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隔岸观火的意思是什么?隔岸观火是什么故事

隔岸观火有什么历史典故?隔岸观火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感兴趣的朋友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隔岸观火

【出处】(唐·干康)《投谒齐己》。

【释义】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历史典故】

公元202年,袁绍一病不起,继而去世。三个儿子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长子被摒弃在外,权力由次子接管,幼子支持这一决定,长子当然不买账,为此,袁家兄弟开始内斗。

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一次机会,于是发动攻击。然而,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斗置于一旁,团结御敌。曹操撤回,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酝酿内战。袁家兄弟又各持己见,,战争逐步升级。此后3年,曹操充分利用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地。

公元205年,曹军袭击并杀死了袁家长子。此时,曹操已经占领了袁氏家族的大部分领地。袁家两兄弟被迫逃离自己的疆土,他们求助叫乌桓的游牧民族的庇护。

两年后,即公元207年,曹操对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族发动袭击。一番长途行军后,曹军摧毁了乌桓族,并杀死了乌桓族首领,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他们又投奔到另一个更远的游牧民族公孙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后,夏侯惇等人劝曹操攻打公孙康。曹操却笑着说:“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几天之后,公孙康会把二袁的首级亲自送来。”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和袁尚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说着,拿出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一封信。郭嘉在信中写道:“如果听说袁熙、袁尚去投靠辽东,主公千万不要加兵。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被吞并之后,二袁去投奔他。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们肯定并力迎敌,欲速则不达;倘若慢慢地谋取,公孙康、袁氏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方。”

果然,当探子回报公孙康曹操并无攻打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将袁熙、袁尚斩首,使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

1.《隔岸观火的意思是什么?隔岸观火是什么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隔岸观火的意思是什么?隔岸观火是什么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937508.html

上一篇

萧何自污的意思是什么?萧何自污名节是什么故事

下一篇

危险品分类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

  •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
  •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
  •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的主人公是谁 唇亡齿寒的主人公是谁 求解唇亡齿寒的主人公是谁

隔岸观火的主人公是谁 唇亡齿寒的主人公是谁 求解唇亡齿寒的主人公是谁

唇亡齿寒的主人公是宫之奇和虞公。此成语出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解释为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多用来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唇亡齿寒的近义词有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殃及池鱼等,反义词有隔岸观火、同床异梦、水火不容等。...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_全文_翻译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_全文_翻译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