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19世纪出现的这位思想巨人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

马克思已经远去,今天我们纪念这位伟人,回顾青年时期马克思的初衷,能给我们的前进带来无限的动力。

马克思对读过的威廉中学(现改名马克思中学)收集了马克思毕业前完成的三份作文。分别是1835年8月10日宗教问题作文、8月12日德语自由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8月15日拉丁语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毫无疑问,这三篇作文的语言范式充满了宗教气氛,马克思出生在犹太家庭,有趣的是,父母给马克思洗礼的是基督教意识。1834年3月23日,马克思(基督教坚信孩子是正式加入教会的意识)从信徒到彻底的无神论者,马克思思想的演变显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三篇毕业作文中,最能体现马克思个性的习作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果把初中毕业作为青年马克思人生的原点,这篇自由写的母语作文是洞察马克思初衷的最佳文章。

在作文中,马克思没有夸耀自己的职业取向,而是在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中树立了定论。文章一开始,马克思用比喻手法展示了他独特的视野。他说:“自然本身规定了动物应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在此范围内安全地活动。不想超出这个范围。不考虑其他任何范围”。上帝还指定了使人类和他自己高贵的共同目标,但上帝让他自己找到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真理报》)上帝让社会选择最适合他的地位,同时提高他和社会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理想可能是丰满的,大家可能都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但现实是非常珍贵的。人们在社会上的其他活动一样,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愿望,而是要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他说:“我们并不总是能选择我们认为合适的工作。我们的社会关系在我们对他们产生决定性影响之前开始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相信这么客观理性的演绎是17岁中学生的文章。面对现实的这种沉思、冷静的理性、完全超越同龄人的深刻、马克思当年树立的远大理想,让我深感这绝不是想不开的空洞口号。(莎士比亚)。

那么马克思是如何看待职业取向的呢?马克思认为为谁选择职业比选择什么职业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从利己主义的原则出发,只考虑如何满足个人的欲望和名利,那么他可能成为优秀的诗人、聪明的学者、显赫的哲学家,但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人物或获得真正的幸福。马克思断定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他这样写道。“历史承认为共同目标工作的人,承认自己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物。经验称赞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导我们,每个人尊敬的理想人物都曾为人类牺牲过自己。谁敢否定这种教导?”最后,马克思用热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如果我们选择能为人类福祉工作的职业,沉重的负担就不能压倒我们。因为这是为了大家的奉献。那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可怜、有限和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数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存在。但是永远起作用而存在,面对我们的遗骨,高贵的人会流泪。”

有人说,17、8岁是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时期,不能过度解读马克思的中学毕业作文。然而,如果不解释,我们如何洞察马克思的初衷?马克思认为,对于一个人的文章,特别是一辈子致力于思考和理论探索的人来说,可以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句话对他本人也恰到好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习作,但凝聚着17岁中学生决心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取向。

那么马克思以后的经历是否践踏了年轻时播出的初衷?

1841年6月,马克思顺利获得了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凭他的才能和名声得到优厚的报酬的工作不会有问题。但是,经过几次辛苦的工作后,马克思的职业开始选择了政治风险较高的职业——作为自由主义报纸《莱茵报》主编兼自由作家,马克思以锋利的笔锋为出版自由,为辛苦的大众日夜工作。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文章中,谴责立法机关偏袒林牧所有者的利益,剥夺贫民捡枯枝的权利,并提出了要为文章国民献出生命的立法观。马克思竭尽全力为弱势群体执行义气,严重刺伤了普鲁士反动派的“心脏”,他的一些文章被封锁了。例如,《评普鲁士政府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被检察机关提前撤回,并在瑞士公布。

1843年,进步的《莱茵报》被封印,马克思开始了流亡者的生活,他失去了国籍,失去了工作,但初心没有变,对政治迫害和生活上的制约也不感到惊讶。后来,他向流亡地英法律当局申请国籍,均被拒绝。他戏称自己是“世界公民”。这个称号也是他不屈服于命运,一辈子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的证据。

1848年2月,他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为无产阶级追求解放和幸福的代言书。宣言是马克思30多岁最好的礼物,也是实践初心的实际行动。

1867年,马克思的豪作《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出版。为了工作,马克思熬夜严重透支了体力,死前最后一天周围还堆着很多未完成的遗稿。(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工作)这是马克思践踏初心、升华初心的证据和思想遗产。

从17岁播出为人类谋幸福的初衷到建立的那一年《共产党宣言》,到晚年未完成的《资本论》遗稿,马克思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和人类的美好幸福而不懈奋斗。

很好地回答了人应该为谁活着、怎样活着的人生难题。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3日第5版

1.《【挽救消失的母语作文高中生】回顾马克思的初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挽救消失的母语作文高中生】回顾马克思的初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1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