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站从同济大学了解到,2020年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硕士(MFA)报考指南已发布,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No.1

  项目介绍

  为适应当今社会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写作人才、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划展示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培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广阔的专业视野、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于2015年首次推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FineArts,即MFA),并招收以下三个方向的人才:

  01艺术产业管理

  02策展实务

  03创意写作

  2020年,我们将继续招生,欢迎有志于从事相关文化工作的人士报考。

  (本指南主要介绍“01艺术产业管理”和“02策展实务”的情况。“03创意写作”请移步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了解详情:http://yz.tongji.edu.cn/)

  No.2

  项目特色

  同济大学MFA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展实务方向硕士依托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深厚的人文底蕴及文化实践基础,采用实践为体、理论为用的培养模式。学生既要学习文化创意、艺术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文化投融资的基本方法,又要通过多方面、高强度的实战训练,掌握艺术创意、策划、运作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并运用营销与传播媒介,充分发挥创意的效能。人文学院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合理,立足于上海丰富的教学实践基地,为满足艺术硕士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No.3

  学制及课程设置

  学制为两年,学习年限最长为五年。为非全日制的在职学习。

  本专业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展实务方向的知识结构,形成以实践训练为重点、理论素养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涵盖艺术史专题、艺术产业调查研究、媒体产业调查与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案例分析、展示理论与策划实务、当代传播理论与实践等各类课程。

  No.4

  证书授予

  在规定年限内,学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完成硕士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批准,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艺术硕士学位证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审核印制)。

  No.5

  学费缴纳

  2020年学费标准为6万元,按学年分二次支付,第一学年缴纳3万元,第二学年缴纳3万元。

  No.6

  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学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并且须在现场确认时提交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②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注:非全日制研究生不接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就业方式全部为定向就业。

  No.7

  初试科目

  (1)思想政治理论

  (2)英语二、法语、德语、日语任选一门

  (3)艺术概论(参考书: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最新版)

  (4)文案写作(无指定参考书)

  No.8

  招生流程

  2019年:

  10月网报

  报名网址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

  11月现场确认

  12月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2020年:

  3月复试

  4月确认录取

  No.9

  其他事项

  (1)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试题及复习资料。

  (2)有关我校研究生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收费标准等信息,可在同济大学网站查阅。

  (3)录取后,上课时间一般在春、秋季学期的周末。上课地点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

  (4)如本指南与教育部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规定有冲突,将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执行。

  No.10

  联系方式

  (1)网站:

  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http://yz.tongji.edu.cn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http://sal.tongji.edu.cn/

  (2)邮箱:

  shenjiajia@tongji.edu.cn

  艺术产业管理和策展实务方向

  部分导师简介

  孙周兴

  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和艺术哲学研究,重点为尼采研究、海德格尓研究、当代艺术理论、技术哲学研究等。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50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林中路》《路标》《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万书元

  湖北仙桃人,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作有《第十位缪斯》(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老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和《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潮》(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等。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并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合作)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合作)。目前主要从事艺术美学与艺术批评,建筑与城市空间理论,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以及文创与策划方面的研究。

  陆兴华

  教授,艺术学和艺术理论方向。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艺术理论、策展实践、新美学和法国哲学等。其主要著作有《城市哲学1》(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年)、《艺术展示导论》(商务印书馆,2019年)、《艺术-政治的未来》(商务印书馆,2017年)和《当代艺术做什么》(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

  柯小刚

  字如之,号无竟寓,湖北大冶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及《儒学与古典学评论》主编之一。曾访学德国、英国、美国。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思想的起兴》、《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等,译有《黑格尔:之前和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兴趣涉及儒学、经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西方古代经典与解释、现象学、德法哲学、政治哲学、艺术理论、中医、传统文人书画等领域。

  孙长初

  男,1962年7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学专业、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艺术学专业,并曾从事文物管理工作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艺术史和艺术考古学理论,擅长博物馆内容陈列设计和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定与研究,先后为国内多家博物馆撰写遗址类、历史类和专题类的内容陈列设计大纲,对中国古陶瓷和古玉器的收藏与鉴定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主要有《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实用古玉收藏200问》、《火炼旖旎——陶瓷艺术》、《艺术考古学》和《中国古代设计艺术品鉴赏》等。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一文,先后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新华文摘》全文或部分转载,并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解学芳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城市文化报告》副主编。主要从事艺术产业管理、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研究。200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五十余篇为CSSCI检索。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近年,出版五部学术著作,完成文化产业领域的国家课题2项和省部级课题6项。作为课题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等多项。2015、2017连续两次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力学者名单。

  夏洁秋

  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副教授。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及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规划与管理,文化政策,公共文化服务。先后在《南京社会科学》、《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相互承认的表达: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大众传媒功能》、《文化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建构——以博物馆为例》等相关论文二十余篇,译著《希拉里的秘密战争》。主持及参与了文化部及区域诸多文化产业规划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课题,包括《长三角地区遗产与创意产业发展关系研究》、《上海世博后文化发展研究》、《上海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研究》、《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评估研究》、《上海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上海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建设》以及多地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项目。主要承担《文化产业研究专题》、《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等课程。

  黄松

  同济大学建筑工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2015)、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2013)。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副教授,从事行政管理、对外联络、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领域包括世界遗产通识教育(上海市精品课程)、文化资源管理理论,以及创意城市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活用等。在MFA教学和科研中,引导学员关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资源调查、空间利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问题。主持“上海市地铁12、13号线南京西路站及换乘通道地块综合开发设计”、“上海市愚园路文化游憩街空间与产业发展研究”、“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别墅保护性修缮研究”、“上海市静安区张家花园石库门里弄风貌区保护与发展研究”等项目;主持上海市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文化创新人才教育机制研究”。发表论文:《论陈从周对园林遗产的整体性贡献》、《TheQuadin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andChampaign.》、《中国校园遗产的历史文化寻绎》、《城市中心区转型的产业升级与空间优化契合——以上海市静安区愚园路专业街建设为例》、《城市空间与文化产业的再契合——以静安区威海路文化传媒街发展研究为例》、《文化遗产教学实践初探》等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师俭堂》。

  叶凯

  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方向):文化研究、大众传播、品牌营销、消费文化等。

  李晨

  武汉大学学士,东南大学硕士,牛津大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史、考古文博与艺术产业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的学术成果有:专著“HanDynastyStoneCarvedTombsinCentralandEasternChina”(2018);论文“RethinkingtheOriginsofHanDynastyStone-CarvedTombs”(2017),《汉代画像石墓中的异域因素》(2015)、“FromHantoKoguryo:TheSpreadofStoneChamberTombsinNortheastAsia(1st-7thCenturies)”(2014)等。曾获2014年欧洲汉学学会青年学者奖(YoungScholarAward,EuropeanAssociationforChineseStudies)。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汉代画像石墓的营建工艺研究(2017-2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丝绸之路视野中的汉画像石艺术研究(2016-2017)。主讲中国艺术史、考古学通论、青铜器概论等课程。

  杨光

  笔名杨疏清。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南开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科高研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美学、艺术理论、西方哲学,尤其是现象学和古希腊哲学。专著《运动的汇集》于2017年在德国MohrSiebeck出版社出版。发表有关现象学和艺术批评方面的德语、英语和中文论文10余篇,翻译专著两部,《苏格拉底》,2016;《从思想的经验而来》,2017,与孙周兴教授等合译。担任国际学术组织CollegiumPhaenomenologicum的亚洲联络人。曾讲授艺术现象学、古希腊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等课程。主持上海浦江人才研究课题“现象学与东方自然美学”和同济大学双一流课题两项。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览的学术研讨会,研究重点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和批评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山水画论和当代中国的抽象实验艺术。

1.《 2020年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硕士(MFA)报考指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2020年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硕士(MFA)报考指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4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