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阅卷老师判断考生作文的平均时间不到3分钟,不能“仔细阅读”,只能“概述”。

《纲要》是快速浏览卷面,重要的部分是多看几遍。

看一下题目,是否符合题目;

看开头,是否指出问题;

一看本论,就知道是否扣除问题。

看看结局,要不要解决问题。

如果这一切给了阅览者需要的东西,

好吧!有平均分。

因此,写好议论文的结尾有多重要!

比较概括

请比较四篇考场作文的结尾。你认为优秀考场作文的结尾有什么共同点?

[标题]

有人说这是一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时代。要追求潮流或站在潮头上。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现代潮流,他就会成为落伍者。有人说,即使潮流涌动,我也只是我心中的国王。就像“能刮风/一张无助的纸/不能飞/一只会飞的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不服从”。还有人说,追求潮流和追求自我并不矛盾,顺应潮流但保持理性的距离,顺应内在但不被自己欺骗。

对于上述议论,你有什么想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例1:跟随流行跟随本心

[引论段落]北宋有学者张横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性季节学,为万岁打开太平。”想说出那个留学者的欲望,顺应时局,顺应本心,开始事业。现世人,怎么比不上它呢?(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只有顺应潮流,追随本心,才能不失去,不困惑,坚定地创造生活价值。

【结论团】《史记》说:“天下热闹,都有利可图。”天下熙熙攘攘都是利益。“太史公言和时代潮流有纪念名利的弊端。是的。只有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潮流,在内心的自我判断下保持适当的姿态,才能不迷路。(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LALLON)因此说:随大流,遵从本心,方为上策。

例2:追随流行,不抛弃本心

老挝说:“生命要有光和影子,要安静,生活的味道要包含在这猛烈而不变的曲折中。”(莎士比亚。温斯顿。)“是的。在这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时代,大多数人被名利的浪潮席卷,朝着“成功的终点”虚跑,但忘记了跑步的初衷是什么。(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成功)有些人想摆脱所谓的“红尘苦海”,找到清白的境界,但最终装疯卖傻,无影无踪。(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我说,真正融入世界的方法不是与它的左右消极分开,而是明知已经满目疮痍,但仍然抱着它的温暖。(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入世和高手并不矛盾。

鲁迅加入WTO太多了,哭的声音已经在喉咙里哭了。尼采哭着说,因为太生了,他的神不存在,他的信仰迷茫。相比之下,我们可以采取与世界握手和解的更融洽的方法。正如季富林老先生所说:“在纵浪对话中,不怕。要尽量多做,不必再担心了。单击

例3:跟着走,倾听内心的声音

【引用论段】生来就是人,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成长。汹涌的水流汹涌而去,咆哮着席卷而来,好像要一一吞噬逆行者。(威廉莎士比亚,《泰姆派斯特》,《天堂》)但我们忘了,我们不是不杀鸡的樵夫。意志是发自内心的,我们有选择的魔杖和力量。(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跟随助手,倾听内心的声音。

[结论团]我们要留下心中的一方。跟随潮流的路上,只有听到内心的声音,才能打开人生意义的大门。这是社会人性回归和一定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例4:跟随流行,从自我

哲学大师尼采说,一旦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可以忍受任何生活。因此,跟随潮流,自我,是建立在这个快速变化和发展时代的良药。

【结论团】跟随潮流从自我。我们不能反抗时代局势的必然,不能阻止时代的前进,但可以活出自我,追随内心!

这四篇考场作文都是优秀的卷,其结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1.篇幅

100字左右,三句话,简洁,“豹尾”更好。四个结尾,最多113个字符,最少45个字符。

2.问题

前后呼应,明确题目的意思。再次强调引用论的论点,但语言变化不是简单的重复。例4重复了“随大流,从自我”这六个字,但以下句子有建议。

3.深化

解决问题,深化问题的宗旨。例1和例2都引用了名言,解决了该怎么办的问题,扩大了咨询范围。孝实中学和宁波中学提出了选择这种活法的建议和价值。当然,那样做不容易。

4.语言

短小精悍,干脆简洁,句句紧凑。用张仲行老师的话来说:“有劝阻力,读者阅读后也会记忆深刻。久久不能忘记。”

当然,这是考场,作文是“级老板”,语言有点粗糙,不可避免。例如,“这是社会人性的回归和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救赎。”,什么是“回归社会的人性”?换成“失去的人性”。

回归”就明确多了。“我们无法反抗时代的势之必然,也无法阻挡时代前进,却可以活出自我,跟从内心!”改成“我们无法反抗时代的趋势,也无法阻挡时代的前进,却可以跟从内心,活出自我!”语言就顺畅多了,而且有节奏感。

方法举例

我们就以上面的作文题为例,说说结尾扣题的方法。

1.引言扣题式

在结论段中,引用与中心论点内容一致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格言,再次强调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如例1引用太史公言,例2引用季羡林诗。当然,引言要贴切,例2的引论段引用老舍的话,就和论点有点“隔”。


2.举例扣题式

列举例子,再次扣住论点。一般而言,结尾就是全文总结、照应开头而已,但举例的好处是结尾依然具体形象,给阅卷者以新鲜的刺激。当然限于篇幅,只能概括地叙述,如“鲁迅太过入世,呐喊的声音早已在喉腔里哽咽成哭泣;尼采太过出世,于是哭他的上帝不在,哭他的信仰迷茫。”


3.比喻类比式

结论段中,用类比或比喻来引出结论,如果是用排比的句式结构,要注意的是结末句一定要点出结论,如果不是排比句子,比喻句一定要清晰地扣住论点。如有一篇《万千溪流我行其一》作文,开头段以水作喻:“所有的科学家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一是水。无数的水汇成了溪流,又有无数溪流奔向大海,又有万 千溪流从大海中流出,如同时代的潮流。”结论段写道:

“江河湖海,奔流不息。我随时代前行,却只取适合我的河道,哪怕那再狭小,也够我不虚度此生。万千溪流我只行其一。”这篇作文还是一个初二学生写的,很是了得。


4.提问思考式

在结论段中,或设问,或反问,意在用一种引入注意、启发思考的形式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如:

我们从格斯拉兄弟最后的遭遇中难道还看不出一些端倪吗?没有顺从时代的浪潮,一味地抱残守缺,别说成功恐怕自身也难保。我们从马云和余佳文的选择中难道 还不明白如何取舍吗?他们抓住了时代的脉搏,顺流而下,创造了巨大的业绩。所以,我们要勇当时代的弄潮儿,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5.重复照应式

在结论段中,不着重对本论部分的论证加以总结,而再次照应引论部分的中心论点,给人首尾一贯、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的感觉。如一篇作文,标题是 《顺潮流,从自我》,引论段的论点句是“因此,顺潮流,从自我,是立于这快速变化、发展时代的一帖良药。” 结论段是:

顺潮流,从自我。我们无法反抗时代的势之必然,也无法阻挡时代前进,却可以活出自我,跟从内心!


6.号召鼓动式

结论段发出号召,号召人们为本论部分充分论证了的一种正确的思想、理想、境界而奋斗。这样的结论段,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召力。如:

看见了吗?顺应时代的潮流,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顺应时代的潮流,时代才有记住你的理由。难道我们要像格斯拉兄弟一样吗?虽然他们也有自 我的坚守,但在生存与死亡之间,为什么不再明智一些呢?让我们一起顺应这洪流吧!让我们勇当时代的弄潮儿吧!在这洪流之中,你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7.描述启发式

采用描述的语言,呈现一种情景,情景包含着态度和选择,暗扣题旨,让人心领神会。好处是含蓄地暗示,引人深思。但是这种“文艺范”不能玩得太过太虚。下面二个结尾分寸拿捏的就很好。如:

千载之下,掩卷沉思,感慨系之。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大潮里前行,怎能不慎之又慎!(《行于时代大潮》)

突然想起顾况那句“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的诗,山林溪旁,炊烟绕绕,听清曲,阅金经,调素琴,啜香茗,喜天晴,如此诗意岂不比一味追逐更美?繁华终会落下,唯有最初的清淡才得以永恒。(《繁华境里,听清歌一曲》)


8.概括总结式

把本论部分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得出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结论,这个结论又是引论的重申和深化(不是重复),因而可以使中心论点更清晰,更明确。这是议论文写作最常用的方式,也是一种逻辑要求,不管你采用哪种方法收尾,都要起到概括总结的作用。如:

人是社会动物,发展至今日,几乎不可能有人能如隐士般决绝地与世界隔绝。李健的《传奇》,被唱成传奇,自己也成为了传奇。香奈儿带着黑白灰的路线走向了世界,又征服了世界。所以我们既要顺流而生,又要坚守自我,这样才能活出真我风采。

经典例析

我们说结尾有种种方法,这是为了指导的方便。其实一篇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综合应用几种手法的。下面以一个作文题为例,请根据作文标题和引论段,试着用其中一种方法,写一个结尾。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这个题目当年是浙江大学文学院考研究生的题目,拿来作为高考题目,虽然原创性受到影响,但该话题中学生应该是熟悉的。再说它可以考测出考生的文学素养和逻辑思辨能力,仍然不失为一个好题目。

就立意而言,不外乎三类:

  • 一类是主张人品和作品是一致的,或者说两者应该一致。
  • 一类是说人品和作品是背离的,或者说没有必要一致。
  • 还有一类是说一致不一致没有必要讨论追究,我们欣赏的只是作品。

1.引言扣题式

言为心声

【引论段】古语有云:“言为心声。”我以为此言得之。一部作品不仅能反映作者的性情,更是对其人品的投射。

【考生结论段】昔者王阳明先生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以喟叹自我认知、自我救赎之难。我想,言为心声,只有每位作家破解自己心中的“贼”,不让他盗走你的本心、良知,那么自然会有经典作品的涌现,而作家自然能到达那个他们念兹在兹的理想之乡。

2.举例扣题式

且以作品论英雄

【引论段】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考生结论段】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3.比喻类比式

文字是一面镜子

【引论段】从指尖触摸书页的那一刻起,无疑我们已开启了一段灵魂之旅。我们从起点出发,去寻觅终点那一端作者留下的足迹、笑靥、感伤,于字里行间体味他们的品格与气质。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灵魂深处的本真。否则,何以有“阅读好书,便是与许多高尚者谈话”这一经久不衰的名言? 

【考生结论段】选择文字成为哪一种镜子,承载怎么样的心情,是私人的事。然而,作为读者,我所期望的,是彻底的“文如其人”,透过这一汪清澈的湖水,湖底盛放的是作者的玻璃心,澄澈而透明。愿所有的文字,如同不会说谎的镜子,剔除污浊与不堪,折射的,是作者心中的清明与安宁。

4.提问思考式

格调与人品

【引论段】孔子曾经说过有形无言者是国家的栋梁,有言无行者是国家之大害,有言有行者是国家的宝物。我想用这个思维来理解格调与人品也是行得通的。作品的格调与人品相一致是好的,但若作品的格调与人品不同,那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考生结论段】纵上所述,格调与人品相一致也好,相背离也好,其实都不是件好事吗?世界那么大,若都一样未免也太单调了,不是吗?

5.重复照应式

以吾手,写吾心,抒吾情

【引论段】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透过作品,可以窥得作者内心,探得作者思想,与作者神交。

【考生结论段】“文如其人”这话一点不错,我希望我可以不受压力,不受干扰,以吾手,写吾心,抒吾情,将最真实的自己留与世人。

6.号召鼓动式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引论段】常言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言语可以体现他的内心独白以及他的品格,一个人的作品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情、一个人的价值。

【考生结论段】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让我们从阅读中去体味作者的性格,去体味作者的百味人生吧!

7.描述启发式

艺术是人性的碎片

【引论段】古人言:文如其人。我却认为不尽然。一篇墨香之文是否反映为人高洁?一幅山水墨画是否显示性情淡泊?非也。人性之复杂怎局限于小小篇幅之内?艺术,仅是人性之碎片。

【考生结论段】艺术是人性的碎片,但在世代洪流中众多碎片汇聚成闪光的整体,我看到了软弱与刚强,渺小与伟大,平凡与高雅。是,艺术仅仅是碎片,但它是我们探知自我必不可少的碎片!

8.概括总结式

例1:作品 = 作 + 品

【引论段】是的,这是个恒等式。

作,指的是作者作文的功底,是遣词造句的功力;品,指的是作者的人品。一部好的作品,若想流芳百世,这两者缺一不可。

【考生结论段】一部作品,必定离不开“作”与“品”这两个字,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注重于“作”的培养,而忽视了“品”,这两者并没有主次之分,但就我看来,“品”更为重要。作品是作者表达其价值观的载体,作者的格调以及人品必是一致的。

别忘了,作品=作+品!


例2: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引论段】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考生结论段】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1.《【高中作文没起点有终点怎么办】高考作文|作文结局怎么样写才能丰富多彩?妙手在这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作文没起点有终点怎么办】高考作文|作文结局怎么样写才能丰富多彩?妙手在这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7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