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指南

王广文 一个个脱贫攻坚励志故事带来致富新希望——前进路上,他们自强不息

郭朝信的妻子侯怀苹在核桃林中劳作。

  刘家禄身残志坚,自学维修家电过上幸福生活。徐绍霞正在组装笔芯。孟玲正在定植水果芹菜。郑孝峰在修理电动自行车。刘同龙正在为患者把脉。和大公鸡“亲密无间”的尹衍英。

  行走在我市各区县的广袤大地上,总能感受到那些为摆脱贫困而努力奋斗的人们自强不息的力量:他们有的身有残障,但身残志不残,自学技术实现脱贫;有的年过六旬,但勤劳奋进,靠自己勤奋的双手成为当地的“脱贫名人”;有的脱贫后不忘回馈社会,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拒绝向命运低头、向贫困弯腰。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政府政策的帮助之下、社会的关怀之中,谱写着自强不息的人生篇章。他们曲折而生动的脱贫致富故事,成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鲜活一角。

  ○历城区港沟街道○郭朝信:精准扶贫暖风吹 脱贫致富有奔头

  “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家的天早就塌了。”近日,面对记者采访,历城区港沟街道坞西村贫困户郭朝信十分感慨。

  2007年,郭朝信由于车祸导致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孩子还小,正在上学。妻子侯怀苹既要护理病床上的丈夫,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只能靠打零工来支撑这个家庭。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精神上的打击外加经济上的窘迫使郭朝信一度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直到2013年,国家的扶贫政策为这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因郭朝信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帮扶。

  医疗扶贫政策虽然解决了郭朝信长期服药的费用问题,但是车祸致残后的他身体机能也不断下降,各种慢性病找上门来,需要长期服药才能维持生活。医疗扶贫的住院报销和慢病送药政策彻底解开了他紧锁的眉头。现在,郭朝信的日常用药由家庭医生定期送上门,不但没有了费用负担,还省去了自己跑医院。

  郭朝信一家的帮扶责任人是港沟街道人大工作室主任曾宪泉。在了解情况后,曾宪泉为郭朝信一家制定了精准帮扶政策,还为其妻子申请了扶贫专岗的岗位,增加了家庭收入。负担减少了,收入增加了,生活更有奔头了,郭朝信一家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本报记者张敏)

  ○济阳区垛石街道○刘家禄:不当“懒汉”自学手艺奔小康

  “身残志不能残,绝对不能当‘懒汉’,不能向政府张嘴伸手要。”济阳区垛石街道刘台村村民刘家禄,就是凭着这样一股韧劲儿,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能骑三轮摩托车,会修电器,还是一位光伏公益岗工作人员。

  刘家禄和妻子都患有肢体二级残疾,家中有三个孩子要养,生活十分艰难。

  自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项优惠政策都向贫困户倾斜,一些贫困户啥都不愿干、天天“等靠要”,对此,刘家禄说:“光等着政府帮是富不起来的,我认为还得在好政策下靠自己干才能真正脱贫。”为了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刘家禄学会了维修家电。每天,他骑着三轮摩托车批发小家电、生活用品到集市上卖,顺便给人维修电器。他坚信,只要依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今,刘家禄依靠种地、做小买卖和政府补助,年收入达到6万多元。刘家禄常说:“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得鼓起劲好好干,脱贫致富主要还得靠自己。”

  疫情期间,身有残疾的刘家禄,毅然站在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前端。他每天坚持在指挥部轮流值班,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在他的积极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化身为能说会道的“战疫宣传员”。

  “以前都是大家帮助我,现在村里有需要,我得站出来,贡献贫困群众的力量。”刘家禄说。

  (本报记者张群通讯员刘亮荣)

  ○章丘区官庄街道○梁元强夫妇:拒绝“等靠要” 勤劳“摘穷帽”

  梁元强今年52岁,是章丘区官庄街道亮甲坡村人,肢体患有二级残疾;妻子徐绍霞今年41岁,下肢同样患有残疾,夫妻两人只能依靠轮椅行动。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家庭,夫妻两人却不等不靠,自学家电维修,走出脱贫致富路。

  2014年,亮甲坡村被识别为贫困村。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全村扶贫项目有序开展,村集体收入突破40万元,村内道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不断改善。

  看到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这更加坚定了梁元强一家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梁元强头脑比较灵活,爱好学习又能吃苦,平时喜欢研究小家电,谁家钟表、电视、收音机、电磁炉、电锅坏了,都放在他家,他就耐心钻研,认真修理。这些手工活虽然辛苦,但梁元强说,不能坐享其成等着别人给,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踏实。

  去年,官庄街道又对该户进行了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梁元强一家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室内窗明几净,院落干净整洁,这是几年前的梁元强想都不敢想的。

  “孩子上学不花钱、生病也不用再为医药费发愁,连屋子都帮我们粉刷得这么漂亮,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更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心。”梁元强说。

  (本报记者时晔然通讯员沈佳琦)

  ○莱芜区高庄街道○孟玲:蔬菜大棚“架起”脱贫致富梦

  在莱芜区高庄街道明利蔬菜合作社的黄瓜大棚旁,脸上挂满汗水的孟玲正推着一车鲜嫩的黄瓜走来。

  孟玲是高庄街道上台子村人,今年55岁,四年前,她的丈夫亓明义在干活中不慎腰部脊椎受损,下肢接近瘫痪,从此生活不能自理。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孟玲在背地里痛哭了好几次。当时,孟玲的大女儿在青岛上大学,二女儿还在上小学,全家重担都压在了孟玲一人肩上,家庭十分困难。

  2017年,孟玲来到明利蔬菜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一名工人。“明利蔬菜合作社了解到我的情况后,让我到合作社学习蔬菜生产技术,把我纳入合作社成为社员,并让我到合作社基地工作。”孟玲告诉记者。

  扶贫先扶智,让农民掌握致富技能,这是明利合作社的宗旨。合作社成立了土壤肥料化验室,为孟玲免费测土并提供配方施肥依据。家中的耕地主要种植花生和玉米。合作社选派合作社优秀技术性骨干到地里对孟玲免费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栽培方法,提高管理技术,以帮助她尽快脱贫。

  到目前,孟玲的平均月工资能有1200元到1400元,每月都有了固定收入,加上合作社的年终分红,每年能挣到2万元左右。

  在街道、合作社的精准帮扶下,孟玲在2018年5月份退出低保,摘掉了穷帽。“多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给了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帮我走出了困境,我会让生活越过越好。”话音未落,孟玲又在大棚里忙碌起来。(本报记者朱峰)

  ○钢城区里辛街道○郑孝峰夫妇:修车“修”出新生活

  记者见到郑孝峰时,他正在修理一辆电动车,手法娴熟,动作麻利,如果不是站起来和记者打招呼,很难想象他腿部有严重残疾。

  郑孝峰是钢城区里辛街道郑王庄村人,修车已有20年。郑孝峰是不幸的,因为医疗事故,10岁时无法行走,后来经过当地医生的针灸治疗,慢慢能下地走路了,但双腿使不上劲,走路十分艰难。为了能活下去,他跟随周边村民去泰安学习摩托车修理技术。从修补车胎到复杂的摩托车修理,他样样精通,日子渐渐有了起色。2009年,在熟人的介绍下,他和尚慧慧喜结连理,但两人一个肢体三级残疾,一个肢体四级残疾,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在近几年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郑孝峰一家的生活大为改观。郑孝峰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三口现在享受低保待遇,每年发放的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扶贫项目收益加起来近万元,全家的扶贫特惠保险和孩子上学政府都有照顾,加上修车的收入和收取的土地租赁费,每年家庭总收入达到两万元。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郑孝峰充满了期待:“我先站稳脚跟,等资金充足了改成卖车行,通过销售电动自行车来增加收入,争取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赵健)

  ○商河县白桥镇○刘同龙:昔日贫困他人助 今日脱贫助他人

  “大娘,硝苯地平这个药,您平时吃一个就行,可千万别多吃啊!”说这话的是商河县白桥镇高桥村刘同龙。

  2002年,刘同龙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先后进行了两场大手术,命是保住了,但落下了终生残疾。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做生意失败、奶奶住进医院、弟弟正上小学,家里处处都要花钱,给当时正上初中的刘同龙带去了他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压力。想要辍学打工,但身体上的残疾不允许他从事高强度工作,生活一度陷入无尽的灰色。

  白桥镇党委政府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一边鼓励他继续完成学业,一边对他进行临时性救助,并积极联系残联等部门多方位筹集资金帮扶。2016年,刘同龙一家正式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的生活进一步得到了改善。也是这一年,他考上了研究生。

  “我是借助国家扶贫政策走出来的孩子,现在自己脱贫了,也要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我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但我愿意去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我的活动中。”刘同龙说。研究生毕业后,刘同龙在县城开了一家中医诊所,每个月固定举行义诊活动,还组织筹办了“百姓识百草”的科普活动。

  现在每隔几个月,刘同龙都带着药回村里看看,一些贫困老人不识字,买药吃药很困难,他细心地记下每一户老人的病情,免费给他们送去药品。刘同龙说:“我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扶贫路上的志愿者。那么多人扶过我,我也要扶更多人,帮他们走向未来。”

  (本报记者郝倩通讯员刘彦均)

  ○平阴县孝直镇○尹衍英:巾帼展英姿 带头奔小康

  照片中这位与大公鸡“亲密无间”的老人叫尹衍英,今年60岁的她,原本是平阴县孝直镇马跑泉村的贫困户。两年前,在镇、村干部的扶持下,尹衍英开始养鸡。现在的她,不仅靠养鸡脱贫致富,还与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一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如今,她的奋斗故事被广为传播。

  2012年,马跑泉村通过调查摸底了解到,尹衍英家因为丈夫得了重病,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镇、村干部就琢磨如何帮助她一家走出困境。

  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德钢和驻村第一书记王广文注意到,尹衍英为了给丈夫补充营养,养了十几只鸡。“少也是养,多也是养,为啥不让她开个养鸡场?”王广文说。

  最初,在黄德钢和王广文的帮助下,尹衍英只养了几百只鸡,本钱也是东拼西凑。那时,山上没有电,一早一晚只靠一盏太阳能灯照明,尹衍英不知道绊倒过多少次。

  2019年上半年,村里协调了好几个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电线终于架到了山坡上。靠着头一年养鸡收入的4万余元,尹衍英建了大棚、引进了鸭和鹅,养殖规模扩大了不少。与此同时,贫困户变身养殖户的故事也在附近传开了。尹衍英家的鸡蛋、鸭蛋不愁销路,几乎每天都卖光,鹅蛋更是抢手,供不应求。

  随着日子越过越好,2019年,尹衍英又盖了四间新房,购置了种鸡孵化设备,自己孵化鸡苗,在保证自己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对外销售,增收的渠道又拓宽了。

  今年,尹衍英又把周围的山地承包了下来,种植了30亩玉米、20亩黄芩、500棵油杏,致富路正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冯经伟)

1.《王广文 一个个脱贫攻坚励志故事带来致富新希望——前进路上,他们自强不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广文 一个个脱贫攻坚励志故事带来致富新希望——前进路上,他们自强不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454644.html

上一篇

纯肉np文 风物里的温情与厚意

下一篇

港澳办主任 【出彩机关人】真抓实干谋发展 心系群众践初心 ——记市委台港澳办交往交流处处长赵立成

慧心巧思 泉城路街道创新举措让群众尽享文明硕果 文明为伴,老城古巷焕发时代新韵

若说老城古巷、流水潺潺带给游客的是惬意感受,那么,整洁的道路、靓丽的环境则如一份初心承诺,温暖着胡同里百姓的心田。自创城工作开展以来,历下区泉城路街道以精益求精的细致准备和创新巧妙的工作方法,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推进创城常态长效,让市民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创城红利”,使最富济南特色的老街老巷实现了环境蝶变提升,交出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创城答卷。打...

残疾人证 济南持证残疾人12.83万 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

5月21日是第27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为“推进残疾预防,健康成就小康”。5月17日,济南市委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济南市残疾人脱贫奔康行动相关内容。据了解,目前济南市城乡共有残疾人40多万,持证残疾人12.83万,其中贫困人口约占40%左右。预计将在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的任务目标。  发布会上,济南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孙君涛分别介绍...

迎政女装 爱心企业向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619万元服装

4月25日,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工程—(爱心温暖)迎政服装项目”在聊城启动。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朱晓峰、北京迎政时装公司董事长马迎、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杨忠民、聊城市副市长田中俊出席仪式并讲话。  仪式上,北京迎政时装公司董事长马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朱晓峰向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了价值619万元的迎政服...

记者日记 百名青年记者走基层|记者日记:事无巨细为居民 街道工作不容易

  • 记者日记 百名青年记者走基层|记者日记:事无巨细为居民 街道工作不容易
  • 记者日记 百名青年记者走基层|记者日记:事无巨细为居民 街道工作不容易
  • 记者日记 百名青年记者走基层|记者日记:事无巨细为居民 街道工作不容易

播种者社区 百名年轻记者下基层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做垃圾分类“蒲公英” 文明提升“满天星”

  • 播种者社区 百名年轻记者下基层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做垃圾分类“蒲公英” 文明提升“满天星”
  • 播种者社区 百名年轻记者下基层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做垃圾分类“蒲公英” 文明提升“满天星”
  • 播种者社区 百名年轻记者下基层 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做垃圾分类“蒲公英” 文明提升“满天星”

残疾人汽车 残疾人也能自驾游 山东首家残疾人轮椅汽车俱乐部成立

  • 残疾人汽车 残疾人也能自驾游 山东首家残疾人轮椅汽车俱乐部成立
  • 残疾人汽车 残疾人也能自驾游 山东首家残疾人轮椅汽车俱乐部成立
  • 残疾人汽车 残疾人也能自驾游 山东首家残疾人轮椅汽车俱乐部成立

吴阳阳 桑梓店街道:“出彩家风”助力抗“疫”胜利

  • 吴阳阳 桑梓店街道:“出彩家风”助力抗“疫”胜利
  • 吴阳阳 桑梓店街道:“出彩家风”助力抗“疫”胜利
  • 吴阳阳 桑梓店街道:“出彩家风”助力抗“疫”胜利

社区工作者入党申请书 “请党组织考验我!”龙洞街道六名新入职社区工作者抗“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

  • 社区工作者入党申请书 “请党组织考验我!”龙洞街道六名新入职社区工作者抗“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
  • 社区工作者入党申请书 “请党组织考验我!”龙洞街道六名新入职社区工作者抗“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
  • 社区工作者入党申请书 “请党组织考验我!”龙洞街道六名新入职社区工作者抗“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