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凤明

除夕,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我在电视机前度过。虽然我几乎已经在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习俗这个东西这么顽固,但我还是觉得我是山人。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穿新衣服、走亲戚、家乡人互相拜年,没有这些连续,就不是中国人了。这个春节我带妻儿早早去拜父母了。然后买了年货送给岳父。回家蒸年糕包饺子。春节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回想起了很多往事。

春节,我记得的小山村

我是我们这一代的长子长孙。家谱上排着“凤凰”字。我出生在海岸村。我爷爷是正宗的山人,爷爷命悬一线,年轻的时候在山上砍树,在大河里放了一根木绳,生活好些了,又来了日本鬼子。(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生活)他是一辈子务农的农民,几乎一天都过不了好日子。解放后,合作化、大跃进、资本主义割尾巴,割下了他磨豆腐的最后一头驴。三年自然灾害,他饿得全身浮肿,皮肤都是透明的。如果我父亲没有从部队得到猪皮给他煮油,每天往粥里滴一滴,他早就受不了了。他差不多70岁才有我这样的孙子,我就是他的命根子。我也自认为是他思想的传承。我记得的第一个春节是在一个叫七里阿拉什的小山村度过的。那年,我三岁。阿拉什辣椒是我祖先的居住地,她是我的命根子。

我父母都是从小离家的军人,职业和职责让他们远离家乡,他们往往抛弃对家乡的爱,交换更多人的家庭温暖。(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这样,继承惯例的责任就落在我身上了。除夕早晨,爷爷起床打扫花园,清理驴棚猪笼,整理东西厢房。奶奶煮了水,洗了蔬菜,开始准备家人的春节晚餐。没有出嫁的小姑有一次去河边打水。我的任务是把家里的鸡都赶走,免得他们像往常一样乱拽。

一切准备就绪后,爷爷开始把手弄干净,然后恭恭敬敬地挂着祖传的画,在政党的桌子上排出了列祖列宗的排名,并点了香。牛头和一只猪头放在排行榜前面的方桌上,方桌前排有糖果、插着枣子的饺子、用木头模具雕刻的各种面食、鱼、鸡、羊、兔子、猪、元宝。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农村贫穷,不能吃肉食,农民们就分食充电。桌子上有苹果、鸭梨、山楂、枣、核桃、花生,这些都是自家、树上生长的东西。为了表达对热兆热种的敬意,奶奶在供应商上铺了蓝桌布,桌布很宽,连桌子腿都盖好了。中国的农民不相信上帝,但对祖先的崇拜很虔诚。对祖先的崇敬千年不变,万年不容易,使我们这个故国的文明一脉相传。

春节,我记得的小山村

然后爷爷带着我从院子门到两扇门,前门、堂家门、南门、厢房门、驴棚、猪圈门都插上了香,点着了火。山很早就黑了,四点来了,爷爷开始放鞭炮,我们这里的鞭炮在家里大厅点燃,从圆桌外面走到院子门前,插在房门上,这叫驱魔。(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把家里的小朋友赶走。这时,爷爷带着我纹身。爷爷纹身的话,小朋友不敢进来,一年后就平安了。

我从小没有父母的管教,小朋友又大又聪明又顽皮。趁着长辈们的忙忙碌碌,进入供应商周围,小手从桌子和供应商之间的缝隙里伸出来,偷走供应商上面的东西,悄悄地躲在桌子下面吃。(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HATLET)乡下的孩子们要到春节才能看到这么多食物,早就馋得像猫一样流口水了。奶奶看到桌上瓜果少,就对小姑说。“你看,祖先的玄灵出现了。早早洞察了我的一举一动,小姑姑说桌子下面好像还藏着一个年幼的祖先。奶奶伸手拿着我的耳朵,拉着我出去了。幸好是春节,老人家很高兴。如果平时的话,我会把我的头夹在裤裆里,用扫帚疙瘩用力拔我的屁股。

天黑了,家里开着油灯,在墙上照着油灯,在墙上挂佛。(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我先和长辈们一起向列祖列宗磕头,然后再向爷爷奶奶磕头。这次旅行要磕头两次,我要代替父母的义务。我起床后有5美分的奖励。我的表弟们羡慕地瞪着眼睛,像牛眼睛一样大。那年5美分可以让小姑姑绑一年红头绳。家宴开始后,我和祖父母、叔父一起在炕上立了一张小炕桌吃。其他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党内摆了一张大桌子吃。在家乡,长子长孙的光荣只能在炕桌上体现出来。

春节,我记得的小山村

我参军后第一次去亲戚度假也是春节。我没有去看望父母,而是去见了小山村的奶奶。那个春节我买了很多零食,有津贴,所以我要去尊敬爱我的人。入伍第一年,我每月只有6元津贴,我只是

一块钱,买牙膏、信封、信纸,剩下五元钱统统寄回乡下,给自小疼我的老祖母。这钱祖母一分也没用,她藏在炕头上,要攒着给她的长孙娶媳妇。每当乡邮员送来汇单,她就高声叫着:看我的大孙子寄钱来了!那份自豪,让整个小山村里的人都羡慕。村里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前街上三奶奶的孙子是个懂事的孝顺孩子。  

那年我十八岁,当了班长,每个月有了十六块大洋。那个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开,农村比我三岁时还要穷。那些“宁愿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的混蛋,还在朝上当权。祖父在我当兵的前一年去世了,临死手里还捏着他一辈子不曾脱手的锄头。中国的农民,苦啊。我们家因为缺少劳力,祖父一天的工分,只值5分钱,在城里都买不到一只棒冰。一年辛劳,不但没有积蓄,公社里分了粮食,还欠队里的粮食钱。要不是子孙们在外当兵挣钱,连饭也吃不上啊。看着现在的幸福生活,想到祖父辛劳一生不曾过上一天好日子,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那个春节,只有老祖母一个人在村口等我。自从七岁离开故乡,被父母接到河北读书,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她了。虽然,期间也曾几度返乡看望爷爷奶奶,但都是来去匆匆。听说长孙要回来了,瘦小的祖母,在寒风中,就像一棵随时要被刮倒的小草,颤巍巍地在村口摇晃着。这一年的三十,漫天飘着大雪。我远远地看见了祖母的身影,赶紧抢上几步把祖母扛在了肩上,大步流星地向村里走去,满街的人都出来看这祖孙两人,笑声响彻了整个山村。

春节,我记忆里的小山村

回到家,祖孙两人张罗着过年。奶奶说:大凤啊,这些年,这运动,那运动,把个好好的日子折腾穷了。你瞧瞧,啥吃食也没有了,就剩下这几颗花生米种子了,咱把它碾了,弄顿饺子吃吧。于是,我和奶奶用小磨,碾了些花生,加了些面粉,和了些红糖,切了三根葱,包了些说不上是啥味道的饺子,过了年。三十几年后,我在电视上,听到国家领导人说出“不折腾”三个字时,一下子就有泪水涌了出来。这几十年,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受尽了折腾的痛苦,我们的子孙后代要永远牢记,再也不能胡折腾了。  

吃了年夜饭,我把从部队带回来的点心,一样样地拿给奶奶看。奶奶看着这些城里的稀罕玩意,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赶紧地嘱咐我:初二、初三拜姑姑,你带了去给你的姑妈们尝尝稀罕。我有四个姑妈,都是老实的农民人家。奶奶尤其疼爱小姑妈,让我把最好的一盒点心给她送去。而她自己留下的一个有寿桃的大蛋糕,一直没有舍得吃。后来小姑妈写信告诉我:那个蛋糕,奶奶从冬看到夏,直到上面生满了霉,长出长长的毛。这年的年三十,我没有给祖母磕头,而是规规矩矩地行了个军礼。    

转业到江南,娶了母亲家乡的女子。我遵了父命,带了新娘回家乡举办婚礼。这年也是个春节。  

老祖母已经九十高龄了。小时候我常听她念叨:“不怕儿孙晚,就怕寿命短”。她老人家福气好啊,终于等到了改革开放,过上了好日子。原本她已经被叔父接到城里住了,听说长孙要回家办婚礼,就冒了严寒从城里往山里奔,一路的牛车颠簸,她却精神旺健。村里人听说大凤娶了个太湖畔的女子,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正是新年里,家家户户都贴了门神,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往我家的院子里挤,就连小孩子也要看看城里的新娘子是个什么模样,吓得妻钻进了上房不敢见人。老祖母对城里来的长孙媳妇格外开恩,不仅破天荒地让她上了炕桌,见她不会盘腿,还给了她一床棉被,让她坐着吃饭。第二天,村里从村头到村尾摆下了一字长蛇式的婚宴桌。有人抱来鸡,有人拎来猪肉,还有人推来整车的白菜、粉条,我家族的长辈男人们抱来了几十坛子的自酿老白干。村口支起了大锅,婶娘们自发地来烧火做菜。婚礼稀里糊涂地开始了,拜了老祖母后,我们就一路地为乡亲们敬酒。村口的大锅一直烧了三天三夜,每天都有人从家里拿了可以吃的东西来放在锅里煮。山村里的人们是淳朴的,一家娶亲,就是全村人家娶亲。就这样狂欢了三天三夜。人累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春节,我记忆里的小山村

山里人是淳朴的,他们吃了喝了醉了就呜哩哇啦地唱山歌,他们忘了过去的苦难,大声笑着、唱着,歌颂新时代给他们带来的好生活。  

最后一次在家乡过春节,是有了儿子之后。儿子五岁的时候,老祖母九十五岁了。老人家要看看她的重孙子,重孙是她的根啊。老人家已经老得有些糊涂了,对眼前的儿孙也有些认不得了,时常把叔父喊做姐夫。叔父来信说,你老奶奶想你呢,叫你家来。要带了媳妇孩子一起来。我虽然在单位很忙,还是请了假,赶回家乡去。  

儿子虽然小,但是很乖巧,见了面就大声地喊:老祖宗好!江南的孩子都管妈妈叫娘,管奶奶叫老亲娘,再往上就叫老太太。儿子乖巧,叫老祖宗,把老太太高兴坏了。祖母乐呵呵地对我说,大凤啊,你有种,到底给我养了个带把的。咱家的香火不愁了。奇怪的是,糊涂了好几年的祖母,一次也没有认错我。叔父有些嫉妒地说,还是长孙在老太太的心里份量重啊。  

春节,我记忆里的小山村

这次回乡过年,经过改革开放,手头上有钱了。我买了很多江南精致的食品、点心。祖母很开心,一样样地给乡亲们看。逢人就说:看啊,我大孙子在城里带来的,他住一个好大的城市,挣好多的钱。小山村里的乡亲们就恭喜她:老太太有福气啊,咱七里岚的娃子也有出息。其实,上门来的亲戚、乡邻,每个人都想着来祖母这里领一份稀奇物件或食品回家。老祖母都乐呵呵地满足他们。等我们准备回南方的时候,妻子和儿子忽然发现,我们的行李箱里,堆满了乡亲们送的土特产、小玩意。我们走出村口的时候,发现整个村子的人,都来送行。妻子很感动,眼泪很快落了下来。虽然这个蛮子媳妇讲的话他们一句也听不懂,但是姑妈、婶娘们,还是一遍一遍地和她互道珍重。妻虽然只到过七里岚两次,但是却和山里人感情很深。村里人都说,这是他们见过的最漂亮的妹子。其实,妻并不漂亮,不过水乡女子在乡亲们眼里有些异样罢了。  

这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儿子已经是大学生了。小时候在乡下过年的光景,他已经不大记得了。我也再没有回过家乡,七里岚——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因为疼我爱我的祖父祖母都上天国去了。也许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有个叫大凤的孩子,去了南方,还曾经很风光地回来,看望过他的祖父祖母,在家乡热热闹闹地过春节。  

然而,在我现在生活的城市里,没有大凤,没人知道他是谁。城市里表面热闹的春节,其实很没有情趣,于是,人们只好在电视机前,傻傻地傻笑。而我每当春节,总是想起丘陵起伏的那个小山村。乡间的春节是那样的有趣,人是那样的厚道。  

我记忆中的山村春节,是一份深深的乡情。她就像家乡南岭上的山泉,那样甘醇,那样醉人。

1.《【新年作文1500字高中农村】乡情散文:春节,我记得的小山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年作文1500字高中农村】乡情散文:春节,我记得的小山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99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