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数码

阿里金融 阿里金融:披着金融外衣的数据生意

本站专栏作家 葛甲

阿里巴巴临近IPO之前,经过一系列调整,在多个领域摆出扩张的姿态,例如近期成立小微金融集团,为商家和用户提供支付、小贷、担保及保险业务。阿里巴巴集团内部涉及小微金融服务的相关业务,将被集中整合后以一个整体正式亮相。

许多人喜欢反复提到一句话:马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人们对阿里巴巴涉足金融的期待很高,对马云提出要改变银行业的宣誓很受用。可实际情况是,阿里的小微金融业务仍只是在现行金融机制框架内对银行业的一个补充,于推动银行业进行变革关系不大,在可见的将来也不会有太大改变。阿里金融真正的利益诉求并非金融业务,而是面向金融业务的数据服务,这才是一盘真正大的棋。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之后,资金信贷成为经济领域中始终存在的一种刚需,银行业贷款对象集中于大型企业,与其提高效率,追求利润,降低风险的诉求有关。银行业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忽视是结构性失衡,并非政策倾斜所能解决的问题,我国自1993年就有了小额信贷业务的试点,直至如今小额贷款公司的遍地开花,对我国银行业业务中的空白点,发挥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小额贷款虽然在利率上可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数倍,但营运成本过高,在缺乏偿还机制,社会信用缺失的情况下,经营风险也很大。因此,为避免系统性风险,先前积极开展该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阿里巴巴组建的小微金融集团,从本质上仍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模式,只是他们将该业务搬到了网上,在一个初步具备信用体系的平台上运营,这是一种无法模仿的举措,因为阿里巴巴有大量商家和买家的交易行为数据。

阿里金融开展网上信贷业务的主体,是重庆和杭州的两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金共计16亿元,可向银行借贷不超过其注册资本金50%的资金用以网上信贷,即最高可利用的放贷资金为24亿元。阿里金融2012年上半年网上累计循环放贷130亿元,年利率在18%至21%期间,日利息收入过百万,其放贷总量与银行相比仍微不足道,且已出现亏损。

若按阿里金融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推算,其信贷业务年总规模在300亿元左右。而淘宝和天猫平台的年交易额已达1.2万亿,若按30%的成交量需信贷支持来算,阿里电商平台的信贷需求在3600亿元左右,这显然并不是两家小贷公司能处理得了的业务量,若从纯金融角度审视阿里金融,其边界也是明显可以看到的。当然,阿里巴巴也可以再注册几家小贷公司来满足平台上的信贷需求,但显然没这个必要,看上去他们也并不想这么做。

阿里巴巴是个痴迷于平台和入口的公司,投身具体业务向来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从阿里金融拉开的庞大架势来看,其目的并不在于服务自有的小贷公司,可以想象得到,阿里金融面向个人卖家和买家开放的信贷业务,只是他们构建小贷平台的抛砖引玉之举,目的在于吸引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加入这个平台,使用其提供的金融数据服务,将现有的金融和信用数据变现,成为纯粹的金融数据提供商。

任何小额信贷业务都存在两个问题,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线上比线下效率更高,风险却更大。但如果将小额信贷搬到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上去,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阿里电商平台有自己的一套信用体系和数据分析系统,可以通过对交易和资金往来的分析判断出贷款质地的优劣程度。其次,复杂的技术系统可以将流程和时间进一步缩短,这对于降低贷款成本至关重要。而这些,正是商业银行及商业公司小贷业务所缺乏的。只要阿里金融构建的平台,能有效解决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这两个问题,会吸引到很多金融机构加入进来。但要想让他们进来,只服务阿里平台上的业务量是没什么吸引力的,对他们来说,这点小贷业务太小了。

在2007年至2010年之间,阿里巴巴曾与建行和工行合作,向B2B平台上的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累计贷出的金额有128亿元人民币,但这一合作后来终止了。这批贷款的质量比较高,违约率低,合作终止的原因很可能在于还没有搭建好平台,导致效率不如预想中高,成本高居不下,且业务的发展前景有限,银行兴趣不大。当然,即便是现在,如果只针对阿里电商平台上的交易额开展业务,想象空间也并不是很大的。

阿里金融通过几年的尝试,在卖家数据上已更加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方面在两个省做出的试点,是对买家信贷数据的进一步完善。这些业务目前是亏损的,即便全面铺开,其利润也有限。关键是阿里单靠一己之力,其业务是难以扩展至阿里平台之外的,市场无法做大。这里面存在另一条路,即用阿里平台的信用数据为基础,以完善的技术平台为落脚点,吸引大量金融机构进驻平台,将信用支付和小贷业务扩展到自有电商平台之外,外面有一个十几万亿的大市场正在等待。

可以想象,阿里金融未来仍将走一条淘宝曾走过的路,打着金融业务的旗号将金融机构吸引进来,捆绑在一起发展壮大。有了金融机构的加入,政策限制不是问题,业务范围限制也不是问题。阿里电商平台上具备一定信用度的商家,完全可以为电商平台之外的任何一个自然人提供信用担保,使其获得银行贷款,即便这个人从没进行过网购,也不知电子商务为何物。之后的阿里金融,会退居入口处成为金融服务提供商,将信用数据和信贷技术平台卖出个好价钱。

由于阿里金融涉足的只是被银行业弃置的业务领域,且大方向是要为银行业开发小额信贷这片蓝海提供服务,不会对银行业的根本利益构成威胁,因此在政策上不会遭遇太大问题。这条路,走起来很长,但前景还是可以乐观的。

(葛甲供本站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家简介:葛甲:互联网发展史研究者和观察者,“通俗互联网”概念的倡导者,长期从事新闻出版,互联网研究和舆情分析工作,是国家级核心期刊《网络传播》的专栏作者,著有《千万网事》等专业书籍,现任职于五洲传播网络中心。

1.《阿里金融 阿里金融:披着金融外衣的数据生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阿里金融 阿里金融:披着金融外衣的数据生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477731.html

上一篇

敦煌网外贸平台 敦煌网B2B外贸平台宣布注册免费

下一篇

摩托罗拉裁员 摩托罗拉裁员何时了?

ott业务 有垄断壮胆 运营商要向OTT业务收费

ott业务 有垄断壮胆 运营商要向OTT业务收费

(本问转载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OTT业务,简单说就是依托网络运营的各种语音、视频以及数据服务业务。在国外,微软、雅虎和谷歌等公司开发并向用户推广免费使用这种软件。但在用户数量方面后来居上者,当属可依托网络拨打固定和移动电话的软件Skype。这也是在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微软忙不迭地把Skype收至麾下的原因之一。OTT软件对电信运营商的...

阿里新ceo 谢文:不论阿里新CEO是谁 都要干COO的活

阿里新ceo 谢文:不论阿里新CEO是谁 都要干COO的活

本站讯 1月15日消息,在马云向员工发出辞任阿里巴巴集团CEO邮件后,谁将在5月10日就任阿里集团新任CEO的问题引起了业界广泛猜测。对此,IT评论人谢文向本站表示,不论CEO的头衔落在谁头上,其实质仍旧是行使COO的职责。谢文作出上述评判的理由是基于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团分拆成为25个事业部,根据调整,阿里集团的原有业务决策和执行体系亦将发生变革,...

萨基姆手机 波导股份手机业务逐渐山寨化 自救之路涉嫌违规

萨基姆手机 波导股份手机业务逐渐山寨化 自救之路涉嫌违规

波导股份,曾在2003年打败了当时世界手机业三强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而坐上国内市场的销售宝座。但如今,波导股份却深陷“缺主业”的“无头”怪局:主业手机业务已沦落成一架坠毁了的战斗机残骸。在这个怪局下,对外放贷收息业务竟反串起了波导股份的自救主角。而其主业手机业务,正逐渐山寨化,甚至存在通过与上游的软件预装公司携手,在波导手机内预装“吸费”...

一号店招聘 1号店招聘信息暗示公司正着手布局线下业务

一号店招聘 1号店招聘信息暗示公司正着手布局线下业务

背后有了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撑腰”,1号店要迈“大步”了。昨日(9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某招聘网站发现,1号店正在招一名“电子商务经理/主管”,在职位描述中,“选址规划”、“商业商圈”等关键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布局线下市场,对电商网站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寻求在线下商业有一定经验的管理人员,1号店显然正在着手准备。对于是否布局线下业务,虽...

凤巢地图 百度分拆地图身边等业务组成LBS事业部

  • 凤巢地图 百度分拆地图身边等业务组成LBS事业部
  • 凤巢地图 百度分拆地图身边等业务组成LBS事业部
  • 凤巢地图 百度分拆地图身边等业务组成LBS事业部

快手十三姨个人资料 中兴通讯称规模销售正推动手机业务利润率提升

  • 快手十三姨个人资料 中兴通讯称规模销售正推动手机业务利润率提升
  • 快手十三姨个人资料 中兴通讯称规模销售正推动手机业务利润率提升
  • 快手十三姨个人资料 中兴通讯称规模销售正推动手机业务利润率提升

聚划算总经理 阿里原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被刑拘

  • 聚划算总经理 阿里原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被刑拘
  • 聚划算总经理 阿里原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被刑拘
  • 聚划算总经理 阿里原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被刑拘
戴旭评判阿里终极结局 戴旭评判阿里巴巴终极结局 马爸爸心理很难受

戴旭评判阿里终极结局 戴旭评判阿里巴巴终极结局 马爸爸心理很难受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石东伟曾表示:“大数据就像我们的生命线一样。”的确,经过十几年的运营,阿里巴巴平台沉淀了大量的商业数据资源。然而,需要补充的是,大数据不仅是阿里的生命线,更是国家安全的生命线。作为一位公共管理的研究者,我更喜欢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审视阿里巴巴的成长。在此,我只想谈一个问题:从国家的信息安全的角度看,阿里的大数据有多可怕。先讲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美国家庭收到了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