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七年级的你,临近历史考试还不知道怎样复习历史的吗?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七年级历史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隋朝建立的方式是通过( )

  A.农民起义夺权 B.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 D.外戚夺取政权

  2、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

  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3、反映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求婚使节情景的名画是( )

  A.《清明上河图》 B.《步辇图》 C.敦煌壁画 D.《洛神赋图》

  4、曾经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戒贤

  5、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因为( )

  ①它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②它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桥身依然坚固 ③它在交通运输上起了重要作用 ④桥的形状美观,栏板上的花纹生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谁的诗句

  ( )

  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杜牧

  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北宋的四川地区 B.南宋的四川地区

  C.北宋的汴梁地区 D.南宋的临安地区

  9、最能反映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场所是 ( )

  A.手工业作坊 B.市 C.瓦子 D.坊

  10、.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11、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约( )

  A.200年 B.300年 C.400年 D.500年

  12、以“资治通鉴”为名的意思是( )

  A.揭示为君之要 B.用来警示百姓

  C.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D.以经济实力治国家

  13、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沬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

  14、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15、一位生活在元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去江南贩运棉布 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友人送他一部《红楼梦》 D.购买景德镇真花瓷器

  16、雅典奥运会圣火传递已于2004年6月8日抵达北京,之后,奥运火炬将在长城点燃。那你知道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是( )

  A.秦长城 B.汉长城 C.明长城 D.江南长城

  17、古时候,在白山黑水之间,有一个善养猪,吃猪肉,穿猪皮的民族,他们的后代建立了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朝代,这个民族是( )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蒙古

  18、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事件是( )

  A.创立八旗制度 B.在中央设置内阁

  C.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

  19、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 )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20、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唐本草》

  21、“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B.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C.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D.诗圣是对李白的美誉,诗仙是对杜甫的赞美

  二、历史诊所(共10分)

  同学们,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对话,他们犯了知识性的错误,请你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处,并在诊所里给他们一一治疗。

  22、洪雪:明朝加强了宰相的权力。

  23、荆茹:明成祖时设锦衣卫监管监视。

  24、邱旭:1433年,郑和开始出使西洋,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5、苏愫:1553年西班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6、岳悦:岳飞、戚继光.郑成功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阅读下列材料:

  27、“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①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2分)

  ②清朝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的目的是什么?(2分)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4分)

  ③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6分)

  ④对此你有什么启示?(2分)

  28、清朝前期,在x藏、x疆、蒙古族、台湾、及对外方面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及影响有哪些?

  29、“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器不冀,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以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宋史.食货志》

  (1) 用文中内容说明北宋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2) 推广占城稻的目的是什么?

  30、“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请回答:

  (1) 材料中的“岳”指的是谁?要“撼岳家军”的是谁?

  (2) 岳飞的主要事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他?

  3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回答:

  (1) 上述引文的作者是谁?

  (2) 上述作者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32、“渺茫天际,水天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夜唯谨,毫厘之差,生死攸关。”

  请回答:

  (1) 最早的指南仪器叫什么?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什么时期?

  (2) 指南针的应用有什么作用?

  (3) 指南针是经何人之手传入欧洲的?

  33、摇头摇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请回答:

  (1) 材料所述反映的是哪一时代的什么现象?

  (2) 为什么说“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3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

  (1) 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 材料中的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 戚继光的心愿最后有没有实现?是谁使他完成愿望的?

  35、列举清朝前期为反抗外来侵略、保卫边疆所做的努力。

  36、2001年10月,我国政府郑重向世界宣布,“东突”恐怖势力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部分。应当坚决予以反对和打击。所谓“东突”是“东突厥斯坦”的简称,是指一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手段把x疆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

  请用所学过的中国历史有关知识批驳x疆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编造的“东突”理论。

  37、材料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材料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材料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请回答: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生产关系?

  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是什么关系?

  38、材料一、据有关明清史料记载:“郑成功盘踞台湾多年,以海涛为巢穴……后因海滨各处奸民商贩,潜为资助……故严立通海之禁。”

  材料二:据《关于清朝海禁政策》中记载:乾隆年间“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遂以“民欲易器,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继续实行“海禁”……为了抵制鸦片走私,雍正至道光连续颁布十五道禁烟令,并重申“海禁”。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说明清政府实行“海禁”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后果。

  39、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请回答:

  (1) 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是什么时候签订的?

  (2) 上述内容有何法律作用?

  (3) 签定上述条约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是谁?

  40、从唐朝到清朝,x藏地区同中央的关系有什么关系?

  七年级下册历史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B 5、B 6、A 7、D 8、A 9、C 10、A 11、C 12、C 13、C 14、B 15、C 16、C 17、B 18、D 19、D 20、A 21、D

1.《七年级下册历史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测试题及答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七年级下册历史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测试题及答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8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