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约旦北部,靠近叙利亚一侧的戈壁滩上,有一片蔚为壮观的居住地——扎塔里难民营。

扎塔里总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目前约有8万名难民在此居住。

今年12月初,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合作部项目官员赵琪在安曼参加培训期间,对扎塔里进行了探访。

今天我们就跟随她的文章,一起走进这座世界第二大难民营。

“如果不是这次两小时的经历,我恐怕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难民营的真实生活。”

(右图中间为作者)

这里的男人们悠哉地骑着自行车在营区里闲逛,女人们给孩子挑选着服装和零食,最“繁华”的街道两旁散布着各种店铺,五金店、理发馆、修车铺、蔬菜摊热闹非凡。居住区点缀着街头绘画,室外晾晒的衣物和彩色防水油布。

要不是荷枪实弹的军警、戒备森严的检查站和铁丝环绕的围墙,我会恍惚以为自己在某县城的街上赶集。

除此之外,分布在营区各处的礼拜场所、消防站、警察局、医院、法院、学校和垃圾处理厂等维系着这里的基本生活运转。这里每天供电6小时,每周供水一次,所以白色巨型水箱是家家户户的标配。

照片中间,路边白色水箱隐约可见

在饱受武装冲突和恐怖威胁影响的中东地区,约旦一直都是冲突受害者的避难港湾,几十年来经历了数次难民潮的考验。叙利亚爆发冲突以来,约旦北部与叙接壤的Mafraq省首当其冲。自2011年以来,约旦政府登记在册的叙利亚难民数量已经超过65万人,而当局估计实际数量已超过150万。

为安置大量涌入的难民,约旦当局在该地区建立了三个难民营,扎塔里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2012年7月,扎塔里首次开放,2014年达到饱和,自愿返乡的难民很少。5年来,这里已经逐渐变成一种永久住所。

2016年由于边境遭到汽车炸弹袭击,当局全面关闭边境,导致数万难民滞留在叙约两国交界的沙漠无人区一处狭长地带。

迫于安全考虑和准入限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通常将长途跋涉的难民先接到约旦境内的中转营,洗个热水澡,吃顿热乎饭。经过休整后,再送往医疗营进行体检和防疫处置,随后难民家庭就可以选择进入难民营或自行安置。

由于难民数量庞大,难民营里有多个NGO提供救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扎塔里设有重建家庭联系工作站,地点选在营地医院的旁边,使这项服务迅速有效地得到推广。

在工作站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培训的两名约旦红新月会志愿者正在为两名阿拉伯妇女提供“一对一”的家庭通话服务,院子里还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待。每位妇女都持有联合国难民署派发的“身份证”,其实就是一张简易的塑封卡片,上面一排数字1-10表明家庭人口总数,下面注明每月领取固定补贴的金额,中间是“门牌号”。

自2014年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驻守在这个工作站,每周三天,每天四个小时,为了失散家庭的殷殷期盼,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每天有60-70名难民前来工作站拨打免费电话,绝大部分都是带着孩子的女士。虽然规定每次通话时间在5分钟以内,志愿者还是不忍心打断情绪激动的家人们。

其实,难民营里是有手机售卖点的——而且一个中国品牌手机的广告十分抢眼,在智能手机如此方便的年月,为何免费通话服务还是必要的人道服务呢?经过攀谈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难民营里没有网络,更重要的是一些难民来自“伊斯兰国”控制区,他们担心与该地区的家人直接联系会引起约旦当局不必要的怀疑,最终难逃被驱逐的厄运。

如果人们认定失踪家属被逮捕并遭到拘留,委员会还将对失踪人员情况进行登记,通过有关当局的协助寻找失踪亲人的下落,在进行探视的过程中传递红十字通信。仅11月当月工作站就收到了30份寻人请求。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但至少这项服务能给亲属失联的人们带来希望和慰藉。

图中的混凝土蓄水池可以满足四万多家庭的用水需求,但每周供水一次的事实无法改变。

约旦基础设施落后,自然资源匮乏,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在首都安曼,每周供水只有一天,家家户户都备有储水设备。大量难民涌入加剧了原本匮乏的资源问题,争夺水资源常常是冲突的诱因。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供水设备老化,渗漏现象严重,水流失率高是问题的症结。

在Mafraq省,委员会投入资金,提供技术,进口耗材,兴建了保用数十年的三个巨型供水设施,惠及受益人30余万,极大地缓解了本地居民和难民的用水压力。

并不是所有的难民都居住在难民营里,难民营以外还散居着很多难民家庭,委员会为其中的特困家庭提供租房补贴,符合条件的其他家庭还可以申请生计金,也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比如,我走访的一户难民家庭,父母两人带着一个两岁多的男孩。委员会为他们提供了一笔不用偿还的生计金,用于购买当地特有的肉羊,100第纳尔一只(约合人民币1000元左右),除去各种成本几个月后卖掉一只羊能收入20-40第纳尔(约200-400元)。看似收入可观,然而这些羊群就是整个家庭维系生计的全部家当。

两岁多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而眼前的这个孩子却早早承担起生活的重任。他不仅学会了赶羊入圈,看到有客人来访,还迫不及待地给我们展示“牧羊”技能。

武装冲突往往会无情的夺去一个家庭的儿子,丈夫或父亲。我们还走访了一个难民家庭,祖孙三代租住在一个阁楼上。老母亲凭借裁缝手艺,用委员会提供的生计金购买了一台缝纫机,靠着给街坊邻居制作修改衣服勉强糊口。老妇人和女儿都没了丈夫,带着刚会走路的孙女一起生活。她们不停地向我展示一针一线缝制的女士长袍,小女孩却羞涩地躲在大人身后,葡萄珠一样溜黑的眼睛打量着陌生人,那么天真,那么清澈。

告别难民营,离开这两个家庭很久很久,甚至已经回到北京,我的脑海里还满是他们的身影。如果不是流离失所的难民家庭,他们该有别样的生活吧。

你还可以通过这个视频,了解更多关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扎塔里难民营及叙约边境地区开展的工作。

若非生活所迫,谁会背井离乡,与至亲分离?

一线| 缅甸若开邦北部纪实

《芳华》中提到的那场战争,至今还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我在世界第二大难民营的两个小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在世界第二大难民营的两个小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