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题的建议
近年来,语言共同体对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但对课堂效果的研究仍然局限于现有领域,对情感因素、高中课堂教学比较和汉语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更重要的是,现在新的课程已经实施多年的高中语文教育会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惯例,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教育漠不关心,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更是手足无措,或者“旧病装新酒”或者“旧车3354慢”本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研究》力求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各个领域(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等)的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作出新的观察。深入研究新课程的本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找到提高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与高中语文课程
二、概念定义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包括“新课程背景”、“课堂教学”、“实效性”三个核心概念。
所谓的“新课程背景”是指教育部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甘肃省后,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后,高中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的背景。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平台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师生互动来实施教学的活动。
本课题所说的“实效性”不是简单狭隘的分数量化,而是以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素养的生成为主要参考,从教师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语言等学生的情感要求、思维情况、
三、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设计及其作用、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学生活动与师生互动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大部分集中在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特点、理念、优缺点以及与以前的差异等方面。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潘信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中提出的“成果与存在说”和田梦龙提出的“介绍说”。前者从接受学的角度界定了语文与人的内在思维和情感的关系,并以本课题探索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为其奠定了基础。后者的导读艺术是提高教学效率方法的基础,为本课题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启示。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力求在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等)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形成新的视角。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往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可以找到提高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反映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
课题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系统地实施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课堂教育实践研究。目的是通过开课评价课、讨论座谈、经验总结(写论文)等手段加强广泛交流,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阅读、写作教学的规则和方法,提高我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2、研究内容(次主题):
(1)高中语文新旧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迁新旧课堂教学目标比较;新旧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比较
(2)关于高中语文分领域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专题研究。
主要包括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专题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专题研究。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现途径研究。请从以下方面开始:
A.思维度和情感度研究
b、预设和生成研究
c、归纳和激发研究
e、美国文学写作教学法研究
五、研究方法
(1)
比较研究法。对新旧课堂教学从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2)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挖掘其实质,总结其特点;分析国内同领域研究的得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类研究法。将总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分阶段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别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比较,并互相借鉴。
(4)实践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课堂为阵地,大力开展优质课评选和观摩活动,并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撰写教学心得。
六、研究步骤
申报阶段(2017年4月—2017年5):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比较研究阶段(2017年6月-2017年12月):重点研究新旧课堂教学在目标、理念、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方面的不同。
分领域研究阶段(2018年1月—2018年7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阅读、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工作;进行实效性达成途径研究。完成中期各子课题研究报告。
达成方法研究阶段(2018年8月——2018年12月)包括思维度与情感度研究、预设与生成研究、诱导与激发研究。
总结鉴定阶段(2019年1月—2019年4):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七、研究成果
1、思维度与情感度决定课堂教学实效度
思维度和情感度是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内动力,当然也是教学效果的最根本保证。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为此;要让学生快乐学习,体现学生“自主、参与、互助、合作”,开发激活学生的个性、智力、创造力,注重“创新教学”,让课堂闪耀着个性光芒。
课堂上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给学生预留适时适量的思维时间;提高思维的自由度和有效性,学生的思考应该是开放性的,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同时,要优化教学内容,提升点拨技巧,增加学生的有效思维。大胆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是疏浚课堂活水的良方。
2、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性是提高课效的关键
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却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没有充分“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生成”;不做足“预设”功课,即使“生成”来临,也会被无知扼杀;惟有充分“预设”,方敢直面“生成”;“预设”做得越充分,“生成”得才会越精彩,当然,这里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智慧,也离不开教师的“非预设性”理念。“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反过来讲道理相同,再充分的预设,也没有课堂生成得精彩。
3、巧妙的诱导和激发是提高课效的有效手段
巧妙的诱导和点拨是疏浚课堂活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的真正的含义就是使学生真正的学。在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要以平等、民主、开放、合作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向着全面发展转化。有人把教师比作引领学生寻幽探胜的向导。时而似在峰回路转的迷途中探寻胜景,时而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那娓娓动听、饱含激情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了登山时的疲劳;那要言不烦、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排除了路途上的迷障。教师一路的引导,最终使学生克服重重障碍,登上峰顶,神清气爽,一览众山风光。
4、“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课型实践
所谓“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就是在作文教学现场(课堂),师生就文质兼美的高品味美文(尤其是名家美文)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当堂研读、品悟,让学生深入把握美文的思想内容,感受其艺术魅力,从而摄取其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以此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实质性影响。
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文赏读法”的实质是深入学生的灵魂和心里,从内质入手解决内质问题,这无疑是最科学、最有效的。“美文赏读法”更重要的核心价值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情绪思维”。所谓情感思维,“是一种以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相结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学生写作灵感的触媒。现场赏读的方式有利于提高阅读美文的效度,唤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激情,让学生对美文有更深入、直接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八、研究后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比如作文教学的初高中衔接和系统化问题;阅读教学的“量”与“质”的关系问题;课堂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成绩的“转化”问题;如何利用情感因素提高课效的问题;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某些矛盾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度问题;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力量统整问题;研究成果(论文、心得、公开课)向校外的推广问题等。
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将把一下几个方向作为重点:
第一,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方式和效果研究。学生在作文和阅读课堂如何才能真正动起来,实现思维度的最大化。
第二,如何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利。目前教学先进手段的使用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已经流于形式,对提高课效起反作用。
第三,对内涵型子课题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比如对教学环节、课效优化途径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年以来,本课题研究已经拓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几乎涉及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各个方面。课题组也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研究心得。以后我们将把研究进一步推进,力争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九、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甘肃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钱梦龙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周成平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1.《【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研究报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研究报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7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