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让后人不禁感叹,同为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为何改革的成效差距如此之大?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历史差距;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对中日双方来说,都推动了双方的近代化发展,迈出了双方近代化开端的步伐。

  一 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

  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侵略。中国方面来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到清末已呈现了穷途没落之象,龚自珍形容为:“日之将西,悲风聚至”[1]。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中国当时面临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未有之强敌”。[2]从日本方面来看,在1853年,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势力纷纷的渗透到了日本,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日本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国家的主权也不断的丧失。

  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再加上列强的侵略,导致了阶级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最终一场孕育已久的的农民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场农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农民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本以是苟延残喘的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重创。使清朝的统治者深刻的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的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封闭国家。日本人民有长期的处于幕府的残酷统治之下,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许多有志之士与中下层武士结成了联盟。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在这些改革的项目中,即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正是在有这种不同点的情况下,导致了改革的结果不相同。

   在政治方面。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几乎是从未提及。因为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君主制制度,洋务派无法逾越其根深蒂固的限度。因此对于洋务派而言,积极的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几乎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及所谓的“中体西用”。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所以,洋务派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对于日本的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首先,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的前提下,改革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其次,还实行废藩置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了府、县、道的地方体制。还有取消武士特权和剥夺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对人民的限制,允许自由通婚,实现平等等内容。由此可见,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的程度超越中国洋务运动许多。

  思想方面的改革。洋务派的主要思想有“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后期的“求富”思想等。从思想上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除此之外,洋务派还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洋务派也是积极的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思想。派遣了大批的留学生到西方的各国学习,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是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直接而又有效的方式。培养留学生促进了近代化的步伐,在许多方面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洋务运动还培养懂得近代科学技术和熟悉洋务的人才,也兴办了近代学校,积极的传授西方的科学。但是洋务派依然没有摒弃对封建制的的传播,使得近代思想在中国传播受到了一定限制。在日本方面其思想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推行“文化开明”的政策。积极的引用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的封建落后文化;大力的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的人才。为日本的思想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由此可见,日本在思想方面的改革也比中国完善许多。

  在军事方面。中日双方都非常的重视军事的改革。洋务派把军事改革放在第一位置。先后建立了“天津机械制造所”、“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一系列的军事企业。同时也加强了对海防的建设。在80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组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同时请政府还成立了水军衙门,总管三支海军的各项事务。这一系列的的军事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也巩固了中国的海防。至1895年,清政府已经拥有了一支约八十支舰队的海军,“居世界海军第四位”,[3]但是在改革的后期,由于清政府的内部矛盾等问题,造成了军费的严重不足和军事装备长期得不到改进,而逐渐的滞后于日本。如“慈禧太后准备六十大寿和皇家费用而大量的挪用军款”。在日本方面,主要措施有推行征兵制度,扩大兵源;建设一支富有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于天皇的进队,积极的进行对外战争的准备;陆军参照德国训练,海军参照英国海军编制,征集二十岁左右的国民参加海陆二军;大量的购买西方的先进武器、大规模的扩大军队的数量和对军队的财政开支等。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军事方面的改革更加的完善,有充分的财政保障。虽然日本以西方模式建立军队,但领导人仍以[武士道]精神来鼓舞士气,严格要求士兵服从长官和天皇,甚至向他们灌输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令其日后不断向外扩张;亦令日本往后对外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洋务派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开始于洋务运动的中后期。并且提出了“求富”等口号。兴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事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此来辅助工业事业的发展。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天津的“开平铁矿”;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方法相当的陈旧,但也是开始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在日本方面。积极的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正是从法律上保护了土地的私有权,统一的征收地租;明治政府还迅速的废除了国内的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积极的修建铁路,大力的扶植私人企业,大力的发展对外贸易等。从双方经济改革,日本的经济改革更加的全面,从法律的形式上保障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封建制度的阻碍。

  三、关于对双方改革运动倡导人物的分析。

  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的倡导者是一些上层的开明地主阶级和一些有志之士以及一些巡抚和总督。所谓洋务运动,其实就是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的精英分子发动的一场民族自强自救运动。[4]这些人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主要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着一些人都是掌握请政府的实权者,他们进行洋务运动从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清朝的生命,但也是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他们对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因此,洋务运动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也是一场由上层阶级发起的爱国图存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主要的领导人是一些开明之士和中下层武士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确定了天皇统治制度,建立起了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义来进行的改革。后来这些改革的倡导者,成为了天皇统治主要的阶级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但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阶级的阶级优越性明显超越了洋务运动的领导阶级。

  四.同为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为何改革的结果差异如此之大。

  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而宣告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日本蓬勃发展。

  对于洋务运动而言。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中体西用,用“西体”固“中体”,在很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即单纯的认识到了西方洋枪、洋炮的厉害,而后大量的购买。却没有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使得落后封建制度成为了洋务运动改革最大障碍。在探寻中国出路的时候,洋务派的多数主要倡导者的回答是: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亟宜力图振兴,使该夷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退。[5]可见洋务派片面的对军事进行改进,而却忽视了制度的革新。如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就曾说过:“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但没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手。[2]”洋务派的的确确是想实行现代化的改革,试图用现代的物质文明来维护封建传统,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中体西用”的弊端就开始暴露出来。其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碍和外国列强的干涉也极大的不利于洋务运动的发展。固派坚决维护传统的秩序,反对一切西方的事物,对洋务运动极其的反对;再者西方的列强根本不希望中国强大,各国列强希望把中国作为永远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不希望中国强大后与其进行竞争。另外,中国自然经济的薄弱,不能为洋务运动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洋务运动分散于全国各地,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改革的最终失败。

  对于日本明治维新而言。首先,日本的封建专制制度性对的薄弱,使得日本倒幕派的实力得到驯熟的发展和壮大,促使倒幕派拥有较强大的实力;倒幕派建立新政权以后,以天皇的名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一系列的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其次,西方列强集中力量镇压中国人民的的抗击侵略斗争,给日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最后,日本进行改革的大前提是废除原有的封建制度,建立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为改革减少了阻力,有利于推动改革的发展。

  五、对中日双方改革成败的总结。

  对于一场改革来说,必然有着改革目标或者宗旨,我们判断一场改革成功与否的便是取决于改革最终是否达到了目标。对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运动的进行的确带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其改革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并没有使中国得到富强,没有让中国摆脱民族危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洋务运动搞得是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而不是搞的政治建设,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搞所谓的政治建设。诚如邓小平所言:“不搞政治建设,其他各种建设都不能取得成功,,各项改革也搞不通,我们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要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6],从一开始的 “中体西用”便已经注定了洋务运动的悲惨结局。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物李鸿章认为:“中国事务制度迥异于外洋榛坯之俗,所以治邦者,固不基于勿坏者,固有自在,必谓转危、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效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固经国之略,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末,如病之,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法,既是也。[2]也就是说,治国兴邦的基础是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而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年来看,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代替了幕府的统治。也就是说,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一开始就扫除了最大的障碍——封建的幕府统治。由于扫除了最大的改革障碍,日本的明治维新便可以得到更加有序的进行。正是由于扫除了政治上的障碍,才使得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的更加的彻底。由此可见,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都并非是偶然。

  [1]龚志珍.尊隐[A]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论著选辑[C].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6

  [2]李鸿章.筹议海防折[A].李文公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3]中国社会史。洋务运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4]张宝生 . 洋务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 五邑大学学报,2005.8

  [5]曹锡仁,“中国问题”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8.

  [6]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75.

 


1.《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