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针对近日来相继发生的福州留学生违章驾驶并推搡警察阻碍执法事件、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让国内学生给留学生腾宿舍事件引发的系列负面舆情,教育部从谏如流,不回避问题矛盾,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就我国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相关政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留学政策的重大意义

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黔线解读:留学生政策非常重要,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传播中国声音、服务中国对外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留学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坚持留学生质量第一原则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来华留学事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教育部明确提出来华留学发展要坚持质量第一,严格规范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坚持来华留学发展以质量为先,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来华留学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完善管理措施,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切实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教育质量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院校的生源质量亟待改善、培养效果参差不齐、管理服务存在漏洞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围绕“规范管理、提质增效”的主题,对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作出具体部署。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针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制定和实施的全国统一的基本规范,这是来华留学生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基础性工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石。

对照《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要求,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来华留学教育督导检查,查找漏洞,加强治理整顿。2018年,教育部严肃处理了18所院校在来华留学生招收、录取、签证等留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暂停16所涉事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招生、教学和考试考核标准,保障生源和培养质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打赢来华留学质量攻坚战。

黔线解读:教育部关于来华留学生,现在坚持的是质量第一,不是数量第一,这个非常关键。为抓好来华留学生质量管理,教育部专门出来文件,同时加强督导检查和治理整顿,仅2018年就处理了18所院校,暂停了16所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所以,关于留学生质量问题,教育部的态度是明确的、一贯的,而网民反映的留学生素质不高问题,主要是高校招生把关不严格、管理不规范造成的。

三、留学生“趋同化管理”问题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要求高校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与管理服务,保障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合法权益。

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加大力度敦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将政策落到实处。高校应当在入学和日常教育中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安全教育,对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绝不纵容姑息。

但是,趋同化并不意味着等同化。既要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也要看到来华留学生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尽快融入学校和社会。在教育教学方面,建立有效的教学辅导体系,向来华留学生提供学业帮扶;在管理服务方面,组织和引导来华留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课外教育活动,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

黔线解读:教育部的回应虽然没有提到网民意见最大的外国留学生享受各种优待和“超国民待遇”,但却明确提出要为国内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与管理服务,所以,网上反映的那些高校崇洋媚外、区别对待是涉事学校自己出了问题,违背了教育部的精神和规定。同时教育部也强调,趋同化并不意味着等同化,既要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也要看到来华留学生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尽快融入学校和社会。关于这一点,是应该支持的,这种政策在外国也很普遍。

教育部的这个回应,虽然回避了一些敏感问题和字眼,但总体上是要给予肯定的。对于前期那些高校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责任在各涉事学校,但教育部监管不到位、纠错不及时等问题是存在的。

这次教育部主动站出来回应,主要得宜于网上连续多日的舆情发酵,特别是一些央媒和高校教师的发声,倒逼其更加重视这个泛滥成灾的现象。

但黔线认为,要彻底解决外国留学生问题,仅仅是以上回应和表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把一些现象再度曝光,让教育部更加重视并加以整治,特别是要加大对相关高校的处罚力度、加强对一些共性问题的整治力度。

1.媒体的声音

人民日报评论:山东大学致歉,并将对“学伴”项目全面评估。公众情绪的内核,无非对办学姿态的追问。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多年,中国已习惯平视世界,许多“特别待遇”不见了,更多“一视同仁”在诞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卑不亢才是最好的尊重。争创双一流之路,终究由文化自信铺就。

半月谈评论:最近,关于留学生的几则新闻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一则是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引发社会质疑。一则是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2018级埃及籍留学生YOUNES在市区骑电动车载人,拒不配合民警正常执法,并推搡交警暴力抗法。

“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的安排如果存在,着实过火了,很难摆脱对留学生“特殊优待”的嫌疑。暴力抗法却只是批评教育,并由其所在学院将该人带回加强教育的做法,被公众质疑“处罚太轻”也不为过。

近年来,一些高校特殊对待留学生的做法已经引发社会普遍不满。或者是提供高额的奖学金,或者是降低入学门槛,或者是提供优于国内学生的生活条件,或者是在学习和考试上大开各种方便之门,种种优待,都让寒窗苦读的国内学生为之侧目。更有甚者,挤占、挪用原本为国内学生使用的各种资源用于招徕留学生。

这些优待行为的动机不难理解,都是为了满足高校“国际化”的需要,增加“一流大学”标准所需的国际生数量,为高校的成绩单添上亮丽的一笔。

问题是,高校特殊优待留学生造就的“国际化”成效如何?作为一项使用了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的项目,各高校能否向社会提供一份评估报告?

2.高校老师的声音

广西大学副教授王磊荣文章《说说自己了解遇到过的留学生吧》

这些现象都是王教授亲身经历的,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发表后,王教授觉得批得太狠了,承受了某种压力,自己删除此文,并再写了一篇《关于留学生一文的一点补充和声明》,该文更加客观公允,既充分肯定了我国留学生政策、肯定了留学生中好的现象,也对种种不当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3.中国高教学会的声音

下面这几张图里的内容,来自《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8年第2期,是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刘京辉在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录音整理,全文在百度上能轻松搜到。

刘理事长讲话中重点讲到了外国留学生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她指出,“提质增效并不是意味着只谈质量,这属于头脑发热,脑子里还是要有数量,在确保完成来华留学生数量目标的前提下提质增效。”“如果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那就必然优先考虑质量问题,对待质量和数量也不能一刀切,在这个方面大家一定不能头脑发热。”

看了这段讲话,我似乎找到了高校留学生质量问题的根源了。刘理事长明确指出在确保来华留学生数量目标的前提下提质增效,并两次提醒各高校不要头脑发热只追求质量而不顾数量。一句话总结,在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的办学理念中,遵循的是“数量第一、质量第二”“的原则,这明显与教育部回应中的“质量第一”严重不符。

不知这个高教学会是个什么鬼,它的决策能多大程度干预影响国内高校,它的意见能否代表教育部?也不知道这个讲话教育部是否注意到?

以上三种声音,黔线收集起来供教育部参考,希望对贵部下一步整改工作有所借鉴。

最后,再苦口婆心的啰嗦一句,刘京辉理事长的这个内部讲话,全文看下来,有很多内容是十分敏感的甚至涉密的,可这个《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刊物居然能够在网上找到,你们的内部管理也出了严重问题,这里给你们提出来,希望引起重视。

1.《留学生贴吧 教育部回应近期留学生系列热点事件:坚持招生质量第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留学生贴吧 教育部回应近期留学生系列热点事件:坚持招生质量第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6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