鲜卑族也早就有所防范,只要鲜卑族有所动作,曹操就不惜调动精锐部队对他们穷追猛打。几个来回下来,鲜卑族也意识到了,中原虽然混乱,但曹操太猛,一时半会打不过,只能继续潜伏等待机会。曹操对待鲜卑族的这种一有不好的苗头就往死里打的方针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结语:终上所述,可以说,曹操就是当时北方的一道长城,抵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入侵,对中原可以说是居功至伟。所以,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真的死了,那么让北方少数民族望而却步的屏障也就不存在了,这些民族一旦入侵,刘备和孙权根本无力招架。所以,三国鼎立对中原百姓才是最好的状态。

1.《百姓的历史 赤壁之战时,如果曹操被杀,刘备和孙权将迎来一个更可怕的对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百姓的历史 赤壁之战时,如果曹操被杀,刘备和孙权将迎来一个更可怕的对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1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