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学,即近代有些人用以称呼中国古代的通俗文学。大体包括歌、谣、曲子,讲史、话本,宋元以来南北戏曲及地方戏,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讲唱文学,民间传说、笑话、谜语等杂体作品。

一、俗文学的源流

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和一些贵族文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我们还是能把握出其明显的脉络的。应该说,我国古代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在“诗经”时代。《诗经·国风》是我国古代俗文学第一个高潮的标志。古人把劳动人民文学的“风”和贵族文学的“雅”、“颂”三而合一作为诗经“六义”中的三义一并称之,这实在是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甚至是相融在文学上曲折的反映。以后由于语言文白的分野和城市的发展,作为广大农民参与创作和流传的、以口头文学形式出现并被记录下来的俗文学逐渐消停。

俗文学的又一个高潮是从元朝的杂剧开始的,杂剧是给市民看的。接着出现了明传奇,属戏剧一路;还有由说书的有声语言艺术发展到话本,进而再发展到“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再发展到章回体小说,至《红楼梦》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

唐宋以前,无论是俗文学还是雅文学,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作家,弄文学,只是封建士大夫和官僚的业余爱好而已。关汉卿以后,俗文学应该说有了专业作家。明清时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强化、发展和完善,正宗读书人在心理上可能不排斥杂剧、传奇、说书、话本和章回小说,但却又非要装得义正辞严地视弄俗文学甚至读俗文学为下品了。于是,正和野、雅和俗因此而对立起来了。“五四”以后,现代白话文兴起,渐渐地此前的白话包括《金瓶梅》、《红楼梦》等,都成雅文学。白话文学由俗变雅,成为古代俗文学终结的标志。

二、俗文学的特质

郑振铎先生在其《中国俗文学史》这样定义俗:“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他按体裁将俗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戏曲、讲唱文学和游戏文章五类。

郑振铎先生指出俗文学具有六个特质:一是大众的。它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二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三是口传的;四是新鲜的,但是粗鄙的;五是其想象力往往是很奔放的;六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

三、俗文学与正统文学的界限

一般认为,俗文学与正统文学之间的界限主要有三。其一,从文体区分。因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学的主体是散文和诗歌,所以对俗文学的理解往往会从文体的角度,指诗文以外的文学体裁。其二,作品风格。名为俗文学,顾名思义是从文学作品的风格着眼的,指俚俗、通俗的文学作品。其三,流传范围。文学艺术的流传范围很难截然划分,这里指主要范围,即流行于社会的普通民众中。

俗文学的研究是一个交叉领域,不仅与民间文学的诸多面向相重合,而且又能包容通俗小说、戏曲等研究。由于俗文学的载体往往是俗语言,俗文学中体现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观念、变文、歌辞、白话诗等俗文学分体研究。其研究方法沿袭中国传统学术研究,集中于书面文本,从藏书读书开始,经过版本、考据以进行文本的解析与评判。

通常还认为,古代戏曲应该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古代戏曲作为一种颇为特殊的文学现象,它和俗文学以及民间文学关系密切。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评话俗称大书是唐宋时期的讲史演变而来;弹词俗称小书,形成于明。将古代戏曲放到俗文学或民间文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时,需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1.《俗文学:中国古代的通俗文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俗文学:中国古代的通俗文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0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