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马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世青创新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青年代表团成员举办了多种活动。图为代表团成员和大会其他志愿者合影。 世青代表团供图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核心阅读

12月5日是第二十九个国际志愿者日,从僻远的非洲城市郊区小学,到正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再到发达国家的智障医院,中国志愿者活跃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实际行动传递无私爱心。

在非洲支教——

告诉孩子们世界很大很精彩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郊区卡拉布里,有着美丽名字的“幸运之夏”小学实际上只是两个铁皮屋,屋子的边上堆放着木材和杂物。教室里摆放着几张破旧的木头长椅,中间有一根木棍支撑着铁皮屋的房顶,房子本身其实既不遮风也难挡雨。在这个泥土气息浓厚的小学里,一名来自中国成都的19岁女孩为当地89名小学生提供支教,孩子们与她一起快乐成长。

王雅婧,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二年级,因为在高中课本上听说非洲是人类起源的地方,从此就迷恋上了这片大陆。用了两个星期终于说服父母,虽然很多朋友不理解,她还是毅然申请了肯尼亚当地非政府组织“幸运之夏社区服务”的“关爱珍妮”项目。9月申请考核通过后,同项目的其他人全部因埃博拉疫情选择延期,王雅婧只身一人作为志愿者来到内罗毕开始了支教生活。住的是志愿者之家的筒子楼,与当地人一起吃大饼和烩饭,现在已经能与当地人一起吃手抓饭了。每天要走15分钟泥泞的土路去学校。

学校分8个年级,上课按照教室分为高年级和低年级两部分,全校只有3名老师和1名校长,王雅婧每天教高年级两节课和低年级一节课,课程内容为亚洲文化和科技。回忆起第一天到学校的场景,王雅婧还一直沉浸在学校老师和校长对她的热情接待中,这里的老师们为孩子能接触到与以往不一样的知识而兴奋和激动。当地人的尊重和期待更加坚定了王雅婧在有限时间里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充实快乐的信念。

肯尼亚支教这段时间,王雅婧每天哪怕嗓子再疼,都觉得充实满足。教孩子画中国地图、制作地球仪、制作小电影、烹饪中国菜、学习使用筷子、准备复习资料,跟孩子们讲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要坚持读书学习,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付出就有收获,最近高年级成绩第一名的劳伦斯跟她谈起自己将来上大学的计划,王雅婧建议他上内罗毕大学,但劳伦斯却说自己的愿望是能去中国上学。这也许就是对这段支教生活最好的肯定。

参加气候大会——

推动更多青年人关注环保公益

正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活跃着来自中国的青年志愿者身影,90后的许望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世青创新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青年代表团负责人。

世青创新中心是2009年由一帮年轻人共同打造的关注公益和青年创业,并推动青年人参与国际议程的组织。此次利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是许望第二次带队参会,有了之前在华沙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的组织经验,他对各项活动的筹备组织工作也更多了一份底气。这次许望所在的服务团队将负责“中国角”的青年低碳创业讲座,以及其他环保交流活动。

许望认为,要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环保等各项公益领域的活动中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心理,“要让他们觉得做环保、做公益、参与年轻人的各项创业项目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在世青团队里,像许望这样的年轻成员还有很多,他们在会场里奔忙,对会议的日程逐项认真核对,成为大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此次世青团队的成员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招募而来,他们或是对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组织事务有着极大兴趣,或是所学专业与环保相关,或是日后致力于加入国际公益组织。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是在读博士宋玉,年龄最小的是正在读高二的曹佳豪。别看曹佳豪年龄小,跟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工作时,他丝毫不犯怵。他向与会嘉宾热情地介绍中国青少年如何推进环保工作,熟练地翻译各种文本资料。曹佳豪认真地对记者说,现在关注环保的青年人多了,意识也开始提升了,但依然还是停留在浅层面。“我的愿望是,推动更多青年人参与到国家公共环保政策的制定中去。”

照顾弱势群体——

换位思考,找到生活的意义

高杏今年21岁,是比利时鲁汶大学一年级的医学硕士。说到在比利时做志愿者的经历,她说,就是希望能给弱势群体更多帮助,让他们更好地生活。

高杏参加的是比利时一家名为“咖珠”的志愿者组织。这里的志愿服务,是专门照顾智障儿童,陪他们出去游览、参观、做活动,帮助他们接触外面的世界,甚至融入社会。高杏说,其实我和志愿者们帮助的对象,并非全部是儿童,应该说是心理年龄还算小孩的青年人。比如,我的“一对一”服务对象姆尼卡,今年已经30多岁了,但智力还是4岁小孩的水平。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带智障人士去动物园玩,照顾他们,真的就和看护孩子一样。不过看到他们开心快乐,就感到自己的付出很有意义。于是就坚持了下来,每个月参加一次,每次4—5个小时,陪护智障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们。

回想起来,起初做志愿者服务时并不容易,因为人是要在慢慢接触、认识中,才知道如何与对方相处,特别是和智力和理解力有障碍的人,更是不容易。高杏的弟弟高子欧也做过照顾老人的志愿者服务。他说,第一次进到老人院时,比利时的老人们非常排斥,很不礼貌地大声说:“我不要他来服务…不要!”这类老人常年生活在老人院里,缺乏家庭的温暖,有孤僻症、缺乏安全感,所以才会有这些反应。刚巧老人院里有一架钢琴,一次高子欧便试着弹奏起来。美妙的音乐,冲破了老人们孤独的内心,很多老人都围拢过来,大家一起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温暖和关爱。

虽然自己还是90后,但高杏通过志愿服务学会了更多从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小孩、老人、智障人士,他们很需要关爱,即便是智障的人,他们也分辨得出谁关心他、对他好,他会点名找你,要你下次继续陪着他。志愿者工作让我体会到被别人需要的感觉。原来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事情,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 人民日报 》

1.《国际志愿者年 做国际志愿者,一件很酷的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际志愿者年 做国际志愿者,一件很酷的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5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