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手里拿着,害怕摔倒,一放进嘴里就融化了。
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吗?孩子在学校受到挫折了吗?家长们听到后心里着急,但老师也着急!但是家长着急也没有用。重要的是如何与老师合作,如何与老师沟通。家长和老师的配合越好,教育就越成功!
孩子的成长就像棱镜,可以反映家庭的养育、学校教育和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后,孩子们自然会发出闪亮的光芒。
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沟通和配合呢?著名教育家刘长明提出了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空闲和更多的等待。
下面三篇文章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给陷入困境的你带来灵感。
第一,对教师和家长说:教育要尊重孩子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能没有对孩子们的尊重。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至少不是科学的好教育。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不够尊重孩子,但老师不够尊重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对孩子缺乏尊重有关。
对孩子的贬低、讽刺、挖苦、否定、打击、呵斥、独断、暴风雨般的批评、虐待、体罚。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儿童和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长,如何有个性、有趣地全面发展?
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了悲剧事件,很多孩子一直不把他们看作“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严重缺乏“尊重”。(莎士比亚)。
比尔盖茨小时候喜欢和父母顶嘴,父母们称他为“爱争论的小男孩”。从11岁开始,与母亲的矛盾不断,甚至向母亲大吵大闹。(莎士比亚)。
家长怀疑他的心理有问题,就去心理咨询了。心理医生告诉他们,比尔正在说明他想爆发反控制的“独立战争”。
心理医生建议减少对比尔的生活干涉,充分尊重他的自主性,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战略。后来盖茨,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盖茨的父母不听心理医生的话,不改善家庭教育,不学习尊重,仍然压抑、贬低、讥讽他的奇思妙想,不给他自主发展的空间,就不会有今天的盖茨。
尊重意味着平等。
师父要树立与孩子平等的思想,才能学会尊重孩子。为此,家长遇事要多和儿子商量,要谈民主,尤其要避免常见的越炮或粗暴干涉。
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多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见,保障孩子自由的发言权,允许怪谈,避免居高不下或权威、命令性的教育行为。
孩子的人格和权利上的尊严必须得到保护和尊重,大人不能平等对待儿童,不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人格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尊重意味着独立。
师傅要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庭和学校都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孩子还很弱,很年轻,但拥有和大人一样的独立人格。
孩子是父母,但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学生是老师的,但学生不是唯命是从的机器。
只有确立子女的独立地位,父母才会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不命令、指导和包办。(莎士比亚)。
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独立个性。这种学生是现代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的素养。
尊重意味着包容。
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道路并不顺利。可以自己犯缺点或错误。孩子犯错时不要一味指责,也不要说脏话,要以慈悲、慷慨包容,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和改善的方法,鼓励和相信孩子一定能改正。但是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和老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总是无情地嘲弄,过分严厉地批评,甚至一再出现体罚现象。(大卫亚设)。
这样做不仅不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还贬低孩子的人格,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极度叛逆、对立性严重、打破“破罐子破摔”的孩子们长期以来与我们教育的宽容和不尊重有很大关系。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朋友。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独立、平等、包容战胜朋友。
尊重会使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尊重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教育使孩子在人文上更好。(约翰f肯尼迪)。
第二,告诉家长和孩子,教育要尊重老师。
作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成长道路影响最大的两个群体,本来就有着相同的责任和使命,以——使孩子成功。
但是最近新闻推送里经常看到孩子们在学校受委屈,所以家长们去学校闹事,更是和老师大打出手,丢了性命。(莎士比亚)。
我们不能否认教师群体中有极个别的老师。确实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这样的老师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敌对和仇恨的眼神对准所有老师。特别是
家长,应该与老师团结与协作起来,才能让家校和谐,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我们都应该摆正一个事实: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让所有家长满意。
疏忽,在所难免
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过因为孩子在学校磕碰而火冒三丈的经历呢?感谢,你没有马上拿起手机就让老师给个说法。我欣赏你身为人母却又处变不惊的态度!你了解,自己照顾一个孩子已是含辛茹苦,学校老师手下四五十个孩子确实不易!
抛开老师这一头衔,她们有的刚从爸妈的怀抱中走出来。有着教育孩子的热枕,也有稚气未脱的经验不足。而且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着你的孩子照顾。老师也不可能事无巨细的帮你的孩子打点的井井有条!
校园磕碰,人之常情,那是孩子在成长;老师疏忽,在所难免,老师已经尽力!谢谢你这么谅解老师们......
专业,从未停止的努力
经常听到:“老师嘛!孩子王而已!”这是社会的极少数人对老师的误解啊!国家教育制度在不断改革,教师资格认证一年严格过一年,眼下早已不是那个鱼龙混杂的年代。新的时代,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够专业,才够资格!不管你对老师有着怎样的误解,都请你相信,通往专业的路上,广大教师从没忘记过努力!
抱歉,不能让所有家长都满意
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你有你的性格特点,他有他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还是人生观价值观都存在根本的差异。正是这些不一致,加大了老师工作的难度。老师们其实真的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努力的让家长们满意。可她们是人,也没有魔法女王赐予的魔法棒,仅靠一己之力周旋于各种事情之间,做到游刃有余堪比登天之难啊!
真的非常抱歉,作为老师,不能让所有家长都满意。但请你相信:从前,现在,将来,他们都在尽心尽力......
沟通与理解,家校和谐的不二法门
或许有一天,她们没有第一时间回复你的疑问,请不要埋怨,可能是她们正在上课或是忙碌,没有将手机随身携带;或许有一天你的孩子在园里磕伤碰伤,请不要动怒,孩子在学校受伤,最伤的是其实是老师。或许有时她们的措辞不当让你心生焦虑,请相信,那一定是在情急之下,她们有口无心。知道吗,她们和你一样不希望孩子受伤;家校矛盾不可避免,但并不是不可调节,请家长们相信沟通的力量。
万事莫冲动,静下心来寻找有效的沟通之道,这是家校和谐的不二法门!
家校和谐了,你的孩子才会更幸福呀!
三、对家长说: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一起来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1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 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 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 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 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 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2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 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 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 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 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 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3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 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 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 用自信取代自卑
5. 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 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4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 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 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 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 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 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5让孩子敢于梦想
1. 有梦想才有创造
2. 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 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 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 善待孩子的兴趣
6. 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6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 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 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 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5. 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7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 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 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 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 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8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 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 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 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 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 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生受益。
1.《【教育需要尊重高中作文】教育应该最没有“尊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教育需要尊重高中作文】教育应该最没有“尊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0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