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是高中议论文写作的生命线,文章一旦被编入,将被判定为三种类型的卷以下,给学生造成严重损失。材料写作的深题依赖于学生对资料的整体解释,为了避免编制,文章中反复填写资料的核心关键词似乎成了灵丹妙药。因此,题目突出了关键词、论点集中关键词、论证重复关键词、结尾强化关键词,成为很多议论文的标准。但是,如果不能明确区分核心关键词的内涵,不能明确定义核心关键词的外延,文章的基础就会很差,很容易通篇崩溃。
然后看下面的资料写作问题。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欺骗自己,承受别人的视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2018-2019年江苏首席上镇4点一毛作文题)
学生们找到核心关键词“勇气”并不难,但在表达上出现偏差的问题很多。
问题1:不加区分地笼统包装,导致空虚。
例1:“路很远,维修很远,我会上下寻找。”人生的路怎么长?人生旅途何其艰难?勇气就像这条漫长道路上的微光,虽小,却足以点燃你心中的希望。(萧伯纳,勇气名言)勇气,还是万里高空的明月,是你再难忘的明月。(伯纳德肖,勇气名言) (开始)
例2:潺潺的水流怎么会有令人发指的气势;纤细的草木,怎么会有三千相?毛毛雨,怎么能掀起狂风,惊雷!是什么使他们以自己的几倍或几十倍的力量爆发?(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是勇气,在他们心中是无畏的勇气。(伯纳德肖,勇气名言) (开始)
我有很大的赞勇气,那是悬崖上的藤。(论点1)
我的大赞容器,那是带刺的玫瑰。(第二个论点)
这两句话都没有深入思考核心概念“勇气”的内涵,没有明确定义“勇气”的外延,只是笼统地包装,核心概念的表面滑翔、拐弯抹角,所以表达的意思模糊而空洞。此外,由于缺乏对“勇气”的分辨、定义,有时使用不当的词语,如草的“勇气”、“毛毛的勇气”。有时为了符合字数,不得不扩充资料或举例证明。这些都揭示了作者思维品质不高的问题。
另外,“语言”、“智慧”等核心关键词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写作时的切入点:谁的语言、哪种语言、哪方面的智慧、以及专业一致,其余的则不然。而是说。
问题2:随便判断,就会做出像样的判断,改变概念。
例子3。(1)龙,计谋,这种计谋不是智谋,而是自我辨别能力。加斯,你可以做点什么。
(2)勇气是有计划、有信心后的坚持,不能前进。(3)勇气个人是自信,国家是自强。(4)勇气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抛弃我的人的气势。
(5)勇气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
虽然这些文章也点了核心关键词“勇气”,但写作者要么朝着自己熟悉的方向写,要么牵强附会,歪曲了“勇气”的本意,在概念内似乎是这样的,甚至窃取了概念。胡行文再精致也很难挽回败势。
以上问题的核心都是无视概念的分辨、正义。合理的辨析、概念定义,就是解决“什么”的问题。这是议论的基础。只有“什么”得到解决,才能更深入地思考“为什么”、“如何”。因此,议论要想突破,必须先打好基础。第二,分析和定义概念的过程也是确定具体的写作范围,使其大大缩小,变得虚假的过程。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核心概念,不偏不倚或脱离,目标也可以明确侧重笔力,从浅到逻辑展开讲道理,增强论说力。因此,学生在作文审议中要培养有意识地辨别和界定核心概念的意识。
那么,如何分析和定义核心概念呢?以下是四种常用方法。
第一,感性描写
在考场上,我们不知道核心概念的确切内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思考这个概念一般使用的情况是什么。选择能反映核心概念的典型的人、事、层次、渐变感性描述,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成句型、色彩、官能、好感、好感、好感、好感、好感、好感、好感、好感。例如:
当一个人能尝到山野菜的清香胜过山珍海味时,或者在路边的石头里能尝到比DIA更刺激的味道时,或者听到树林里鸟鸣的声音,比笼中的散步鸟更动人,甚至能感觉到一壶安静的产品乌龙茶比喧闹的晚餐更能洗心革面。(莎士比亚)。
灵……这些就是“清欢”。(节选 自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 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 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 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 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 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 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 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 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 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节选自龙应台《文化 是什么》)
从作家林清玄、龙应台列举的典型情境 中,读者大概能咂摸出“清欢”“文化”的况 味,但似乎又不止这些。这样,文章既具体可 感,又余音袅袅,吸引着读者深入思考、体悟。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积极联想现实生活,揣 摩核心概念的适用范围、常用语境,作一组感 性描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性辨析、思考。
二、拆字拆词
先说拆字。汉字造字法之一是会意。用两 个及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组合成 一个新汉字。我们在写作时,可以研究字形,如 果能巧妙地拆字释义,往往给读者耳目一新之喜。
如有人这样解释“和谐”:“和”字由“禾” 与“口”组成,表明人人都能吃到饭;“谐”由 “言”和“皆”组成,表明人人都能说话。“和谐” 之义就是人人都能吃饭,人人都能表达自己的 观点。又如:伪:“人为的”,非自然,便是“伪”; 品:所谓“人品”,要经得起众“口”的议论,一个 人的品德,是大家认可的。
拆字释义,言之成理即可,未必需要考证 造字时的本义,但应自圆其说,切不可牵强附 会,生搬硬套。
再说拆词。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多为双音节 词,两个语素的组词方式有并列、偏正、动宾、 主谓等,这两个语素往往各自有独立的内涵, 把词语拆开,分别阐释,也是一种方法。如:
如果非要给“书生”下一个定义,那就是 “书生”即“为书所生、以书为生、生于书中、书 伴终生”的人。其中第一个“生”,指诞生,书生 是读书读出来的,一个人只有读了书才有可能 成为书生,书,生化出了书生;第二个“生”是生 计,书生身无长物,大多以读书、著书、教书为 谋生手段,有的也去给有权势的人当幕僚或智 囊,仍旧是靠了书本上的话出主意,是书养活 了书生;第三个“生”是生存,书生相信书本中 的信条,迷恋书中的境界,沉迷于读书、看书的 乐趣,别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他们往往是 生活在书本里,或者古人的书本里,或者洋人 的书本里,或者自己撰写的书本里,以往精明 的世人把那些一头扎在书堆里的人喊作“书 蠹”,算是看透了书生的本事。第四个“生”是生 命,标准的读书人是“活到老,读到老”,“皓首 穷经”至死离不开书本的,书是书生的命根子。 (节选自鲁枢元《书生意气》)
鲁枢元先生别出心裁,将看似简单的“书 生”一词拆开,围绕“书”字,逐层阐释了“生”的 四重含义,巧妙而深刻地论述了“书生”的内涵 及其四层境界,令读者拍案叫绝。又如:
“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节选自林清玄 《人间有味是清欢》)
勇气是什么?“勇”即勇敢,“气”即气魄。勇 敢的气魄,言简意赅,明白之至。(考场优秀语 段)
当然,拆词释义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材 料,结合现实语境,结合其本身组词结构,仔细 推敲,切不可简单轻率地拆解词语,单独组词。 如“章法”一词,本义是“办事的条理、方法”,如 果把它解释成“规章法律”,则离题万里。
三、比较辨析
所谓“比较辨析”,就是围绕核心概念,罗 列出相近或相反的词语,通过对相似概念或相 反概念的比较辨析,感知概念之间存在的细微 差别,对接社会现实的不同表现,使思考走向 深入和精细。
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某种思想、 认识、做法,增一分则太过,减一分则不及。相 近词语的辨析,其实就是理清易混淆的模糊认 识,让自己的观点更鲜明、深刻。如: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 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 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 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 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 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 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 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是在涉猎 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 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 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 识,不能有人文素养。(节选自龙应台《幸福是 什么》)
“素养”与“知识”两个词语,因为有太多的 交集,往往容易被混为一谈,因而产生重视知 识习得,忽略素养养成的社会乱象。作家龙应 台敏锐地撇清素养和知识的差别,使文章获得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此外,考虑核心概念“是什么”时,我们可 以反向行之,它“不是什么”,通过相反词语的 辨析,深化对核心词的认识,同时也使文章具 有了现实针对性或思辨意味。如:
什么才是勇气?是头脑一热,不计后果吗? 是毫无准备,一往直前吗?不,不是,都不是。勇 气是敢于面对而非一味冒进,是敢于承担而非 不计后果;甚至,勇气并不意味着不畏惧,而是 怀着畏惧,依然选择往前走。(考场优秀语段)
这一段文字,先采用设问句式,否定常见 然而片面的“勇气”,直指现实陋习,突出其盲 目、鲁莽的本质。而后作者正面阐述真正的“勇 气”是什么,正反对比,表意鲜明。尤其末句“勇 气并不意味着不畏惧,而是怀着畏惧,依然选 择往前走”,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辨, 耐人寻味。
四、理性概括
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核心概念作理性 分析、阐发、总结,它能体现写作者不俗的思维 品质。如: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 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 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 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 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 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节选自龙应台《文 化是什么》)
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世俗磨去了 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 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 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 结果和丰收。(节选自周国平《追求》)
这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提炼与升华,穿 透现象,直抵本质,它集中体现了作者认识的 高度和思维的深度,树起了文章的大梁。表述 时,写作者需着意语言的严谨精练,文质兼美。
总之,当我们审题确定核心关键词后,要 有意识地辨析、界定核心概念,不可不加辨析, 笼统打包,也不能随意论断,偷换概念。综合运 用感性描述、拆字拆词、比较辨析、理性概括的 方法,多问自己几个问题,“XX”是什么,不是什 么?近义词是什么,反义词是什么?在现实语境 中,常见的情况是什么?组词结构是什么,褒贬 色彩如何,如何界定这一概念?如此,才能确保 切题,深化文思。
(作者:江苏省镇江中学 徐 燕)
1.《【高中作文核心概念】议论文写作指导1:从节制到深入,辨析、定义议论文的核心概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作文核心概念】议论文写作指导1:从节制到深入,辨析、定义议论文的核心概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90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