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日张鼓峰战场的守望者

新华网长春5月10日电“张鼓峰事件,是1938年时,日本和苏联两国军队,围绕这座山峰爆发的一场军事冲突。事件以日方失败告终,改变了日本北进的战略方针和与德国形成东西两线夹击苏联的战略企图,是影响二战格局的一场重要历史性事件……”

在位于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的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参观者们正认真地听馆长刘丛志详细地讲解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张鼓峰事件。

初到纪念馆的人,大多对张鼓峰事件很陌生。在普通的历史资料中,对于这场事件鲜有记录。十多年前,刘丛志也和不少人一样对张鼓峰事件知之甚少。

上世纪90年代,刘丛志从外地来到珲春打工。当时,他常听当地人说起日本和苏联曾在中俄边境张鼓峰上爆发过激烈的军事冲突,山上还散落有不少战争遗物。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丛志来到张鼓峰并从山上发现了一些战争遗物。刘丛志告诉记者,当时他委托专业人士进行鉴定,这些物品确为日本和苏联的战争遗物,这激发出他了解这场战争、发现更多战争遗物的兴趣。

收集战争遗物的同时,刘丛志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关于张鼓峰事件的点点滴滴,从此有了建立纪念馆的念头。2005年,完全由刘丛志自费修建的张鼓峰纪念馆开门迎客。为此,他把打工攒下的家底都搭上了,还从亲友手里借了不少钱。

在这个纪念馆里,刘丛志一人分饰多角:既是馆长,也是讲解员,还是安全员,更是炊事员。除了刘丛志,馆里的其他工作人员只有他的妻子。

别看刘丛志和妻子组成的这个班底看起来有点业余,但张鼓峰事件纪念馆的陈设布局不输官方纪念馆。

记者在纪念馆里看到,400多平米的展厅被分为张鼓峰事件、图们江历史等展区,环绕展区的彩色展板上用丰富的图文讲述了事件的全过程。玻璃展柜里,炮弹壳、军刀、军帽等日苏两军的战场遗留实物上锈迹斑斑。展台上还摆放着刘丛志挖掘出来的一些大块头武器残片。

刘丛志说,他每次整理擦拭这些战争遗物,都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场战争的残酷。为了让纪念馆的展出内容更丰富,刘丛志这十余年来花费数十万元不断收购各类藏品,受到纪念馆规模的限制,数千件藏品只能展出一小部分。

纪念馆的后门外有一座墓碑,上面写着“让人类远离战争”。墓碑下面埋葬着从张鼓峰事件战场中找到的苏军遗骸,墓碑后不远处就是当年的战场张鼓峰。这些年经常有俄罗斯方面的专家学者等人士来纪念馆里参观,缅怀为这场事件付出生命的英灵。

这些年,刘丛志通过各种渠道从俄罗斯等地不断搜集关于张鼓峰事件的各类资料。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刘丛志已经成了张鼓峰事件的专家,不少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对他赞誉有加。

随着这些年来纪念馆的参观者越来越多,纪念馆的门票收入逐渐能够支撑日常运转,刘丛志夫妇告别了严重亏损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还上了当年筹建纪念馆欠下的外债。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这个纪念馆的参观者比以往多了不少。刘丛志一边要忙着接待众多参观者,一方面还要忙着编辑出版自己编写的一部关于张鼓峰事件的著作。

开馆十年,一路艰辛,张鼓峰这座纪念馆已经显得有些破旧,扩建纪念馆成了刘丛志现在最大的愿望。刘丛志说,这些年顶着压力做这个纪念馆,他并不觉得后悔,愿意继续坚守在这片昔日的战场。

1.《张鼓峰事件 苏日张鼓峰战场的守望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鼓峰事件 苏日张鼓峰战场的守望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5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