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机,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意思,简单点煲机是一种快速使器材老化进而稳定的措施,刚拿到手耳机都不是音质最佳的时候,就像我们在购买电脑时,开机都会给电脑全面杀毒一样。那么Mp3需要煲机吗?mp3使用过程的误区详解?接下来详细为大家介绍。

Mp3需要煲机吗?mp3使用过程的误区详解

  一款新的音响和耳机其内部元器件都是比较新的,在使用的时候由于没有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所以在声音表现方面一定还是不够成熟的。煲机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人为地去加快器材老化使其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的方式。对于耳机产品来说,它并没有音响系统那么多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电容等器件,它主要还是煲振膜的折环,所以相对来说在原理上更加简单一些。

  耳机的振膜和音圈所采用的是高顺性的材料,其内部结构在定性的初期并不那么稳定,所以顺性也比较小,就是比较生硬。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后分子之间的距离拉远,分布更加均匀后顺性才能增大。新的耳机产品由于振膜折环机械顺性不那么好,所以失真会更大一些,它都是低音的下潜力度不够、量感小、声音声音、中频不够柔和、高音较为毛糙尖锐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顺性会逐渐变好,失真就会逐渐减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准,声音各方面也会达到一个更为自如的水平,宽松许多。所以按照理论上来说,煲耳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煲耳机确实能够令声音更加快速地稳定成熟达到一个它正常应该发挥的水平。

mp3使用过程的误区详解:

  误区一:音量调节过大

  很多用户听MP3的时候,总是喜欢把音量调高。MP3最大音量可以高达80分贝,相当于一台割草机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能直接损伤听力。MP3调到大音量带来的失真会使高音刺耳、中音不清、低音浑浊,而失真属于噪音的一种,也会给你的MP3和耳机带来一定的损伤。

  建议:MP3的总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1/4-1/3。此外,每次听完音乐之后,养成把音量调节旋钮关至最小的习惯。

  误区二:长时间收听

  遇到喜欢的歌曲,一般用户都喜欢反复听,殊不知长时间听MP3会造成耳朵压力过重造成耳朵超负荷工作,致使听力下降损害健康。

  建议:听MP3要讲究劳逸结合,过分激烈的音乐,比如摇滚、快速流行音乐、大动态交响乐等,收听1小时左右应该休息一下;收听轻音乐、人声、较慢的流行音乐等100分钟左右休息一次。

  误区三:佩戴耳塞收听

  MP3配置的耳塞式耳机被直接塞进耳朵里,能将声音信号提高9分贝,时间长了会对耳膜造成伤害。为了追求强劲低频,很多耳塞使用长长的笛管式低音谐振和防漏音设计,并把耳塞的外形与耳朵的形状相配合,使耳塞与耳孔贴紧,直接利用耳朵的耳道作为低音共振腔,这样就能听到更强劲的音乐。其实这样对耳朵带来的损伤是极为严重的。短期使用时,由于人体具有的修复功能,造成的影响不大;长期使用,无疑会造成严重的听力损害。

  建议:使用头戴式耳机显然比耳塞要好的多,这就是为什么以前销往欧洲的随身听大部分配备头戴式耳机的原因了,因为耳塞曾经对欧洲的年轻人造成伤害。

  误区四:嘈杂环境中听MP3

  在公共汽车上收听MP3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但是在嘈杂环境中听MP3所造成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按照常理在嘈杂环境中应该使用防漏音耳塞,这样就能避免大部分噪音的侵入,在较小音量的情况下听到清晰的声音。但是佩戴这样的耳塞同样会损害耳朵,可能造成血液循环不良、耳鸣、内耳毛细胞坏死甚至听神经损伤。

  建议:我们尽量不要在嘈杂环境中收听MP3或者其它随身听设备。如有需要,则使用头戴式耳机,但是收听时间还是不能过长。

  误区五:随意使用电池

  对于MP3的电池而言,并不像笔记本、手机那样珍贵,所以消费者使用起来比较随意。想什么时候充电就什么时候充电,根本不顾忌MP3里边的电量还剩多少,充电电池充电次数大约为10000次,频繁充电将减少电池寿命,给你的MP3带来损害。

  建议:使用内置锂电的MP3在购买后请将其自带的电量使用完,再进行4—6小时的连续充电(类似于新手机的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内置电池的使用能力。平时充电时可以用“深充深放”原则使用,即用尽电以后再充满电。另外,带干电池的MP3关机后,若长时间不使用应取出电池,以免过放电损坏机器。

  Mp3需要煲机吗?mp3使用过程的误区详解。以上就是对mp3详细介绍。对新买的mp3煲机确实对加速耳机性能快速稳定,令其发挥出最佳性能的方法。

1.《耳机煲机有必要吗 Mp3需要煲机吗?mp3使用过程的误区详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耳机煲机有必要吗 Mp3需要煲机吗?mp3使用过程的误区详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411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