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卫老师与参加本次微沙龙的同学合影

编者按:

9月21日,邓卫老师开展了Open Office Hour。来自全校不同院系的20位同学与邓卫老师围绕“清华大学的人文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活动伊始,邓卫老师结合自己工科背景所背负的文艺情怀,为同学们引出本次微沙龙的主题——“清华大学的人文精神”。各位同学也提出了自己对这一主题的问题与困惑,邓老师经过总结,逐一给出了细致的解答。

人文含义:人类的文化特殊性

对于“什么是人文”这个问题,邓卫老师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给出了他的答案:“人文”两字,“人”指人类,“文”则通“纹”,最早的“纹”指生物身上各不相同的纹路,例如人的指纹,动物身上的斑纹。因此,“文”从起源上看,是区别个体独特性的符号,是彰显个性的标志。

“人”作为人类群体,具有广泛的共性,而一旦加上“文”,便给人类文化增添了特殊性。“文化”则强调教化的过程,是把人类共有的知识普及开来,使得个体到群体都受益的过程。文化要求传播者不仅让自身知道也让别人知道,不仅令自身受益也令别人受益,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人文,强调人类的文化特殊性,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精髓。人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涵盖了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精髓,狭义的人文则指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与理工农医相对应。

▲ 邓卫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人文精神: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

邓卫老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关联。人文精神期望达到的境界之一,是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同时需要适应社会共性的要求,争取全面的发展。因此,人文精神期望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自由发展,即自我主张的,遵从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它不受压迫奴役,不受限于统治阶层、上级领导的要求。全面发展,则对体魄、知识、技能、思想精神提出全方位的要求,不因各种物质、非物质条件的约束,使得某些方面得不到期望的发展。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理所当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切实符合每个人的天性追求。

人不结成社会群体,便无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现代科技越来越强调分工,生产一种产品需要数十家企业共同协作,在一定程度上,个性要放在共性的需求下来实现。个性的发展无法脱离群体而存在,同样,自由发展也不能脱离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个性与共性,自由与全面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又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

▲ 邓卫老师回答同学的问题

期盼:更创新 更国际 更人文

针对学校“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目标。邓卫老师指出:人文是创新的重要思想来源,“更人文”和“更创新”密切相关。“文”强调个体的特殊性,而创新的任务就是探索特殊的、不一样的事物。理工科是有明确标准,遵从事实判断,可通过重复实验来清晰界定的自然科学;而人文没有唯一的标准,它根据个体的感受,通过个体的特殊性来呈现。可以说,“更人文”契合了“更创新”的本质要求。单纯学习理工农医专业知识,可以成长为一位熟练的专家人才,但清华大学期望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做出颠覆性的突破创新,能够在既定的范式领域内生根发芽,延伸出学科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科的拓展。这样的突破创新往往产生于具备人文素养的科学家。

清华大学开创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模式,在学校世界一流的理工科背景下提倡“更人文”,本质是强调了文理渗透。办学伊始,清华大学便要求理工科学生具备相当的文科基础,文科同学同理。《北京折叠》的作者是清华物理系的校友郝景芳,她从中学起博览群书,提笔写作,积累了深厚的人文素养。作为物理系的学生,能够最终成长为中国当代女性科幻作家代表,根源便是她成长过程中文科、理科知识的补充渗透。

文理渗透不仅是个人成长过程的渗透,更是在综合知识体系中的学科交叉渗透。现代社会中,单纯的技术问题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问题体现出系统性。任何一个系统问题的解决,都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和技术相关的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问题。深化文理渗透,是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系统性学科的当务之急。

▲ 邓卫老师倾听同学的问题

不知不觉间,本次活动来到了尾声。最后,邓老师推荐同学们了解人类发展史、科学发展史、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期望同学们追溯历史发展的轨迹,建立更整体、更深邃的人文思想。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小研在线

—————————————

1.《清华师者 | 邓卫:清华大学的人文精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华师者 | 邓卫:清华大学的人文精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