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方戏曲有50多种,如皮影、木偶、眉户、弦子戏等

弦子戏:流传于安康平利、镇平、岚皋地区,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端公戏:陕南地区流行。

陕南称女巫为阴婆,男巫为端公。

端公戏,俗称"坛戏",是一种巫师组班装旦抹丑、巫步神歌、踊踏欢唱的陕西省地方小戏。

因其行头简单,一包袱可携,所以又叫打包袱。

端公戏本为古代巴蜀巫师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来发展为民间歌舞剧,属地方小剧种,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现男女爱情内容,故又称"对对戏",适宜排演小型剧目,其唱腔朴实柔和、表现形式活波洒脱,唱词幽默风趣,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陕南汉中地方特色。

眉户:眉户相传应起源于陕西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鄠h县而故称"眉户",分布于山西晋南、陕西、甘肃、豫西等各省地,又称"眉鄠"或"迷糊",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

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俗称"曲子戏",文人惯称为"清曲"。

陕北秧歌戏:秧歌是由古代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

陕北秧歌;民歌组合与板式变化相结合。

合阳提线木偶: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是至今活跃着一个"起于汉而兴于唐"的稀有传统剧种,也叫合阳提线木偶。

合阳线偶戏自成一家,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部是靠演员用手中的细线悬控木偶完成的。

乾县礼泉地区的弦板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流传于关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

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

杖头木偶是一种地方传统戏剧。

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

从来不太喜欢戏剧的我,去戏剧大观园看看,长知识。

1.《陕西地方戏 游记:陕西地方戏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陕西地方戏 游记:陕西地方戏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021-04-10/124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