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展出的深圳中学生校服。资料图片

或许在你眼里,最能代表深圳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是“城市地标”京基100大楼,是“拓荒牛”雕塑,但对于生于深圳、长于深圳的年轻一代来说,最能代表深圳的是“深圳校服”!

近日,一条“深圳中学生校服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本站展出”的消息火爆互联网。这条消息迅速得到了确认,V&A策划此次展示的策展人Corinna Gardner介绍,这是深港双年展办公室与位于伦敦的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合作项目。作为代表深圳的物品之一,“深圳校服”不仅于本月在该馆进行展览,还将与另一展品《深圳自然笔记》一起,成为V&A博物馆的永久收藏。

与其他城市不同,深圳学生的校服为全市统一,这让穿着深圳校服长大的一代人有了共同回忆,校服也成为他们作为深圳人的“深圳认证”。“深圳的孩子都是通过校服认亲的,校服让我们感到自豪。”推荐校服作为该展展品的深圳学生Feby Ting说。

伦敦博物馆里展出深圳校服

在深圳,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学生穿着这种深蓝色和白色组成的统一样式的校服,“它耐磨、易洗、透气舒适又百搭,是我每天衣着的主动且不二选择。”

而在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和设计博物馆,它成立于1852年,收藏了从远古时代到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460万件艺术品。

看似普通的深圳校服缘何成为殿堂级博物馆的展品?缘分始于2013深港双年展。

2013年深港双年展时,作为参展机构,V&A在深圳尝试开启一种新的收集形式:“快速反应收集展品”。策展人Corinna Gardner介绍:“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微博、豆瓣等公开征集,想让居住在深圳的人推荐一些他们觉得能够讲述城市故事的物品,只要这个物体背后的故事可以代表迅速变化的深圳就可以。”

当时在同济大学学习城市规划的大一学生Feby Ting在微博上看到这个征集,发邮件推荐深圳校服。“我从小学开始一直穿校服,毕业之后也会穿,很多同学在国外也穿。平时关于校服的活动还挺多,街拍、漫画相关活动都有,感觉深圳的学生对校服的认同感很强。”

深圳统一的校服是Feby Ting们作为深圳人身份的标志。现在同济大学读大三的她依然会穿校裤,“同济的校园里也有,有时候一天能遇到两三个,穿着校服就知道是深圳人,可以迅速搭话成为朋友”。

Feby Ting的推荐让校服成为“快速回应征集”的收藏项目中第一个物品。2013年深港双年展后,V&A着手于“所有这一切都属于你”展览。Corinna Gardner介绍:“这个展览有关公众生活的未来,有关公共领域和公民领域,也关乎今天博物馆的角色。而深圳校服和一本由深圳作家南兆旭所著的《深圳自然笔记》都恰好切中主题,这两者都与公民身份认同和公共空间营造有关”。

在展览的“V&A在深圳快速反应收藏”展厅,参观的人们通过简介可以对这套校服有直观了解:“这是一套深圳中学生的统一校服。这套校服实用舒适,很多学生毕业后也会穿它。在深圳这座飞速发展的工业城市,这套标准化的服装设计塑造了一种非官方的公民身份。同时,在中国流行文化中,深圳校服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常用于动漫和玩具公仔”。

深圳校服的展出在当地反应热烈。Corinna Garoner说,从博物馆的其他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很多游客专门来看深圳校服。“很多中国参观者在V&A看到了他们自己,看到了当代的中国。他们为此感到非常激动,这让我觉得挺特别。昨天我和一位参观博物馆的学生聊了会。我问他是不是深圳学生,他说不是,但他知道这套校服,因为他的微信朋友圈都被深圳校服刷屏了。他告诉我,从此以后他对自己的校服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而其他一些参观者则表示,从未在中国博物馆看到这种展品,在V&A的众多陶器、绘画、家具、服装历史收藏品中,这套新服装的加入无疑是引人热议的。

“深圳校服创造的是一种归属感”

深圳校服在V&A展出的消息通过网络和媒体传播,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在新浪微博上,“深圳校服”话题有逾120万阅读量,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海外的深圳学生们纷纷点赞留言。

一位墨尔本的学生说:“有天学校要穿角色扮演类服装,于是我就扮演了一个深圳中学生。”

一位温哥华的学生说:“有一次我穿着深圳校服本站去威斯乐滑雪,在滑道缆车的时候,有一哥们在我后面喊了句:深圳牛X!当时整个人自豪感爆棚”。

最初,策展方接受推荐选择校服作为展品时认为,“校服普遍而特殊。为了防止学校从学生身上牟利,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校服的城市,在世界各地的深圳留学生喜欢穿着校服聚会,甚至发起了‘深圳校服在海外’的线上活动,最初基于Instagram的平台,目前已扩展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其他平台。这个深蓝色带着白边的校服,偶然间变成这里受教育长大的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这份共同记忆也让来自美国的人类学学者马立安颇有感触。“很多深圳人都没有意识到深圳校服对深圳年轻人的重要性。我曾经去参加一个沙龙,在沙龙上,有发言权的都是35岁以上的人,听众都是年轻人。他们的话题是深圳有没有能够代表这座城市的符号。”马立安讲到,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很多今天有话语权的人都是移民而来,他们讲到深圳时,觉得自己的归属不在深圳,但又回不到他们心目中的归属地,因此,他们觉得没有能够代表或者说被他们认同的代表深圳的符号。但是台下的年轻观众们表示反对,这些年轻的“深二代”们表示“校服就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童年你在哪里生活,你就会认同是哪里的人。对于人类来说,童年很重要,因为你没有选择,而且小朋友的心比较开放,很容易对一个环境有认同。而当人们长大之后,会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尤其是走上社会,人们很容易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人们可能需要有共同利益或共同观点才能成为朋友。深圳学校的校服其实创造的是一种归属感,尤其是深圳这种全市统一的校服,更是强化了这种感觉,校服是一个统一符号,从小就接受这种归属感的深圳年轻一代,就会对校服有一种归属感和认知,这个群体也就会有一种作为深圳人的优越感。”

“这场沙龙让我意识到,有一群人对深圳已有了归属感。”马立安说,校服就是他们表现认同和归属感的一个符号。

以日常用品探索塑造城市的隐性力量

当“校服进入展览馆”的话题一再被热炒,以至于伦敦V&A博物馆迎来专程前来参观校服的游客时,更大的化学反应在这场展览中出现。

“当我开始关注校服时,我也同时关注同样来自深圳的其他展品,他们就像一个个不同的侧面,拼贴出高速发展的深圳模样,这些日常生活常见的展品让我不断重新认识深圳,认识我们自己原本以为熟悉的生活以及与生活相关联的社会事物,然后得出不一样的反思。”一位参观过该展览的留学生陈小姐告诉记者。

而事实上,这正是V&A“快速反应收藏”项目的意义所在。通常,博物馆都是致力于收藏它们认为有价值、能代表过去的物品。在此过程中,它们创造出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并努力维持这一体系。V&A想要挑战上述的价值体系,并试验一种基于对当代现实观察的、新型的收藏方式,更能体现当世的真实生活,及时应对全球性事件。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V&A当代建筑、设计和数字化部门高级策展人Kieran Long曾说:“今天的世界变得很不同,一些有全球影响力的事件发生,它们对我们当下的设计和制造业产生影响,一些事物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V&A启动“快速反应收藏”战略,并专门开辟展览空间收集展品,希望通过展品来讲述不同的故事。

“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收藏理念。”广东省博物馆展览策划和陈列中心主任骆伟雄表示,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快速收藏,无疑会缩短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有亲近感。

2013年的深港双年展是V&A“快速反应收藏”项目的首次公开亮相。Corinna Garoner认为,深圳是很特别的一座城市。它发展很迅速,现在正开始关注外界是如何理解和看待深圳,包括深圳人和深圳以外的人们。

在展品中,除了校服,Corinna还选择了一部山寨iPhone、几卷伪造标签,什么菜都吃得到的深圳菜单、一张华强北电子产品商城的地图、一个没有钢圈的电子工厂女工的内衣、一本由深圳作家南兆旭所著的《深圳自然笔记》等。

选择内衣是因为此前女工进厂需要过安检,胸罩里有金属部件,过安检就会响,也会有性骚扰的问题出现。后来市场上就出现了很多没有任何金属部件的内衣,减少了女工们被搜身及性骚扰的问题。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深圳自然笔记》一书是这类型书籍中中国城市的第一本。深圳以世界工厂著称,一座生产了太多产品的工业城市。这本书提醒我们,深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被大自然包围,而且相比其他中国大城市,深圳干净得多。这本书开始转变人们对深圳的看法。这本书的展出,引起我们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改变,当然还有这个时代深圳的平面设计作品的探讨,它真的设计得太美了”。

正如一件内衣和一本书籍便可以让参观者了解到其背后的故事,Corinna Garoner认为,这些日常物品能代表和反映深圳的现状:介于工业与后工业、生产与文化、商业与公共生活之间,它们塑造了深圳今日面貌的隐性力量。

■延伸

衣裤改短 跨码买衣 校服涂鸦

深圳学生流行为校服“美容”

2003年春季开学后,深圳全市公办中小学统一学生服,迄今已12年。对许多深圳“90后”来说,深圳校服是衣柜里舒适易搭配的日常便服,也是出国留学时行李箱里的家乡特产,还代表一代深圳人的城市身份认知,成为伦敦V&A博物馆里的永久藏品。

在不能穿便服的时候,变美的渴望不甘被校服束缚,时尚文化投射到学生校服,便成了深圳校服的一大特色――改校服。

“宽大上衣小裤脚”风靡一时

2003年,深圳统一校服不久,就有新潮的学生把校服裤中的运动裤和西裤拿去裁缝店改窄,修身长裤引人效仿。到2004年,长裤改窄的风潮已蔓延到全市公办中学。

2005年时,“宽大上衣小裤脚”是城中最潮装扮,与10年后的“紧身上衣阔腿裤”正相反。2005年刚上高中的杨明雪终于摆脱初中的“严校规定”,“每条裤子新买了都拿去改”。而2005年刚上初中的LXT回忆,流行穿大码上衣时,“我163的个子买175的校服,现在想起来真是丑到死,奇葩的品味”。

2006年,裤管依旧改细,夏装的上衣已经往“短小为美”发展,冬装上衣依然流行“长款”。“大家开始把夏天衣服改短,夏装的礼服裙又长又丑,也改成超短裙”,初二时LXT周围的同学中,开始流行冬天“上身穿冬外套,下身穿夏季短裤”。

到了2007年,学生们穿起了短上衣和“吊脚裤”的搭配。与窄脚裤不同,吊脚裤的裤腿较为宽大,但长度改短,露出脚踝。

“短小上衣”也曾成为主流

2008年,窄脚裤已退出校服流行前线,直筒长裤更为常见,学生改造校服的重点转移到上衣:买小号再改短下摆,更有甚者改成露脐装,长期被忽视的秋装长袖上衣也开始加入改造队列。据Taki回忆,当时的上衣一般不改小,都是改短,“想漂亮一点的都改到腰下三四厘米,就是手举起来衣摆刚刚和裤子接上,也有改到手放下来衣摆才刚刚碰到裤子”。

而可以不穿校服的学校,“正常直筒校裤,上身穿自己的修身T恤,配运动鞋Converse或Nike板鞋。”是LXT上高中的常见装束。到今天,改校服的趋势逐渐稳定在“上紧下松”。高二的番茄说:“现在几乎很少有人改裤脚了,大家都把上衣改短,袖子改短,腰围改窄,短一点的上衣会看起来精神一点。”

校服上涂鸦成酷炫标志

除了改造校服,也有学生直接买偏大或偏小的校服,尺寸可跨越实际体型上下浮动八个码。比如身高1.6米的女生买尺寸140cm的校服,“不用改,买来就能穿”。从2007年起读高中时,一米八的彬仔也买了3年165cm尺寸的校服,“虽然中学时有点胖,但是穿修身校服总体还是会比宽松的衣服看起来比例更显瘦”。

不按尺码穿,对既定用途的校服,不遵守“规则”的学生也是群体中引人瞩目的对象。“1.55米的女生,买185cm的秋季运动服当连衣裙,或者女生穿男生的校服。”彬仔说当时只要是酷炫非主流就是好看的。对于不允许改窄脚裤的校方,学生们还想出各种DIY改裤子的花招:小别针、发带都能徒手改造裤子。

校服涂鸦也曾一度兴起,但不像改校服尺寸成为主流,彰显个性的意味更甚。彬仔说,“初中时会在校服上画酷炫的涂鸦和动漫,比如骷髅头”。2006年时,小野喜欢在短袖衬衫的背面中央画水星标志或红色闪电,“当时画校服的人不多,班上只有我一个人这样画,全年级12个班画校服的人只有那么10来个”,其他男生也有画七喜的小人,女生则会画Hello Kitty图案。本站

1.《深圳中学生校服 什么能代表深圳?深圳校服:年轻一代的"深圳认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深圳中学生校服 什么能代表深圳?深圳校服:年轻一代的"深圳认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