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已颁布的 《南京林业大学章程》规定,10月 20日为我校校庆日。在今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官微特设“校友风采”栏目,重点进行校友事迹报道。

她,是自然之子,受梁希先生“碧水青山梦”的感召,毅然投身林业。

她,是林苑名师,23年青春岁月,奉献给南林莘莘学子。

她,是高原女儿,天命之年孤身进藏,创立了第一座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人称“小木屋”。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她就是徐凤翔教授,我国著名高原生态学家、我校1955届校友,永远的“森林女神”。

碧水青山,钟情向往,先辈感召以身许绿

2014年,徐凤翔出版自传体著作《高原梦未央》。书中,她这样评价自己———“一个自然之子”。打小生活在江南的水乡原野,让徐凤翔对自然有着莫名的亲近之情。青年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中国林业”创刊号上看到新中国首任林业部部长梁希先生的著名诗句:“让黄河流碧水,叫赤地变青山。把河山装成锦绣,将国土绘成丹青。”

这充满诗意的号召与蓝图,彻底改变了徐凤翔的人生轨迹。“我原本大学是想学文科,将来当个作家的。”徐凤翔笑言,就因这诗化的指引,让原本偏爱文学的她弃 “文”从“武”(科学),毅然以身许绿。1951年,徐凤翔考入梁希先生曾执教过的南京大学森林系。至此开启了她林海天涯、一生寻“绿”、护“绿”的伟大事业。

1955年大学毕业后,徐凤翔留校执教,从事森林生态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把青春献给了南林的莘莘学子。

此后20余年里,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徐凤翔还特别钟情于野外考察。长白山林区的松涛,阿里山的密林……徐凤翔考察了除西藏之外的主要林区,其中就包括与藏东南毗邻的滇西林区———在那里,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直存在于心底的对西域边陲的“神往”。

1977年,当国家援藏任务下达到南京林学院森林生态学专业时,徐凤翔感觉“天降此任于我身”。最终,她的坚定与执着,帮助她争取到了这项“神圣的、期盼已久的,并决定奉献终生的事业”。

这一年,她47岁,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生活安定。

“末春三月江南绿,东风和煦花锦簇,柳丝千条关不住,壮心飞向珠峰麓。”38年前,徐凤翔写下此诗以表心志。在雪域高原的召唤下,她辞别家人,背起行囊,朝圣高原。

雪域高原,魂牵梦绕,怀抱树苗只身进藏

在徐凤翔入藏的行囊里,除了个人衣物,还有测树、测土、林分调查、气象观测的教学用具和一批专业图书。时任西藏农牧学院的老师笑称:“科学的‘文成公主’带着‘嫁妆’进藏来了。”除此之外,在行囊里,还有一件东西,徐凤翔非常宝贝,一路抱着它坐火车走进西藏。这件宝贝就是———五棵水杉树苗。

2015年8月,就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前夕,也是徐凤翔一手建立起来的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成立30周年之际,84岁的她既“不想打扰友人”,也为“看看西藏生态的真实现状”,又一次“悄悄进藏”了。“这恐怕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进藏。”站在生态研究所的院子里,徐凤翔疼爱地、一遍遍地抚摸着这五棵水杉树,就像抚摸着她心爱的孩子。昔日江南的小树苗,早已在高原扎根,长成了“壮小伙”。徐凤翔将头紧贴着树干,深情地说:“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这辈子,咱们的缘分恐怕就到此为止了,我再也没有机会来看你们了。下辈子,咱们再续这份情,这份爱。”说罢,两行热泪沿着她饱经风霜的面颊缓缓滑落,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上攀珠峰大本营,下临墨脱幽谷,西达阿里荒漠、北抵羌塘“无人区”,东越横断山脉……为西藏丰富的生态环境所深深吸引,从最初援藏转为后来的调藏,入藏18年,徐凤翔行程13万余公里,西藏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为什么选择一路走下去?”曾有人问她。徐凤翔不假思索地回答:“很简单,只为一个‘情’字。”

在徐凤翔眼中,“与高原的美相比,一切苦难都不足挂齿”。她曾经遭遇400条蚂蟥附身、狼群包围,数度几乎雪域埋骨……但她“最终忍受了、克服了、解决了”。

徐凤翔有一个藏族名字叫辛娜卓嘎,意为“森林女神”。她被藏汉民众称为“高原的女儿”,也被视为我国高原生态科研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先驱,她第一个提出将高原生态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并首创了以高原为研究对象的生态机构———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

20世纪80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以徐凤翔为原型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小木屋》和同名电视片,让徐凤翔扎根西藏林海、拓荒高原生态研究的事迹广为流传,感动了亿万读者、观众。

两座木屋,一世情缘,耄耋之年不忘初心

“爱我华夏,爱我河山,保护地球,造福未来。”在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大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这样一句寄语。寄语下的署名为“木屋山人徐凤翔”。

1995年,“超期服役”的徐凤翔从西藏退休。走下雪域高原,花甲之年的她又在北京灵山创建了第二座“小木屋”———灵山生态研究所。

“小木屋”内,徐凤翔一方面向雪域以外的人们介绍、展示高原的生态特色;另一方面从事青藏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生态学比较研究,向社会进行环保科普教育;并以此方式,延续着她的生态梦和永不能释怀的高原情。

“两座木屋,一世情缘。”徐凤翔曾这样概括自己50岁后的人生。“此生阅历千重山,心波浩渺难驻鞍。”耄耋之年的徐风翔依然壮心不已。自称“80后”的她初心不改,经常受邀去大学、中小学做关于生态保护的报告,孜孜不倦地教导后代。

就在今年上半年,徐凤翔再次回到母校南京林业大学,给青年学子做了“我的西藏高原之梦”报告。她赠送给青年学子们生态六字箴言:“天—遵自然之规律;心—怀救赎之诚心;地—查大地之破损;灵—念生灵之艰辛;俭—俭家园之财力;行—行实效之措施。”徐凤翔用自己对西藏高原、祖国河山、人生梦想的热爱之情,感动了全场听众,为青年学子们上了生动而又励志的“人生梦”一课。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如今,徐凤翔依然为生态科研教育、生态建设殚精竭虑。她正在和友人一道筹办“小木屋之友”民间组织,呼吁更多人关注西藏生态。

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报告会

主 题:生态文明见闻——走进高原深处

时 间:2016年10月12日(周三)下午3:30

地 点:教五楼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徐凤翔

出席对象:本科生

徐凤翔教授简介:

我校1955届知名校友。著名作家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木屋》中的女主人公。高原生态学家,西藏农牧学院森林生态学教授,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和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创建人。

40多年来,她为探索、揭示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的内蕴,考察了我国65个主要林区,其中西藏的主要林区20处,区内考察行程13万多公里,取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标本和图像资料,在不少方面填补了高原生态研究的空白。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如今,她依然为生态科普教育、生态建设殚精竭虑,和友人一道筹办“小木屋之友”民间组织,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生态、保护生态。

党委宣传部

南京林业大学

NFUEDU

通讯员:方彦蘅

照片由徐凤翔本人提供

排版:于钰儿

近期热门文章:

☞南林资讯台 | 第七周讲座、活动、招聘信息汇总

☞光明日报刊文评:“劝退”让学生混不了日子——看南京林业大学如何从严治校

(点击文字即可查看哦)

温馨提示

欢迎在订阅号中置顶 『南京林业大学』

1.《校友风采 | 高原梦未央 梦绿天涯路———记著名高原生态学家、我校1955届校友徐凤翔教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校友风采 | 高原梦未央 梦绿天涯路———记著名高原生态学家、我校1955届校友徐凤翔教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