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善于除害的人看其根本,善于管理疾病的人根除其根源。
这篇文章源于白居易《策林》,善于消灾的人总是先找到原因。控制好疾病的人总是先切断疾病的根源。比喻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到问题的核心才能根治。
根据《群书治要鹖冠子》,魏文厚对编著说:“听说你们三个兄弟都是医生,到底谁的医术最高明?”问。扁鹊回答说:“我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在人没生病之前给他们讲了养生之道,让他们几乎不生病,但他的名声不是来自这个病人的家。(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健康》)我的二哥医术第二,在病情刚出现小症状时给我治疗,但他的名声不是来自病人住的巷子。我的医术最差。因为我在人病情严重的时候,割了他的皮肤,吃了有副作用的汤药,最后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但是公众看到后感叹说:我能重新复活,妙手回春。所以我的医术最差,但我的名声传遍了全国。(莎士比亚。)
这个故事说明:“治未病,不治疗,已经病了。”真正高明的医生是防止事故发生,根据自然节奏和饮食习惯教导人,几乎不生病。(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当然,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一定要找到疾病的核心。标本一体,急治标,缓治根本。否则本末倒置,扰乱阵营。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出现问题需要标本和治疗,要防患于未然。
02
石头可以破,但不能抢走坚固。
丹可以磨,不能抢积蓄。
范仲淹小时候,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问老老师:“你觉得我以后能成为宰相吗?”问。老老师说:“小小年纪说话真不小!“范仲严对不起,改了嘴,又问。”那你看。我以后能成为医生吗?“”老老师觉得奇怪,因为首相和医生有天壤之别。于是反问:“你为什么想成为宰相和医生?”范仲严坦率地回答。“因为只有好的奖项和好的医生才能救人和帮助别人。”老老师一听,“你有这样的抱负,就是真正的宰相之心!”感叹道。坚持这种理想,范仲严每天用粥和腌菜充饥,“十年来一声不吭”,后来真的成了宰相。范仲严几十年来保持了穷困秀才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工资供养了300多户人口,写下了“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快乐”的千古名言,激励后世无数读书人心怀天下,心灵昌生。(莎士比亚)。
苏轼在《晁错论》研究古人成就的经验时说:“建立古代大事的人不仅要有超越世界的才能,还要有坚强和坚韧的意志。”王阳明也说:“如果不立意,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可做。”由此可见,放弃成功的起点、无知的生命、发掘生命价值的权利和责任是不可取的消极生活态度。树立某种意愿,树立某种抱负对人生至关重要。清朝思想家唐坚说:“其意太多,瑶和功让了不少。”指的是像孔子这样的圣贤的意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屈服,让理想和信念坚持到底。(莎士比亚)。
03
风俗都是积极的,中以下都认为自己是善良的。
风俗一败,中理想都自暴自弃,以恶为乐。
这篇文章来源于苏铁《论台谏封事留中不行状》,风俗正确,鼓励中等道德觉悟以下的人都自己做好事。风俗不好的话,中等道德意识以上的人都会自暴自弃做坏事。这是为了强调风俗风气的重要性。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周大论比秦富强,浩瀚不如汉,但能延续800多年,这就是其纯美的风俗。风俗是社会沿袭下来的风气习俗。从古人的角度来看,分辨风俗和风俗很重要,风俗美和小人也是无人的,风俗和邪恶,君子都不容易抵抗。(莎士比亚)。
风速的力量很大,有很强的惯性。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最怕形成恶习,一旦被坏风俗侵蚀,积累起来就困难,回来就不容易。(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在现实中,人不能不被流速所束缚。"智者不能脱离风气。"但是,“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对错不相容,这个长度要互相消失,对自己生气,体谅人。只要脚跟坚定,正气豪爽地抵抗风俗,扰乱风俗的人一定会听到恐惧,不能靠近,善味风俗也会形成并维持很长时间。
04
心术不能冒犯天地。
言行要留下好的和后代。
这篇文章是由清人金兰生编撰的
的《格言联璧》中。据传,这是明朝袁崇焕的一副自题联。大意是说:心术不可违背天地意志,言行举止要给子孙做榜样。这里的“心术”可以理解为居心、心计,“天地”可以理解为万物运行的规律规则。此句主要是提醒人们要心存良善,如果心术不正违背万物运行的规律规则,就会受到惩罚,为人父母者应当谨言慎行,为子女起好表率作用。“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则,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其运行规则。因此,做人要心术端正,遵循天地万物固有的规则,如果居心叵测,违背天道,必将受到惩罚。这是讲做人处世的大道理,要做到“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作为普通人,从小处而言,为人父母长辈就要谨言慎行,行为端正,用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榜样。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庭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风是人们精神成长的沃土。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长辈都能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优良的作风和高尚的情操形成好的家风,那定会影响子孙后代的成长。
05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此句出自王阳明 《传习录》。心主宰着人的思维、情感、选择和决定,支配人的一切行为。心若失去主宰,便被物欲侵夺。所以要加强“心学”修为,充分发挥心的主宰作用,努力做到内心净化、志向高远。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身之主宰便是心”,这里的心特指人的道德意识、道德理性,也就是“道心”。《尚书》讲“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心”指个体的感性欲望,“道心”指人的道德理性。“人心”并不都是坏的,但如果“无所主宰,流而忘返”,社会就会“危”。要使人心不致危害社会,就应该用“道心”主宰“人心”,用公共的道德原则来克服不正当的私欲。所以,常使“道心做主,人心听命”,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目标。中华文化特别注重对心的修养,《大学》就主张“修身在正其心”,只有心念正了,行为才不会出差错。先修己,才能治人,先正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06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此句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大意为: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自我省察,这是聪睿;能够反省自身、正视缺点,这是明智;能够克服缺点、虚心改过,这是强者。人需要经常反躬自省并虚心接受提醒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每个人都多少有些缺点、不时犯点错误,这本身无可厚非,怕的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或碍于情面不能改正过失。自负与虚荣往往酿成严重的后果,危害自身、连累家庭、贻误工作。
孔子曾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在孔子看来,即使有人能像周公那样高尚完美,但是骄傲自满又吝惜改过,那么他的德才也不足为观。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之人看不到自身缺点,所以不能进步,反之,能够谦虚反省、接受批评,才能不断获益、成长强大。
有过失并不是耻辱,有过不改才会真正自取其辱。反之,闻过能改,并且克制不良习气、约束自身言行,这一点很难做到,难而能做,更为可贵。一个人能够反省改过,这是谦虚的表现,也是人进步的动力。自然界中的现象处处彰显着“满招损,谦受益”的定律,比如太阳升到最高处就要下降,月满后就会渐渐缺减,水一定会从高处流向低处,而人通过自然定律就要领悟到,只有谦虚地反省自身不足、接受他人建议,才能不断充实提高。《周易》上说:“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只有时刻保持谦虚反省的态度才能不断进步、善始善终。
07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此句出自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大意为:新松朴实挺拔、四季常青,恨不得它能长到千尺之高;恶竹随处乱生、肆意钻营,斩去万竿也不嫌多。寓意对于美好的事物要努力维护、不断完善,而对丑恶现象应当究其根源、斩草除根。
惩恶的目的是扬善,只有善的力量强大起来,恶才能被压制下去,更何况恶是可以转化为善的。《周易》说:“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制恶言恶行的同时还要张扬善言善行,也就是顺着人性追求美善的自然规律转恶为善,才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顺着人的天性而修美,就需要善言善行的引导。《史记》记载,大舜年轻时在雷泽以捕鱼为生,当地年轻力壮的人都去争抢鱼虾丰足的深潭厚泽,而老弱之人没有能力与他们争抢,只好冒险去急流险滩中捕鱼。大舜看到这种情况,就将自己捕鱼的地方让给老弱,渐渐地,有人开始效仿他。对这些人的善行,大舜极力称赞,让大家都跟着学习。时间久了,雷泽的人慢慢都不再争抢,而是相互谦让、尊老爱幼,于是民俗大化。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德法相依、德治礼序,惩恶与扬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际上人人都有好善恶恶的本能,但是难免被诱惑冲昏头脑。因此施以崇善好德的教育和社会引导,同时辅以严格执行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这样一来,一方面让人明了善的美好而坚定向善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让人畏惧恶的后果而从内心深处不敢为恶。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为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
08
友也者,友其德也。
此句出自《孟子·万章下》篇。其原文为:“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挟,指倚仗;德,在此泛称一切美好的品质。弟子万章向孟子求教“交友之道”,孟子指出,交朋友不能倚仗年龄大,不能倚仗地位高,不能倚仗兄弟亲族的势力。交朋友,根本看重的是对方的品德,不能够有任何倚强之心。
对于以上关于交友的观点,古人可谓有共识。《战国策》讲“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司马迁《史记》说“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隋代王通的《中说》中也说,建立在权势上的“友情”是易变的:“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古今一理,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不难想见,因权势、利益、好处这些外在因素而走在一起的人,一旦外在环境有所变化——权尽利绝,“交情”自然淡漠了还算好的,反目成仇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没有绝对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人,我们要成长、发展、生活,更需要朋友间的交往和支持。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何为“友”?《说文解字》讲“同志为友”,志同道合者才称得上“友”。所以说,只有像曾子所说的那样,“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才能昂然并进、携手前行。
要想友谊天长地久,就要遵循朋友间的相处之道。所谓“交友之道”,先贤的论述十分完备。例如,孔子强调诚信,主张相互勉励督促,所以《论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切切偲偲”;孟子也以诚信和“责善”为“朋友之道”;荀子则看重朋友之间良善的引导,认为“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
09
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言简意赅、脍炙人口的兵学格言,出自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学家孙武的经典兵学著作——《孙子兵法·谋攻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可预知胜利的情况共有5种:知道可以同敌人打或不可以同敌人打;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以有备对付无备;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这5项,就是可预知胜负的依据。
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兵圣孙子预见作战胜利、把握战争规律的战略思维。它既包含了对客观军事力量进行综合分析的基本方面,也体现了对主观作战指导能力的高度强调,全面具体又深刻。其中,判定可以打或者不可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是基本前提;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合适的战法,“识众寡之用”是用兵的枢机;全军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上下同欲”是有力保障;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以虞待不虞”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将帅智勇双全、才华横溢而做君主的又不加牵制干涉,“将能而君不御”,是用兵成功的秘诀。五者互为条件、互为作用,构成了预知胜负、达成胜利目标的完整整体。那么这仗不战则罢,凡战必胜,就像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此句出自桓宽《盐铁论·击之》,全句为:功业有绪,恶劳而不卒,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大意为:功业靠不断继承累积,害怕花力气而不能坚持,就像种地的人,因为疲劳困乏而停止耕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不会成功,种地偷懒的人没有收获。
《诗经·大雅·荡》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事情往往都有开头,却很少能有终结,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而能否善始善终,往往在于自己能否坚持,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意思是说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止的,意在勉励弟子要自强不息、自警自励。
世上无论大事小事,最怕的是懈怠。《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未见水,如果这个时候停下来,那就只能掘得一口废井。要想掘出水来,就得继续深挖不止。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懈怠纵驰,人之通患。”解决懈怠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做到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毅力有恒,才能最终有所成。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本末倒置的名言】十句哲理老话:心术不能冒犯天地,言行要留下好的和子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本末倒置的名言】十句哲理老话:心术不能冒犯天地,言行要留下好的和子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8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