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的话可以上到985,那边看书边干什么呢?/图虫创意

补脑不一定存在,但补脑行业的红利都是真金白银。

本周播出了《向往的生活》。亲密节目组为今年高考的章子峰妹妹准备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套。

舌尖上的高考,听起来还有点浪漫。

但是,对于大多数经历过高考的考生来说,高考的食物不是一顿乡村蔬菜,而是“秀智”的太阳神、中华龟井、生命一号、三棵口服液,令人难忘。

在这个不能拥有记忆面包的世界里,对补脑神器的追求从未停止。

为了孩子的注意力,再坚持一点,记忆力再提高一点,强迫孩子吃营养品成为父母们主动承担的KPI。不管有用与否,不管别人有没有,我们的孩子也要有。

营养保健制是“高考伙伴”,完全名副其实。

如果有记忆面包,还需要什么补脑神器。/《哆啦A梦》

有多少人看了魔法广告后觉得自己成绩不好,也就是没喝过生命一号的朋友,有多少人怀疑自己现在年纪轻轻就秃了,确实是因为小时候喝了太多中华超精或者太阳神。(莎士比亚)。

越来越多的儿童喝了补脑神器,连笔筒都忘了,然后这些受欢迎的产品出现了负面新闻,慢慢从祭坛上下来。

虽然不能成为元老级补脑神器,但让大脑发光的需求不会消失。更时尚、更极端、更聪明的药物正在涌来。

也许只有决定收手的时刻,才是智商税露头完成“补脑”的巅峰时刻。(莎士比亚)。

《小欢喜》里的英子被迫每天吃海参。/《小欢喜》屏幕截图

那几年,我们迷信的补脑神器

补脑神器的兴台确实是高考的团大使。

1977年恢复高考后,保健品的准备经历了大约5个时代。

史前时期可以称为糖水时代(1977-1980年)。1977年通过第一届高考从农村进入大学的张老师说:当时家里什么都没有,妈妈只能在店里赊了半斤红糖给他喝。自1978年以来,糖供应紧张局势逐渐缓和。

接着是著名的麦裕贞时代(1980-1984年)。1961年,上海咖啡厂收购了乐口福脉油井。因为主要原料是奶粉、烟油、糠和可可粉,但含有蛋白质、小麦

乳精就被夸大为对大脑有益补作用的保健品,销量非常可观。


当年的麦乳精可是奢侈品级别的。/澎湃新闻


一般来说,麦乳精只舍得放4颗或者6颗,冲水调一调。如果谁敢空口干嚼麦乳精,那绝对是家里有矿的表现。


1985-1994年,高考的营养品经济进入了鸡鸭鱼时代。物资的逐渐丰富也预示着花样百出的“补脑”爆发期就要到来了。


1994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条长达45秒名为“睡狮惊醒”的广告,高呼 “振兴中华民族经济”的宣言。它的投放者就是营业额创纪录地超过13亿元,市场占有率63%(1992年)的太阳神。


面对这样势如破竹的产品,即使30元一盒绝对算奢侈品,家有考生的家长们就是紧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几盒,没准就能在高考前实现弯道超车呢。



没有人知道喝过太阳神的孩子有没有变聪明。/太阳神集团官网


只是成分表上赫然写着的“鸡蛇提取物”和红糖水一般的口感,让人很难相信,它有什么安慰剂以外的效果。


广大考生对保健饮品的味觉其实十分精准。因为一期《焦点访谈》就证实了另一款由“中国传奇田径教练”马俊仁代言的中华鳖精,主要成分就是红糖水没错了。可笑的是,这款秘方后来还卖了1000万元。


据说,当时记者探访中华鳖精的工厂时,偌大的厂房里,也只看见一只鳖正在悠闲地游来游去。


就在这时,三株口服液的广告开始包揽所有农村的外墙和电线杆。通过连厕所、猪圈都不放过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三株成功出圈,在1996年达成了80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了新的霸主。


小镇上三株的墙体广告。/超人的博客


朴实的农民朋友们没多久就达成了“宁可少吃三两肉,也要喝三株”的共识。人们自发地排起长队,其壮观程度是今天的喜茶也比不上的。


补脑圈的“老字号”生命一号,或许是更多人的集体记忆。电视里一群少男少女举起右手在头顶画个圈的魔性动作,搭配“生命一号,补充大脑营养,提高记忆力”的文案,就好比今天你唱一句“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时,所有人伸出四根手指捂住眼睛的条件反射。



头顶光环的生命一号魔性广告。/广告截图


关于生命一号,甚至有一篇发在《中成药》期刊上的研究这样写道:


“研究采用了水迷宫法、穿梭箱法、避暗法、跳台法观察了生命一号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证明其不仅能显著提高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增加血清溶血素含量,还能促进骨骼的生长。”


可谓是健脑益智、强身健体两手抓。



还有红桃K、安神补脑液、三精葡萄糖酸钙、忘不了口服液……让当年的考生至今也忘不了。毕竟如果那时候没有喝那么多“神仙水”,高考还有可能多考几分。


补脑的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


当年喝着补脑神器的孩子们都长大了,花钱吃着没效果可能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一位湖南的考生,为了准备高考,吃了好几个月提神补脑的营养保健品。等到体检的时候,看着体重表上赫然写着66公斤,惊得大叫。


一个月之内胖了26斤,是身体出了问题吗?但是体检结果并没有异常。医生对此的诊断是,引起体重骤增的原因可能就是保健品中的激素。


“脑子”没治好,其他毛病倒弄出不少。还有网友因为服用保健品,激素导致眼底出现了小洞。


在虚假营销岸边疯狂试探,最终都是会翻车的。

虚假营销的骗局迟早会翻车。/图虫创意


看似各大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实际上这种“繁盛”的背后,则是一幕幕信任崩塌后的悲凉。


九十年代中期,国内保健品企业已经超过3000家,产品高达8万种,年销售额在两年间从20亿元暴涨到300亿元。


但1995年卫生部的抽查显示,合格率只有30%。


在农村地区独领风骚的三株,因为一条人命轰然倒塌。


在“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诱惑下,陈某在喝到第八瓶三株口服液时全身溃烂。被医生诊断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后,三个月内就去世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三株产品图


化验所的实验也显示,在服用三株产品后,小鼠的心、肺、肝、脾、肾、胸腺均有病理改变。


年销量高达80亿的三株,竟然是不及格的三无产品。


疯狂的补脑神器们透支了信誉,考生家长和消费者的盲目向往里也开始产生了怀疑。


单纯的保健品不香了,那补点营养总是错不了的。


“低能型”选手六个核桃就此脱颖而出。家长们不奢望它能有生命一号、忘不了的功效,但在深入人心的“以形补形”理念下,核桃乳行业飞速发展。


2016年,六个核桃一年间卖出的43亿罐核桃乳连起来,就已经可绕地球6圈。但它的营销费更可观,20亿元的营销费达到研发经费的42倍。


这样惊人的对比预示了这位市占一度超过九成的巨头,也难逃营销泡沫的幻灭。


六个核桃里到底有几个核桃?/六个核桃产品图


甚至,就连“六个核桃”的名字本身也饱受争议。


据测算,每100g的干核桃中约有14.9g 的蛋白质,而一罐六个核桃中只有1.44g蛋白质,所以粗略估计,一罐六个核桃的饮料里,最多只含有两个核桃。


更讽刺的是,按照其招股书中的直接材料费计算,每罐六个核桃中核桃仁的成本还不到5毛钱,而易拉罐就要0.57元。换句话说,六个核桃的易拉罐其实比里面的液体还值钱。


虚假宣传引来的消费者质疑,让其所属的养元公司市值下跌了40%。六个核桃再也不6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洗礼,有的人看穿了这些所谓“补脑“效果不过是脑补的,而另一些人则开始更疯狂地追逐真正的“聪明药”。


科幻电影《永无止境》中,每天都写不出一个字稿子的男主角艾迪偶然间得到一种聪明药。之后智商成功突破1000,随便听听就能掌握外语,苦学几天金融知识就能靠炒股挣到200多万。之后顺利出任CEO,当选议员,走上人生巅峰。


服用聪明药后,世界都加了滤镜。/电影《永无止境》截图


在平行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想要弄一点“类似”的聪明药。


因为高三的田同学压力过大,妈妈给她找来了一种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聪明药。之后的月考,她竟然考上了班级前十。田同学自己也觉得上课更加专注了,连物理练习都很容易就学会。


但是服药一个多月后,她开始掉头发、失眠。几乎每个夜晚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停药后,头痛、浑身上下说不出的恶心接连出现。更不要说听进去课,做进去题了。


BBC纪录片《药品依赖》中描述的“大脑伟哥“,已经从藤校红到了家长圈。


这些“学霸必备”其实是阿得拉、莫达非尼、利他林等药品,它们是第一类精神类药品的中枢神经药。其造成的依赖性和生理伤害可能都高于摇头丸。


莫达非尼被称为学霸必备。/图虫创意


原本,补脑神器们脱离实际的营销口号只可能在白日梦中实现,但忧心考试的家长和学生们却不愿放弃这种想象力。


在想要变聪明这件事上,人类从来不会停止,只不过所有美好的期望,最后不要变成了献给阿尔吉农的花束。


到底有没有补脑这回事?


补脑不一定存在,但是补脑行业的红利可都是真金白银。


在中国,保健品行业的规模已经从2002年的442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237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而考生的保健品就是其中重要的支撑部分。


在沈阳南六药材批发市场,某款市场价568元的知名补脑产品,仅需85元。而某款缓解视疲劳的口服液,在这里的批发价是8.5元,它的一般零售价要达到80元左右。


备考补品的利润空间不敢想象。/图虫创意


有相关人士分析了补脑保健品的利益链。以一款198元的补脑产品为例。它的进货价是20元,其中包括6元包装费和6元左右的生产商利润,保健品的内容物实际成本为8元左右,剩下的178元都是利润空间。


保健品不同于药品,在没有国家限价的背景下,药店方进货后可以自行定价,利润都在百分之几百以上。


每年从三月份开始,针对考生的保健品销售就进入了旺季。其实大多数家长都知道,高考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是吃几盒保健品就可以减轻的。但是他们也不排斥用这种方式来增加一份心理上的支持。


之前湖北孝感惊现“史上最刻苦吊水班”的新闻还历历在目。几乎一整个教室的学生都边打吊瓶边复习的场面,颇为壮观。

“吊水班”校方后被记过处分。/《南方日报》新闻图


吊瓶里打的都是氨基酸,学校解释道,“国家规定,每年给高考学生10元的氨基酸补贴”。


这甚至不是什么奇事,有网友表示他们那儿的人基本上都打过。


“为什么要打呢,主要是大家都在打。我妈说别人打了,我们也要打,不能输在这事儿上。班上同学打得最多的,每隔一个月就去打一瓶,都成习惯了。”


在这样“不打白不打,不吃白不吃”的背景下,考生和家长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产品可以没有效果,但高考也是心理战,少人一头这种事绝对不能发生。


高考的方方面面都被塑造成一种竞争。/图虫创意


在湖南一所重点高中,班上60个孩子里,27个都在吃补脑神器,包括蛋白粉、氨基酸、DHA等,还有同学上课的时候嘴里都含着西洋参。


事实上,“补脑”从来没有在我国27类保健食品功能中出现过。我们花大价钱追求的磷脂酰胆碱类、氨基酸、复合维生素等物中,并没有什么黑科技,只要保持合理的饮食就不会缺乏。


所谓的“缺”和“补”都是带货的传统套路。毕竟一句“缺乏锌会影响智力发育、记忆力下降、免疫力受损”,并不能推导出补锌就能让记忆力提高。


绝大多数魔鬼营销的神器都走向了同一条“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为结局”的灰飞烟灭之路。

平衡饮食才是“补脑”的不二法则。/图虫创意


老一代补脑神器退下了,但人们对此形成的抗体又一次在新玩法前失去了作用。鱼油、蔓越莓、葡萄籽、胶原蛋白……听着就觉得距离肝功能损伤不远了。


文章的最后,是一条来自食药监总局的温馨提示:


“考生成绩除了平常刻苦学习和积累,没有短时间提高智力和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

李锐, & 廖雪贞. (1998). 生命1号健脑强身及促骨生长的实验研究. 中成药, 020(011), 33-37.

《功能性营养品走俏 太阳神、太太口服液等昙花一现》第一财经2017-03-05

《中国保健品往事》36氪2019-10-24

《另类高考经济|“补脑”噱头不再吃香,考生现在都在吃什么保健品?》上游新闻2019-06-05

《不是我针对谁,所有号称能补脑的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春雨医生2018-07-27

《为了参加高考,你当年吃下过什么样的“补脑神器”》观察者网2018-06-08

✎作者 | 荷西帕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1.《【奇事小学生写作文套路真多】孩子的成绩再差,也不要更新补脑神器的智商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奇事小学生写作文套路真多】孩子的成绩再差,也不要更新补脑神器的智商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5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