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山中雪后》在这首诗歌中,郑燮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下面就和本站一起来了解下郑燮的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赏析】


  全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冬日山居雪景,清早诗人一推开门,迎面而来的就是天寒地冻、银装素裹的壮观景象,太阳冉冉升起,透过淡淡的云层,阳光颇有寒意。屋檐下长长的冰锥还未开始融化,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全篇从头到尾,纯写雪景,为全诗笼罩了一种深深的凉意。


  都说郑板桥爱竹嗜竹,从这首诗来看,诗人对寒梅也是钟爱有加。“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这两句承接上句的雪景,把目光转向了檐下被冰封的梅花,表现了诗人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檐流未滴”、“梅花冻”,极言天气之寒冷,暗示梅花生存环境之恶劣,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了梅花迎寒而立不屈服的高贵品格。“清孤不等闲”,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梅花的赞美,歌颂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


  诗人从小出身贫寒,年轻时屡不得意,曾流浪街头卖画,有时甚至靠乞讨度日,饱尝人间辛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给他的心灵带来严重创伤,所以诗人常在诗里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山中雪后》就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见景生情所做的诗歌,诗人由大雪之后的寒冷,想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情与景交融,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的同时,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扩展阅读:郑燮的简介


  “郑燮(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一般是指“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


  扬州画家李鳝(《楹联丛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清代袁枚: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清代学者康有为: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书画家启功(《论书绝句》):坦白胸襟品,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题画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杨守敬(《学书迩言》):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1.《 郑燮的诗词《山中雪后》鉴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郑燮的诗词《山中雪后》鉴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