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高、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深刻认识到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坚持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繁荣、生态良好的文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这本书的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9月11日的演讲、报告、对话、指示、指示、贺信等80多篇重要文献,分为7个主题,共259段论述。其中很多论述是首次公开发表。这本书的第一篇侧重于“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福利关系、民族未来”,部分精彩论述如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有利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
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优惠的民生福利。对人类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很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赚了钱,空气和饮用水不合格,还有什么幸福。
—— 《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2013年4月10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果仍然是粗放型发展,即使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的目标,污染会是什么情况?那时候资源环境可能完全承受不了。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总量翻倍,生产能力持续过剩,将是怎样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上涨,老百姓的幸福感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强烈的不满,那是什么形势?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作为经济问题。这里有大政治家。
——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关于第一季度经济形势的讲话》 (2013年4月25日)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也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定决心。
——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3年5月24日)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从历史上看,生态兴是文明兴盛,生态衰退是文明衰落。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方面的事例。
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了五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母打三春鸟,孩子在巢里看母亲》的经典诗句、《一顿粥,四处不易》。“半吊子,恒念物力难”的齐家格言,这种朴素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予深刻的警告和启迪。(莎士比亚)。
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利益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全党同志都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困难,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决心真正治理好环境污染,建设好生态环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一定要计算大帐,计算长期帐,计算全部帐,计算综合帐。
——在云南考察工作中的讲话(2015年1月19日-21日),《人民日报》 2015年1月22日。
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重视和切实推进的重要工作。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年10月2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83页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报复我们。每次胜利,一开始确实得到了我们预想的结果,但以后发生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影响,往往能够再次消除原来的结果。“人天生就是自然,人和自然是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害人类自己。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防止开发利用中绕过自然。这个道理要牢记在心并付诸实践。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8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9页
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节选)》(2016年8月24日)
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马克思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曾列举了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由于砍伐树木而导致土地荒芜的事例。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带曾经水草丰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反映,三江源地区有的县,三十多年前水草丰美,但由于人口超载、过度放牧、开山挖矿等原因,虽然获得过经济超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湖泊锐减、草场退化、沙化加剧、鼠害泛滥,最终牛羊无草可吃。古今中外的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犯!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节选)》(2016年8月24日)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批示》(2016年11月28日)
我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情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比如,我分别就陕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地带违规搞建设、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腾格里沙漠污染、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甘肃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作出多次批示。我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1.《【世界环境名言】习近平: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世界环境名言】习近平: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7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