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街道依河而建,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构成河街相邻、独具一格的水城格局。

许多人家的后门外都有一个水码头,那水码头也十分奇特,是用长长的条石插进石驳岸,没有栏杆,没有扶手,像悬梯似的下到水面。美丽的姑娘飘飘然在悬梯中上下,洗菜、淘米、捣衣。

南濠街“万人码头”,

明清时为著名商市,货物如山,舟船相接,与枫桥并称“天下大码头”。

苏州人家枕河而居,水巷、小桥、流水......这些都不是用以吸引游客,是自然形成,天人合一。伍子胥造苏州城的时候就相土尝水,就把水的问题放在了第一位。当年的阖闾大城有八个陆城门,八个水城门,那就说明城中的河道与街道差不多是相等的。到了唐、宋,那城内的街道和水道就十分整齐了,这从宋代的碑刻《平江图》上看得出来,城内的河道南北向的有6条,东西向的有14条,所有街巷和河道平行,一户人家,往往前门是街巷,后门是河道。门前可以乘车,门后可以上船。形成了前街后河,双棋盘的城市格局。

宋代《平江图》

世界上除掉特殊的原因之外,所有的城市都是近水而建,因为人们都离不开水;不仅是生活离不开水,交通也离不开水,交通不发达要想繁荣富裕是不可能的。北方的城市内不像苏州有这么多河,因为北方的交通是靠牛马和骆驼,可这苏州是处在太湖边水网地区,交通主要是靠船。

大户人家屋后的水码头上有船棚,苏州农村里许多人家的屋后都有船棚,一条木船停在船棚里,就像现在的人家有私家汽车似的。别小看了这条木船,农民离不开它,城里的人也离不开它。

半个世纪之前,苏州城里的人不烧煤,都是烧柴,烧草,烧砻糠。这些燃料都是农民用木船运进城来的。那时候,你站在桥上往河里看,常见那种卖柴草的船头尾相连,特别是卖稻草的船,装得满满,像个草堆在河上漂流。只要你站在后门口的石码头上一声喊,那船便靠过来,谈好价钱后还帮着你把柴草堆进灶屋里。最有趣的是那种一个人划着单桨卖菜的小船,船上装着蔬菜或油盐酱醋。那小船慢慢地在河中淌着,从那些水巷里淌过。谁家一声喊,便箭也似的划过去。那些没有水码头的人家便从小楼上用绳系下一个篮筐来,把钱放在篮筐里吊下去,把蔬菜和油盐吊上来。不知道这种买卖方式在威尼斯有没有。

齐门水城门

所谓的“人家尽枕河”有两种。

一种是枕在大河之畔,只能算是沿河,此种沿河的房屋有时候还占用河面,有一半或三分之一是用木椿架在河面上,称之为河房。半个多世纪之前,虎丘山下的沿河边还有一家饭店,一半是在水面上,店堂里有一块地板是活动的,拉开来便看见有一个大鱼篓,鲜活的鱼虾都养在鱼篓里,吃客们可以在鱼篓里随意挑拣,这比现在把鱼虾养在玻璃柜里更有情趣。

还有一种枕河人家是真的枕河了,那河道比较狭小,两岸的小楼临水而筑,形成了一种水巷。水巷的上空还可以架一顶廊桥,称之为飞虹,把两边的房屋连在一起,说明这两边的房屋是归一户人家所有。水巷、小桥、飞虹都可以入画、吟诗。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参考自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

话题

还记得苏州的小桥、流水、木船吗?

交流 | 转载 | 投稿 | 爱园林

转载请注明出处留园

1.《话苏州 | 人家尽枕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话苏州 | 人家尽枕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